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熊希龄

千年史诗 2024-10-22 09:42:37

熊希龄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从政的历程虽然短暂,但是经历和参与了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立宪变法、辛亥革命、走向共和、武夫当国、抗日救亡的全过程,晚年他退出官场,毕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家。

熊希龄

熊希龄1870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熊希龄的父亲对曾国藩极为仰慕,将光耀门庭的愿望寄托在长子熊希龄身上,对他严加管教。熊希龄六岁在凤凰镇发蒙,据说他6岁启蒙,有“闻一知十”的天赋,一本《三字经》,只用三四天时间就可以背得滚瓜烂熟,而且时常向老师提出对于书中问题的疑问,要求解答。

1884年,年仅14岁的熊希龄考中了秀才,这不仅对世代行伍的熊家来说十分荣耀,在当时的湘西也是凤毛麟角,此后,熊希龄又到芷江县的秀水书院继续深造。

1888年熊希龄结识了沅州知府朱其懿,熊希龄的聪明才智深为朱其懿所器重,朱其懿保送熊希龄至长沙湘水校经学堂读书,在这里熊希龄眼界大开,学业突飞猛进。

朱其懿

1891年熊希龄参加湖南省乡试,以第19名高中,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由此,熊希龄一举成名,誉满三湘。1892年熊希龄参加进士考试,会试得中,但由于当时殿试要求馆阁体,而熊希龄此类书法不佳,便决定暂不参加殿试,先回去练字,等待下一次殿试。1894年熊希龄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湖南巡抚吴大澂电奏朝廷,请统率湘军入朝鲜作战,熊希龄立即计划投笔从戎,但这热情被两江总督刘坤一浇灭,失望的他告假还乡。

吴大澂

1896年春,熊希龄与朱其慧在湖南永州结婚。同年,熊希龄给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他本人随后也正式投笔从戎,被张之洞委为两湖营务处总办。在这个岗位上,熊希龄认识到了当时军队的各种积弊,于是撰写了《军制篇》,强烈要求改革军制,以增强清军的战斗力,但却没有得到回应。同年湖南率先举办新政,兴起变法,熊希龄辞去营务处总办职务,加入了湖南维新运动的阵营。

张之洞

1897年熊希龄与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他被陈宝箴委任为时务学堂总理。同年,熊希龄开始筹集资金筹办《湘报》,并定位为日报,为保证顺利出刊,熊希龄于4月通过汪康年在上海订购印刷机器和活字,11月下旬机器终于运回长沙。

陈宝箴

1898年1月,熊希龄订立了《湘报馆章程》,2月参与创设的政治团体南学会正式成立,3月7日《湘报》正式创刊。3月29日,陈宝箴读了《湘报》刊登的易鼐的《中国宜以弱为强说》后,大惊失色,当即转告熊希龄,说该文章“过于偏激,惊世骇俗,非处士所宜言”,要他立即收回救正,然而熊希龄不仅没有照办,反于4月1日在《湘报》上刊文指出:“虽然易君偏激之言,诚不能为之曲护,而其哀哀长鸣,冀我朝毅然变更,以力持于存亡呼吸之间,实有忠君爱国之忱。”

《湘报》上的激进言论还引起了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注意,对此他深为不满。面对张之洞的指责和陈宝箴的饬令,熊希龄很担心报馆会被查封,所以暂时停止发表以前那样激烈的文章。陈宝箴停发每月拨给《湘报》的200两银子,使《湘报》很快资金不足,无法支持,至7月19日发至115号时被迫停刊。后虽于8月2日复刊,但已成商办性质,熊希龄万般无奈,只好离开了《湘报》。

1898年8月,光绪帝电诏熊希龄入京觐见,他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只好返回衡阳养病,最终没有进京。9月戊戌变法失败,在京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六君子同时罹难,熊希龄因病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维新变法失败后,熊希龄匿迹衡阳、沅州等地闭门读书。

谭嗣同

1902年朱其懿署常德府太守,他决心开办西路师范讲习所,于是他邀请办学经验丰富的妹夫熊希龄董理事务。1903年初长沙成立省师范馆,不久赵尔巽任湖南巡抚,他锐意改革,决意要在湖南各府、道设立师范学堂,以为各中小学堂解决师资问题,于是,朱其懿趁机改师范讲习所为师范学堂。由于熊希龄视野开阔,办事认真,一时西路教育发展为“全省之冠”,熊希龄出众的才能得到了赵尔巽的赏识,他在1903年底上奏朝廷,恳请对熊希龄“免予严加管束”,一举解决了熊希龄的政治问题,不久,赵尔巽上调为户部尚书,继任湖南巡抚的端方又改派熊希龄办理实业。

赵尔巽

1905年,盛京将军丁忧出缺,清廷令赵尔巽增补,于是他立即上奏请求起用熊希龄,获得批准。但熊希龄说服赵尔巽,要求先赴日本考察实业,得到后者的同意。

1905年7月端方入京觐见,领命与载泽等一起出洋考察各国政治,邀请熊希龄作为随员前往,并向清廷保荐获准。11月,熊希龄作为端方这一路的随员正式出访,这趟出洋,熊希龄肩上的任务极重,一方面,他要为赵尔巽完成考察任务,另一方面,他要负责起草考察东西洋政治的所有书面报告、条陈和奏折。

端方

从1905年12月到次年7月,端方一行先后游历了日、美、英、法、德、俄、意等国,但熊希龄到了德国后便不得不先期回国,以完成他的书面任务。回国之后,赵尔巽立即征调熊希龄去奉天,任命他担任奉天农工商总局局长,上任后熊希龄上书提醒要注重外交,并建议移民垦殖,撰写了两万余言的《东三省移民开垦意见书》。

熊希龄

1907年9月,赵尔巽转任四川总督,出洋之后把家安顿在上海的熊希龄决定不再跟随。1908年8月,熊希龄接受了江苏巡抚陈启泰的征召,担任幕僚,而此时端方任两江总督,也极力征用熊希龄,而任职度支部尚书的出洋大臣载泽也赏识熊希龄的才干,保荐他担任了四品衔的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随后,由于见解超迈、业绩出众,熊希龄先后担任过清朝的造币总监、奉天盐运使等要职。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2月熊希龄由奉赴沪,拥护共和并加入中华民国联合会。1912年1月,熊希龄以湖南共和协会正会长的名义领衔致电袁世凯促请清帝退位,公开襄赞共和。

袁世凯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熊希龄先任南京临时政府顾问,]4月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7月辞职。12月被袁世凯任命为热河都统,在任期间,他对热河行宫古物进行了清理。

唐绍仪

1913年,熊希龄被举为进步党名誉理事,同年7月在总统袁世凯的首肯和议员的支持下,熊希龄出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9月熊希龄内阁才告组成。 11月3日熊希龄签署了袁世凯早已准备好的“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的大总统令,11月4日大总统命令即行发表。 11月29日北京《群强报》公开报道了熊希龄在“为热河都统时将前清行宫之古瓷器、书画取去二百余件,现被世续(前清内务府大臣)查明,已请律师向京师地方厅起诉”的特大社会新闻,同时北京的另一家报纸《新社会日报》,更是每天都大量登载种种有关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的新闻。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根据所谓的“政治会议的决议”,颁发了解散国会的命令,迫于形势,熊希龄内阁不得不副署,2月6日袁世凯策动新闻界重提热河行宫盗宝案,熊希龄以涉嫌被迫辞职,3月,熊希龄被委任为煤油督办。

熊希龄

1915年8月熊希龄以母亲有病为名请假,获袁世凯批准,熊希龄随即启程返湘。

3个月的假期未到,袁世凯就电报催熊希龄返京,他回电却是要求续假,袁世凯视熊希龄为登基的重要人物,不能不来捧场。袁一面继续电催熊回京,一面另打主意,当时袁世凯筹划将总统府改为新华宫,改由12名女官管理内廷,上设女官长1人,熊希龄夫人朱其慧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者俱备,法度容止,可教六宫当选,她明知这是袁世凯的笼络和控制手段,也不敢得罪,只好答应。诏书送到湖南寓所的熊希龄手中,熊希龄于1916年1月中旬返京,袁世凯马上授予他中卿,加上卿衔。

朱其慧

1917年9月京畿一带发生特大水灾,淹没了103个县,19045个村,灾民达6351300多人,田亩损失达254800多公顷,冯国璋任命熊希龄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10月4日熊希龄发表就职通电,在北京石附马大街设立办事处。1918年水灾平息后,慈幼所的孩子们被领走了大多数,只剩下200多人,熊希龄考虑设立一个永久性的慈善教育机构,于是通过当时的总统徐世昌将荒废已久的避暑行宫香山静宜园作为校址,创办了香山慈幼院男女两校,熊希龄自任校长。

徐世昌

1920年秋,北方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发生特大旱灾,灾情较顺直水灾尤甚,饥民达到3000多万。熊希龄邀集北京的各慈善团体共商办法,决定组织“北五省灾区协济会”,举黎元洪为名誉会长。

黎元洪

1922年4月直奉大战爆发,熊希龄组织救护队,前往战地救治难民,10月28日与道院的一批人及中外人士在北京联合发起成立的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的慈善救济组织世界红卍字会。

1925年熊希龄被推举为世界红卍字会会长,1928年国民政府任熊希龄为全国赈济委员会委员。

熊希龄

1931年熊希龄著《十六省救济水灾意见书》,对于救济的办法、措施、步骤做了十分详尽的论述。

1931年8月,熊希龄的妻子朱其慧因病去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熊希龄与朱庆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于12月致电张学良、冯玉祥等将领,请缨抗日,共赴国难。

朱庆澜

1932年1月10日,熊希龄应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他臂缠黑纱,参与集会,发表宣传抗日的演说。

“一二八”淞沪战事发生后,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奋起抵抗。熊希龄即组织“卫国阵亡将士遗族抚育会”,处理各种善后之事。2月12日熊希龄发布《香山慈幼院通告》,开展了全院性的抗日救国总动员,为此,他组织院内200人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女性则加入红十字会救护队,在战区医院工作。

1933年4月,熊希龄以北平红十字会的名义,设北平第一后方医院,救护受伤的抗战官兵,又设公墓收葬抗战时的阵亡军民。

1935年2月9日,熊希龄与毛彦文在在上海慕尔礼堂举办婚礼,此事成为一大社会新闻,上海《申报》以《慕尔堂中熊希龄续谱求凰曲》为大标题,作长篇报道。

熊希龄与毛彦文

1936年8月4日,熊希龄去青岛参加中华慈幼协会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

1937年1月19日,熊希龄携夫人毛彦文赴爪哇出席远东禁贩妇孺会议,5月熊希龄与毛彦文组织慈幼院口琴队与歌咏团赴北平会演,6月下旬熊希龄与夫人赴青岛参加与青岛市政府合办婴儿保育园的筹备事宜。

“八一三”事变后,熊希龄会同沪上红十字会同仁合力办理救护工作,同时致函北平红十字会会长胡恩光,请他暂时代理自己担任院长,设法保全慈幼院。12月13日,南京沦陷,熊希龄伤心欲绝,立刻离沪回湘,但长江道阻,遂与毛彦文登上意大利邮船,取道香港,打算由粤汉铁路转回长沙。

1937年12月24日晚熊希龄在旅馆突发脑溢血,12月25日晨6时因抢救无效在九龙医院去世,享年68岁, 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1992年5月17日,熊希龄的遗骨从香港归葬北京。在归葬仪式上,雷洁琼代表中央作了讲话:“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忠于慈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一生。”

熊希龄墓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曾评价说:“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熊希龄铜像

0 阅读:2

千年史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