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时期,在走向封建社会的前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现象,他不仅是思想文化的大融合,也是各国政治制度大变革的开始,最重要的是,春秋五霸演变为战国七雄之后意味着各个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开始。
当国家兴衰与战争挂钩之后,唯独强大才能生存,为了谋求国家发展,开明的君主先后支持变法改革,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除此之外,各国竞相招揽优秀军事人才,许多卓越的军事人才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赵国的李牧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战国末年的优秀将领,李牧是那一时期东方六国之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存在,他深受本国人民和士兵的喜爱,作为四大名将之一,李牧驱赶匈奴数千里,抵抗秦国长达五年,他若不死,赵国根本不会灭亡,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传奇人物?
李牧的出身与特点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相互攻伐成就了一大批名将,李牧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家庭条件优越,出生在赵国的,他乃是将门虎子,他的祖父曾经是赵国的第一大将,因为战功卓著,被册封为“柏人侯”,是赵家可以世袭的爵位。
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李牧在军事方面的才华也十分出众,首先在君臣关系方面,他虽然重视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但在将帅方面强调独立性,以便在命令下达时迅速执行,正所谓战场瞬息万变,如果每一道军令都要经过君王批准,可能会贻误战机。
这就是最早期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这种情况下,李牧所领导的赵国军队摆脱了规章制度的限制,能适应战争的变化,兵贵神速的情况下曾多次取得胜利,但这种君王与军队的互不干涉容易引起猜忌,李牧后来也因此走向了人生的悲剧。
其次是在军民关系方面,相比于秦国的全民皆兵,以战养战,李牧强调尽量不打扰民众,并以此为前提,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与配合,在不强迫农民的前提下促进其对战争的参与,并在战后进行一定的奖励,如此便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对待官兵时,李牧主张厚待手下士兵,密切官兵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战场之上,士兵乃是前方冲锋陷阵的存在,军官负责的全局的把控和排兵布阵,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在指挥得当,士兵浴血奋战的情况下,才能战胜强敌。
如果二者无法实现统一,指挥失误或士兵作战不够积极,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李牧对这一点形成了十分深刻的认识,战争开始之前都会杀牛宰羊犒劳士兵,战场之上自己勇往直前带头冲锋。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牧在作战方略上的造诣,他对战场的分析和把控十分到位,战前所制定的计划十分全面,且具有针对性,追求自身实力与广大的同时,对敌人在气势上进行打压,强调战场至上情报网络的囊括,着重把握时机以及多方的协调与配合。
李牧对匈奴的震慑李牧对赵国所建立的一大重要功勋就是应对北方匈奴的防御措施,他作战机动灵活,不拘一格,通过长期战争之中累积的经验来减少损失,如在了解北方匈奴的高超骑术之后,李牧严格要求手下士兵一旦发现匈奴入侵,均不能擅自出击。
因为匈奴的行进速度极快,军队集结也是如此,如果令步兵贸然出击,无异于抱薪救火,势必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每次匈奴来袭之时,赵国军队都能够及时点燃烽火台报警,随后迅速构筑防线,导致匈奴每次来犯都无功而返。
国中的赵王却认为李牧是被吓破了胆,说他作为国之大将,竟惧怕北方蛮夷,并多次责备,李牧听完后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战略,不久便被赵王替换,新到的将领不懂保存实力,每次匈奴前来都会率领大军出击。
此后一年时间里,赵国消耗巨大,并逐渐不敌匈奴,边境地区的农民田地也逐渐荒废,此时赵王懊悔不已,亲自登门请李牧再次担任将领,李牧也借此机会给了匈奴沉痛一击。
再赴边疆运营一段时间后,李牧依然坚持原来的防御政策,匈奴误以为是赵国军队十分惧怕,多次派兵挑衅,后来甚至派遣小股部队进行偷袭,李牧将计就计,先派遣战车与军队埋伏在此处,后又派遣老百姓明目张胆放牧。
匈奴首领单于见状,再度派军队骚扰,李牧诈败给了匈奴一种“赵国不过如此”的假象,获得小胜的单于果然中计,把所有精锐部队全部派出,殊不知李牧已经在此地设下重重包围,待匈奴大军到来,李牧便下令军队左右包抄。
十万余匈奴军队几乎损失殆尽,迫于李牧的强大攻势,被重创的匈奴只能选择全线撤退,全体移营千里之外,连赵国的边境区域都不敢靠近。
对秦国的顽强抵抗李牧所表现出的强大能力,不仅是用来对付匈奴,更重要的是抵抗强秦的兼并战争,在其完成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得到了多方面提升,尤其是秦王嬴政当了君主之后,大有消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念头,并且很快开始扩军备战。
其余六国在单独实力方面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采用联合纵横的方式一同抵御秦国,但李牧深知这并非长久之计,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基础是利益,一旦有利可图,那么原本的联盟关系便十分脆弱。
秦国所采用的远交近攻战法主要是牺牲周边小国利益,步步蚕食完成统一,对于赵国来说,寻求合作最终也会坐以待毙,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大自己稳固国家防御抵抗秦国。
公元前246年,李牧回朝任职,并以相国的身份出使秦国,双方订立盟约,两年之后,秦国迅速兼并魏国大量国土,而赵国随着众臣的接连流失,使得李牧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他利用和秦国和平期间,带兵攻打了燕国的武遂,方城。
魏国向秦国称臣之后,后者剑锋直指赵国,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进攻赵国平阳,后者损失惨重,仅在一年之后,秦国再度发起对赵国的攻势,赵王派遣李牧为大将军,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着眼于秦国长途跋涉的缺陷,采用拖延战术以逸待劳。
最终在宜安地区大破秦军,秦国将领桓溃败逃走,秦王对此十分生气,重金悬赏桓之首级,此次一战对秦国的伤害极大,李牧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国再次发兵,进攻赵国的番吾,李牧奉命出兵防御,双方激战数日,最后是秦国的损失更大,当时韩魏两国已经基本被秦国控制,秦军溃逃之际,韩魏趁机对赵国发起进攻,李牧又不得不回转向南,抵御韩魏两国的进攻。
秦国的多次进攻都被李牧瓦解,双方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到公元前229年,秦国又一次发动对赵国的进攻,并任命老将王翦为大将,带领上党士兵直至井径,李牧和杨瑞率兵防御,双方相持长达一年时间。
此时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家消耗严重,另外国家北部地区发生地震,造成了大面积饥荒,国家形势不容乐观,在朝廷上,赵王过分宠幸郭开,政局并不稳定,原本这场战争必败,不过有李牧存在,硬是和强大的秦国打成了平局。
面对秦国的几十万雄兵,李牧追求稳扎稳打的战法,并不肯随意出战,这让追求速胜的王翦十分着急,此次一战,他几乎带来了秦国所有的兵马,若日久年深,恐粮草供给不足,若强行攻城,则是下下之策,损伤惨重不说,还可能不是李牧的对手。
李牧知己知彼,自然是看到了秦国的缺点,所以无论对方如何较真谩骂,始终不肯出击,两军对峙数日,秦国始终无法前进一步,这就是李牧的强大之处,在与秦国长达五年的战争之中,仅靠一人之力阻挡了秦国的多次入侵。
奸计之下含恨而终一番僵持后,王翦意识到靠外部无法击败李牧,遂实施反间计,用重金贿赂郭开,诬告李牧坚守不出是有意谋反,昏庸的纣王不作考虑,立刻派遣其他将领取代李牧,李牧深知自己若走,国家和人民都将陷入水深火热。
于是拒绝交出兵权,继续带领军队奋勇抵抗,赵王得知此消息后,派遣郭开前来监视李牧,并趁机将其抓捕杀害,李牧惨死,赵国大军陷入群龙无首的窘境,秦国乘胜追击,仅在三个月后就灭亡了赵国,攻下邯郸。
从战争的总体形式看,李牧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一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若是李牧不死,赵国根本不会灭亡,甚至连秦国大军,都有可能被瓦解。
参考文献
[1].战国名将李牧[J].前进,2020,(02):2.
[2]洋洋兔,.用间篇 秦王重金买间除李牧[J].(null),2019,(06):2.
[3]王新利,.赵国名将李牧人生悲剧探源及鉴示[J].领导科学,2018,(09):3.
小编,以当时的情况,赵国被灭,是迟早的事!就是李牧在,也只是延缓几年而已!…
就像老虎与猎物,老虎虽然可以杀死一些大型的猎物,甚至是熊。但是老虎害怕自己受伤,因为有时候受伤意味着丢命。随意不会轻易的出手。王翦居于强势,但仍然希望减少士兵的伤亡,策略性的击败敌人。实在是立不败之地,省可胜之敌。深得兵法之要,虽李牧也难以翻盘。而李牧也很不错。然李牧才华横溢却不懂政治,即使再伟大却无法保全自己的性命。良禽择木而栖。注定自能是位悲情英雄。其结局与王翦无法相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