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制造者”委内瑞拉,如何挑战美国独霸一方的拉美格局?

科学欧呀 2024-08-02 02:46:58

导读:当地时间7月29日,委内瑞拉大选结果出炉,现任总统马杜罗赢得总统选举,将开启其第三个总统任期。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被视为“美国的后院”,但委内瑞拉却一直充当着“反美急先锋”的角色,直面美国的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与美国“硬刚到底”。委内瑞拉到底是怎样与美国进行抗争的,其反制策略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文以软制衡为概念视角考察委内瑞拉对美反制策略,系统分析其策略手段、动因以及影响。冷战后美国“单极时刻”到来,制衡缺位随之出现,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界对均势理论的反思。软制衡概念在“威胁均衡论”基础上应运而生,为战后制衡缺位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这也是本文分析委内瑞拉反制行为的切入点。就手段而言,委内瑞拉主要通过同古巴、伊朗和俄罗斯等反美国家建立外交联盟、实施系统性合作拒止以及建立排除美国的地区发展倡议等策略对美国进行反制。从动机来看,委内瑞拉对美国施加软制衡是威胁认知改变的结果,美国单边行动引发的“合法性危机”、国际规范的改变、石油美元的资金支持、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及21世纪初拉美左翼运动的蓬勃发展等因素为委内瑞拉实施反制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效果论,委内瑞拉反制策略在维护本国独立与利益、提振拉美左翼团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双重依赖”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在委内瑞拉的选举结果公布前,美媒几乎一边倒地称反对派将赢得这场选举。而在大选结果出炉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更是马上“变脸”,指责马杜罗在大选中“舞弊”。但考虑到拜登的任期仅剩半年并在此前突然退出大选,即使美国不承认马杜罗获胜的选举结果,自顾不暇的拜登政府不太可能像2019年一样推出另一个“瓜伊多”去挑战马杜罗。而当前拉美国家大多是左翼或中左翼执政,虽然不排除一些右翼执政的国家,如阿根廷、厄瓜多尔等会在一段时间内不承认马杜罗,但相较于六年前马杜罗政府的艰难处境还是会有所缓解。不过,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不排除他未来会加大对委制裁力度。另外,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委内瑞拉对美政策的未来也将取决于马杜罗能否在新任期内巩固委内瑞拉政局。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转发此文,供读者思考。文章原刊于《拉丁美洲研究》,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软制衡视角下的委内瑞拉对美反制策略文|孙玲来源|《拉丁美洲研究》

▲ 2024年7月28日,马杜罗宣布在当日的总统选举投票中胜出。图源:路透社

软制衡概念源于冷战后对制衡缺位的反思,美国“单极时刻”到来并未引起他国的制衡,这一现实困惑让学界重新反思均势理论,并试图为冷战后制衡缺位提供合理的解释。这些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力格局说,代表人物有威廉·沃尔福斯,他认为冷战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实力差距过大,导致制衡所需要的集体行动难度和协调程度加大,制衡霸权所需的国力、自主性和机会成本提高。第二类是以约翰·伊肯伯里为代表的自由制度主义,他认为国际组织和机制限制了美国扩张的单边倾向。第三类是威胁均衡论,该理论基本论点为次强国是否结盟并对霸权国发起挑战的关键在于威胁认知而非实力,本质上说,威胁是综合实力、地理毗邻度、进攻能力以及进攻意图的加成。威胁均衡论的超越之处在于,它修补了传统均势理论将实力等同于威胁的逻辑漏洞。在经验上,威胁均衡论也呼应了各国在美国单边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纷纷对其发起制衡的事实。但由于国际规范的完善、多边机制带来的制度约束以及全球化引发的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这种制衡较之通过军备竞赛、联盟等传统均势手段更多体现了“软”性一面。从逻辑上说,软制衡异于过度关注霸权与实力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提供了从弱势方审视强弱互动的独特角度。一般而言,主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多以实力来审视拉美,拉美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多建构在拉美以外的现实之上,无法真正解释拉美的斗争与实践。因此,他们试图在经济依附的事实之上提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如自主理论。这种尝试有力地拓展了国际关系学科的视野。但由于本土特色过于浓厚,其理论适用范围不免受到一定的折损,导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拉美地区研究出现明显的割裂。而软制衡概念则弥合了这种割裂,也启发了笔者对于委内瑞拉反制策略研究的兴趣。原因在于,委内瑞拉并非拉美最强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它却以坚定的立场和独特的策略抗衡美国施压,维护自身独立与利益,其反制策略可以为软制衡概念的运用和分析提供素材。

1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国际安全杂志》(International Security)于2005年刊发了关于软制衡的一组辩论文章。其中,加拿大学者保罗将软制衡定义为国家通过有限、非正式协约,采取非军事手段对潜在威胁国或崛起国发起制衡的行为。通常来说,软制衡是基于有限的军备、临时的合作演习以及区域或国际合作。随着霸权国带来的威胁加剧,软制衡可能会升级为公开的硬制衡。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认为,软制衡是使用非军事工具来拖延、挫败和破坏美国单边侵略性军事政策从而避免直接挑战美国军事优势地位的行动。软制衡的主要机制包括拒绝他国利用本国领域、进行外交施压、实施经济战略及展示制衡决心等。但这些并未将软制衡从制衡逻辑中彻底剥离出来,甚至还将其概念边界扩展到了非军事对抗和正式结盟之外的一切事务,概念的模糊以及界限的宽泛导致了概念杂糅,相关新概念不断产生,如软追随强者(soft bandwagoning)以及机制制衡(institutional balancing)等。冷战后的制衡缺位暴露了均势理论的不足,软制衡迅速填补空白。批评者认为,如果没有单极体系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软制衡作为制衡的一种温和方式也将缺乏逻辑前提,与具体议题上的普通外交摩擦并无二致。单极格局使软制衡具有了名不副实的重要性与意义,导致了关于软制衡的实证研究范围受限。若将软制衡与单极格局捆绑,那么软制衡只能被狭隘地应用于守成国与崛起国之间的互动研究。但仔细考察均势理论的逻辑前提——结盟是为了在无政府状态下应对强权国可能对本国领土安全造成的挑战与威胁,便可知为何基于军事对抗和安全盟约的硬制衡如今不再受青睐。制衡缺位虽然是单极格局下的独有现象,但软制衡却不是。保罗以多极格局下的欧洲协调为例进行了回应,将软制衡追溯到更为久远的19世纪。对于美国一家独大的西半球而言,国际格局的影响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还有学者提出国际格局并非影响国家制衡战略的决定因素,实力不对称与经济相互依赖的共同作用塑造了制衡战略的具体形态。这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软制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毕竟单极格局并不常见,但实力不对称却十分普遍。此前,软制衡的研究范围集中在冷战后这一历史时期,其研究对象也集中于美国与其他强国或新兴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例如中国、印度等。然而就实践而言,拉美国家一直通过软制衡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其实践远走在软制衡概念引起学术界关注之前,实力不对称的路径为理解美拉关系中的强弱互动提供了更加贴合拉美现实的研究视角。丹尼尔·弗莱姆斯等将软制衡应用到拉美区域研究领域,分析了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如何利用软制衡手段在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窗口期牵制不断崛起的地区强国巴西。目前,学界对于软制衡的争论集中在核心概念的明确问题上。米拉·拉利昂诺瓦对软制衡概念内涵的定量语料库分析结果显示,软制衡与等级制(单极格局)、权力不对称、地区安全、国际贸易/经济相互依存/政治经济相互关联,以及软实力等概念息息相关。为使其概念更加清晰可量化,劳拉·勒维克等引入威胁认知和非排他性两个变量,认为软制衡必须是针对威胁而采取的排他性制衡措施。然而,排他性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标准,一国能否针对威胁国提出排他性的倡议并建构排他性的多边机制是由意愿、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若将排他性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合适的案例就非常难寻,这样一来软制衡就被框定在非常有限的狭小范围内。保罗针对学界对软制衡的批判,将其定义完善为:通过国际机制、基于有限和非正式协约的协调
0 阅读:0

科学欧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