普通人是怎么成为大人物的

开扯吧 2022-01-30 15:03:27

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意思的是其中造纸,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蔡伦和毕昇成了历史名人。大家都知道印刷这个事,很早就有了,皇帝的传国玉玺,个人的印章,就是一个小的印刷工具。 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为什么我们知道的印刷术,雕版印刷要到唐朝才被普及运用。 翻看历史你就知道,印刷是需要另外一个必要的东西,得有纸张。皇帝的玉玺也是在丝绸,布料之上盖章,印刷在竹简上是玩不转的。公元105年,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然后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你看蔡伦不是发明了造纸,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技术更新,产品迭代,把造纸产品化,市场化,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原材料容易获取,制作简单,价格便宜,而且使用广泛,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产品肯定是畅销货,现在这样的技术光是收专利费,都能让你拿到手软。现在纸有了,印刷工具也存在,为什么印刷术兴起要到唐朝中后期才被普遍运用呢?一项技术被普及和广泛运用,是要靠民众的广泛参与,普遍使用,把商业技术转变成一种日常生活需求。比如现在的电能,电很早就有了,电能工业应用大约起始于19世纪中后期 ,1909年美国W.D.库利奇开发了钨丝的拉丝工艺后  ,1912年试制成钨丝灯泡 ,这算是电能民用最广泛的产品照明电灯泡,技术的运用普及往往是需要一个产品作为载体的,当然现在就很多了,各种大家电,小家电,电子产品。 现在离开电能整个社会都玩不转。而印刷术也是差不多的过程,在唐朝之前的印刷主要是用在少部分人群,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 。蔡伦造纸在东汉,然后就是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隋朝,四五百年老百姓基本没有长久的安定生活,三国一直打仗,然后司马炎统一创建西晋,不久就开始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最悲惨的时代,行军打仗不带干粮,军粮叫做两脚羊,就是吃人肉。真的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十室就有九户空。东汉还有6000万人,到隋朝初期380万户,一户六人算,也才不到两千五百万人。有一个词叫洛阳纸贵,就是讲西晋,豪贵之家竞相抄写左思的《三都赋》,导致洛阳当时的纸都涨价了。由此可见当时纸的需求并不大,商店存货也不多,富豪权贵抄写三都赋,对纸的需求量,就能影响整个洛阳纸的价格。  可见老百姓对纸的需求也基本寥寥无几。而印刷术是文字的传播的工具,文化交流的载体,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人活命都不易,那里还有空搞什么文化。 那印刷对生活的影响,也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然后到了隋朝,虽然这个朝代存续时间不长,但是影响是很久远的,建造了大运河,人口鼎盛时期达到4600万,同时还开创了科举制度,打通了阶层的上下层流通,隋朝皇帝的格局,和视野是没得说的,高瞻远瞩。而且这一套制度还被唐朝给延续了下来,这就不得了了,天下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进入朝廷做官了,书籍就成为了教材,印刷术就可以被大展身手了,有了市场需求就可以大批量的印刷了,而且文化发展也非常的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唐诗,宋词,老百姓也是要陶冶情操啊,去书店买几本,放在家里慢慢欣赏,精神文化我们也是需要的嘛。这个时候印刷术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价值,这对文化的进步和传播是居功至伟的,回头你再去看毕昇的活字印刷,当然了这个发明是非常伟大的,贡献也是毋容置疑的。从形式上看就是把整版的雕刻印刷,变成单字组合印刷,更像是一种从原有技术上更新和改进,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样。所以你看,从原有的技术之上做技术迭代,形式改变,一样可以创造属于普通人的机会,让你变成一个大人物。  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无到有,从一到十的改进也是创新。资源整合,技术跨界,一样也可以创造机会啊,后面经过产品改进,技术更新的人不一定就比第一个发明创造者,贡献小,名气小啊。还有哪些能够普及大众的技术和产品,有时候是需要时代发展配合的,比如电能,如果没有哪些家电,照明产品的出现,电能的普及估计要晚很多年。  比如印刷术的普及,也是需要制度的配合,文化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共同作用。而且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一个好的产品普及和运用,肯定要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来实现的。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