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百年,好似弹指一挥间。作为大清延续了近三百年的乾隆帝,亦不例外。他登基时年仅25岁,继位50年间,大清国力鼎盛,疆域辽阔。然而,即使坐拥天下,乾隆也难逃朝代盛衰更迭的天理。在他晚年,正值大清由盛转衰之时,也是他犯下了一生中最后悔的错
皇命即将来临,他却在刀尖上起舞
尹嘉铨,字楚卿,今年已七十有二。他生于一个显赫官宦世家,自小衣食无忧,光阴似箭,转眼间他也度过了人生大半。面对苍苍大地,尹嘉铨早已看淡多般世事。他孑然一身,妻儿早逝,唯有空荡荡的宅子与几个老仆相伴。平日里,他只与几位老友过过去日子,偶尔撰写些文章自娱。
多年官场风雨,尹嘉铨早已看透人情冷暖。当年扶持他入仕的父亲尹继善,也已过世数十年。父亲生前功勋卓著,尹嘉铨却始终记挂一件心事:皇上从未给父亲加谥号。按理说,父亲当年可是大清早期重要功臣,皇上曾多次口头表扬赞赏,给谥号不过手续问题,根本不必放在心上。但年迈的尹嘉铨却偏执地认为,这是皇上的疏忽。若父亲得不到谥号昭雪,自己对先人也难尽孝心。
这念头在尹嘉铨心里埋了许多年。直到那年九月,一纸传言传来:皇上驾幸五台山还,返程中恰好路过尹家乡里。尹嘉铨聪明的脑袋转了转,忽然想出一个主意:趁皇上路过之机,写折子请求给父亲加谥号!这想法一出,尹嘉铨高兴坏了。他确信皇上刚遇着臣子诚心请求,定会成全。自己退休多年无要求,这般小事皇上必然满足。
想到这里,尹嘉铨忙命人打点行装,连夜赶回老家,以便亲自向皇上递交折子。九月初二,皇上如期经过此地。尹嘉铨早早等在路边,恭恭敬敬地将折子双手奉上。皇上接过折子,示意太监留待过目。尹嘉铨如释重负,心想天子龙心,必定明鉴老臣一片痴心,让父亲瞑目于九泉之下。
哪知道,就在他洋洋得意之时,一场风波已悄然来临。皇帝一览折子,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原来,尹嘉铨在折子中央求给父亲加谥号,称父亲当年功劳卓著,实在该给一个嘉奖,以示慰藉先人在天之灵。
这样的要求,在乾隆看来简直荒唐可笑。尹父在世时,自己多有嘉奖赏识,退休後又特意题诗褒扬,可谓对老臣尽心照拂。如今老臣过世多年,竟然还要皇上再行追谥,分明是无理取闹。
再说,皇上赐谥是大事,必须由内阁商議定夺,岂能由臣子指手画脚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这尹老头未免也太过分了。乾隆一肚子火,正待发作,忽然又想到,尹嘉铨毕竟已老迈多病,与其折磨他暮年,不如饶他最后一次。
于是乾隆强忍怒火,也没向尹嘉铨表示什么,只将折子撕得粉碎。自我安慰道,这老头年纪大了,给他点颜色瞧瞧便是。哪知尹嘉铨竟然不识好歹,短短数日之後,又递上了一道奏折。这回不仅再求皇上给父亲加谥,自己死後还要求在孔庙安排牌位,并拉上五位老友一同请愿!
孔庙之事,那是大清极致荣耀,历来只有功勋卓著的贤臣方可获得此殊荣。尹嘉铨不过区区一个六品小官,生前并无建树,他何德何能要求在大贤列位?简直是痴心妄想!
更叫乾隆火冒三丈的是,尹嘉铨敢拉拢别人一同上书,简直无理取闹!这已经严重触怒皇权,岂能容忍?一时间,乾隆气不打一处来。他定然要好好治治这不知好歹的老头,给他一个教训,省得再胡作非为。
当即命人将尹嘉铨软禁在家,待回京再治罪。
这一惊人消息,立时传遍京城大街小巷。尹公向来学富五车、深得皇恩,怎一朝沦为阶下囚?人们议论纷纷,为他捏一把汗。七日,乾隆气呼呼回京。先按兵不动,然后通令内务府对尹案进行全面调查。
一查不要紧,尹嘉铨的种种问题立时呈现于案。原来,他在家中写有一部私史,记载了许多大清初期的功臣事迹。这本无可厚非,要不是书中提到了几位“有问题”的旧臣。这几位老臣,在世时功勋卓著,但晚年有些言论颇不皇帝,被视为“逆谋”。乾隆向来忌讳提起他们,严禁记录。尹嘉铨不仅提起,还颇为同情这些“受害”的老臣。
看来,他内心对朝政颇有微词,这部私史只是表面。否则以他的谨慎,怎会在书中提这等大忌?再查,尹嘉铨的其他问题也浮出水面:他与朋友私下批评朝政的言论;他写的一些文章隐含讽刺皇上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尹嘉铨志不在朝,仕途上再无作为,晚年不满积压已久。他这个人表面端方正派,背地里歪曲心思却非同小可。
一一筛检,尹嘉铨的问题已十之八九。乾隆这下彻底震怒,立即下旨,将尹嘉铨凌迟处死,全家抄斩,以儆效尤。二十日,刑部按例办理判决,将尹公和他全家成年男丁押解至刑场施刑。尹公得知判决那刻,脸上毫无悲痛之色,反而露出一丝讥诮冷笑。
他淡定地坐在桌前,仿佛面对的是一顿普通午膳,慢条斯理地吃起了两块肉和三杯酒。视死如归的态度让送他上刑的衙役都大吃一惊。他们都知道,尹公素来清高持节,现在能如此看破生死,说明他内心早已洞明大势所趋——大清盛世已过,正值动荡更迭之时,他的死不过是시代洪流中的一粒沙尘。
一个才学名门,官居高位的文官,能在生死关头保持如此从容淡定,实在罕见。这副淡定模样很快传到乾隆耳中,让他不禁想到:尹嘉铨出身名门望族,官场里从未染指腐败之事,若非误中怪病,怎会无端招惹皇怒?
再一想,尹嘉铨向来学富五车、谨言慎行,若非一时糊涂,怎会作出那等出格举动?这么说来......尹嘉铨定是脑子进了风,才会提出那等荒唐要求。一个清高自持的人,若非入魔太深,怎会抛弃官场多年的谨小慎微?
乾隆打定主意,亲自见见这位病入膏肓的老臣。也好给他最后一个教诲,省得再胡作非为。二十一日,尹公被押到皇上面前。他扑通一声跪下,满脸堆笑,口中说着谄媚场面话,誓要永远效忠报答皇上恩典。
乾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老头脑子一直很清楚,他之所以再三上书,根本不是什么入魔,分明是存了试探皇上底线的心思。他意识到大清国运已现转衰,想在骨肉皇亲面前表个忠心,为自己争取一个痛快。这般待遇,已是臣子最后最大的心愿。
既如此,犯了错总比心生谋逆要强。再说自己年事已高,赦免一命也算仁政。想到这里,乾隆布,赦免尹嘉铨死罪,只把他发配新疆效力,以谢天下。就这样,一场闹剧落下了帷幕。尹公虽有失言行,终究没有忘记大义;而皇上也及时止住了怒火,避免更多生命付诸东流。
一时间,朝野为此事议论纷纷,赞颂皇上果断仁厚。也有人感叹,时局变迁,视死如生者终究是少数。尹嘉铨在刀尖上起舞,虽算赌赢了一局,但谁又能保证下次赌注?
皇恩浩荡尹老能全尸而返
尹公得知判决那刻,面无惧色,仿佛已经洞明自己将会凌迟处死,以儆效尤。他了解这法度正是皇上的杰作,比起简单的斩首,凌迟之刑能无比凸显皇权的威严与绝对性。而且全家老小也难逃抄斩之命,以示王法严正。
听说此判时,尹家老小皆泣不成声,哀恸欲绝。唯有尹公自己面无悲色,只是眼神更加冰冷漠然。他了解大势已去,这般仕途以悲剧收场,也是时局使然。所幸,他早已洞明生死事大,对这离世之刑,并无太多恐惧。只是略感遗憾,自己虽算功成名就,终究逃不过时运更迭,草蛇灰线一场的悲哀。
临行前,他淡然地在榻前坐定,享用起了最后一餐。两块白肉,是他少年时最爱的家乡味道。三杯酒,是他平生最爱品尝的佳酿。尹公细细咀嚼每一口,咽下每一滴,仿佛这是他人生中最澄明美好的时刻。他的从容不迫,让送他上刑的衙役都暗暗称奇。
一个才高八斗的文臣,本应卑躬屈膝哀求皇恩,哪能如此洒脱?若非已对人生看破,怎会度过最后一餐?尹公临刑前的种种举动,很快传到乾隆的王耳中。乾隆不禁想到,尹公出身名门望族,为官数十年从未染指腐朽,这样的人若非一时糊涂,怎会招致如斯悲剧?
再一思量,尹公向来谨慎持重,书生气十足。若非入魔太深,怎会在暮年时随心所欲、不思后果?这么说来......尹公定是年纪大了,脑中进了风,以至胡作非为,竟惹怒君王。否则以他的谨言慎行,怎会提出那等出格要求?
既如此,自己当初一怒之下处以重刑,也未免过于严苛。尹公毕竟已经老迈,可怜他就这样英年早逝,未免太不留情面。再作思量,放任老臣死于非命,自己日後定会愧疚不已。与其心怀愧疚,不如趁现在饶他一命。
结语
皇恩浩荡,细思恐极。尹公虽一时失言,终究念念不忘国家社稷。而圣上也及时止住怒火,留住老臣性命。
一场无奈误会,终究以和解收场。正如大明湖畔的那棵垂柳,经年累月,仍挺立不倒。它曾目睹多少沧海桑田,多少兴衰存亡。然而生生世世,这条大路上,总有人匆匆而过。
想表达什么
乾隆帝在位只有50年?小编,再去查查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