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正营转业,想尽办法终于到供销社上班,现在摆摊补贴生活

伊河史话 2024-01-05 06:22:20

【马成功投稿  伊河编发】

1965年入伍,当营长的第四个年头遇到“85大裁军”,部队撤销我转业回到家乡,托人找关系安置到福利待遇好的县供销社上班,邻里亲友都很羡慕我端上了“金饭碗”,不曾想后来工资待遇一落千丈,退休后摆摊补贴家用。

退休后时常回忆自己这一生,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般,曲折起伏,令人感慨!

1965年3月7日,17岁的我离开老家张沟村到了部队。自从踏入淮滨部队营区的那一刻,我才感到自己真的当了兵。

一个多月前我报上了名,接着是体检、家访和政审,所有的流程都走完了,也没听说我有什么问题,以为当兵十拿九稳了。

可是,3月初,同村一起体检的人,都接到入伍通知书,领到了盼望已久的新军装,可一直没人给我说,更没有给我发新军装,我和我父亲急了,连忙跑到公社,找到在财政所上班的二叔,托他打听啥情况,一问才知道,新兵名单里却没有我。

后来,给办公室的人送了两瓶二锅头、一包点心后,人家才悄悄告诉二叔,你侄被人给顶掉了。

父亲听说这个情况后十分激动,一时急火攻心,口吐白沫倒在了公社大院里,这吓坏了公社领导,一问才知道我父亲为儿子当兵被顶替气病了,当即公社和武装部领导开会,一番追查后,找到了顶替者和帮忙的人,领导怕出事,硬是派人把新军装要回来,送到了我手上。

到了1968年7月的时候,驻地竟然遭遇连续十多天的暴雨,后来气象部门说是淮滨县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淮河水位上涨到33米多,淮河、洪河等河堤埂出现大量漫溢和决口现象,仅淮河干流就发生250处大堤决口,全县陷入洪水中,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遭受毁灭性的袭击。

一声令下,我们团全部投入抗洪救灾的应急救援中,身为班长的我,开着冲锋舟,从树上、从屋顶上,和战友们救助和转移灾民200多人,那些天里,我有时一天吃不上到一顿饭,连队送来的饭菜,我都给了灾民中的妇女和小孩……

洪水退后,我荣立三等功,1969年5月参加了师预提干部集训后,被任命为排长,之后,一直在团里,从副连长、连长、司令部作训参谋、股长,后又干到营长。

1985年,我已任营长4年,当时,我已被列入团级后备干部行列,传闻师里有让我交流到别的团当参谋长的提议,而我也踌躇满志,等待着上级通知。

然而,当年发生的一件影响全军的大事,直接改变了我的人生航向。

这一年的下半年,上级通知,停止一切人员调动、职级晋升,包括探亲休假也停止了,不久,传来我们团撤销编制、人员转业复员的消息,后来撤销命令正式到了,这在这一年的年底,我和全团的官兵一起,脱下心爱的军装,成了一名转业军人。

这是全局性的大裁军,各部队转业退伍回到家乡的军人很多,就拿我们县来说,平时转业干部也就几个、十几个人,而85年就有上百人,而正营这个职级转业的干部,也有11个人,地方安置工作遇到了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所幸我在当兵的20年里,立过四个三等功,曾被军区和军表彰为优秀连长、优秀基层主官等荣誉,参加过抗洪救灾等重大活动,属于优先照顾安置的对象。

可是,当时县里公认的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如供销社、商业局等单位,转业干部们都瞪大眼睛盯着,各显神通,都想安置进这些单位。在当时,公检法等单位,远不如供销社和商业局吸引人。

计划经济下的这些单位,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但是,我知道,能在部队干到正营职的干部,哪一个都不是白给的,都很优秀,为了增加保险系数,我通过部队首长写信、通过市里一定职级领导亲戚写条子,想尽了各种办法,再加上自己一大堆奖章和荣誉证书,终于以同职级排名第二的成绩,和排名第一的另一名营长一起,被安置进县供销社,而我当了一名副科长。

在当时,供销社售货员、邮局快递员、粮站检查员、单位司机、播音员,是社会公认的最吃香的职业,而排名第一的供销社员工被称为“金饭碗。”

而当年和我一起转业回到县里的一位教导员,由于任职时间短,只有两个三等功,没有其他荣誉,只得被安排到转业干部不太感兴趣的县法院,当了办公室主任。

进了供销社,我才知道供销社真的很好,我庆幸当初的选择。

供销社除了机关各办公室外,还设有生活资料门市部和农资门市部等部门,生活资料门市部有布匹、百货、杂货、食品等专柜,货物摆满购物立柜货架。你需要什么,供销社就有什么。

然而,最要命的是,那时大多数商品凭票证才能买到,如布票、油票、煤炭票,还有少量的自行车、缝纫机等票证。尤其春节前,供销社员工常常要上班到半夜,天刚亮就要开门卖货。

我到供销社上班后,在农资部门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记得那一年春耕开始以后,从农药、化肥、再到钉耙锄头等耕作农具,我们啥都卖。时间长了,我这个供销行业的门外汉,学会了打算盘、填票据、识皮张,甚至还会识别假农药、假化肥等商品。

一天,我正在社里上班,我父亲带着村里一个一位远房亲戚,亲戚提着礼品,十分虔诚地找到我,说无论如何要帮他一个忙。

原来,他们家儿子快要结婚了,那时候农村年轻人结婚,必备的新婚物件,如大喜字的大花棉被子、脸盆、暖壶包括当作尿盆的痰盂,都要从供销社购买,而他只好请我父亲出面,来供销社找我帮忙,搞到这些东西,否则,他儿子的婚礼就不能如期进行,那样很丢面子。

我到社里上班时间不长,认识人也不全,再说这里面好几样东西都要凭票证才能买到,那些天里,我在社里到处求人,好不容易弄到了布票、油票,才给人凑齐物件。那天亲戚临走,拉着我的手使劲摇,感谢我帮了大忙!

之后,我给父亲说,以后这种事不能再管了,物资虽然不缺,但票不好弄,万一帮不成忙,大家都难堪,父亲尴尬地点点头,抽着旱烟袋,披着他那件老外衣,步履沉重地离开了供销社,而我心里也不好受。

到了社里上班后我才知道,虽然明面上发的工资并不比别的行业高出多少,但社里年底发的奖金很高,高到能是我们一跳(社里通知不让外说),其他福利,如发鸡蛋,发面粉、油等。

更让我们满意的是,单位食堂搞得好,我们员工几乎不在家里吃饭,就连家属小孩也常到社里食堂吃饭。供销社还办有幼儿园,员工的孩子到幼儿园上学不用花钱。

在供销社上班,时常被人追捧,处处被人高看一眼,我妻子和孩子说,到供销社上班,真是太爽了。好单位吸引力大,供销社成了人人想进的单位,到了后来,供销社的职工远远超过其他单位人数。

供销社独特的社会地位,让每一个供销员工,优越感满满。

然而,好境不长,供销社开始走上了下坡路。1993年及以后,市场经济日趋活跃,个体经济异军突起,社会物资的丰富,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管,什么都卖的包括土地也卖的包袱沉重的供销社,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到了后来,不要说福利了,有的时候连工资也发不出来。

从1992年到1999年,全国供销社系统接连亏损8年,其中仅1998年亏损了152亿。

我在供销社大小算个小领导,待业近一年后,被分流安置到了县里的劳动服务公司,尽管公司也不怎么好,但总归有一些靠近街面的房子,就联系一些人,搞了个集体餐馆,大家早起晚睡,都很累,但至少还能从公司领到一点钱。

近些年,供销社适应市场发展,找到了新的社会定位,有了新的起色。

2008年,退休在家的我,和同为供销社员工的妻子,一个月到手的退休金加起来不到7000,父母年龄大了,长期吃药,我们自己也吃药,再加上还要帮衬儿子,工资经常不到月底就花光了,前些年日子好过时的家底,早就花光了。

开放搞活,和市场的繁荣,供销社坠入极为尴尬的境地。

后来,我和老伴进点货,在路边和夜市摆个小摊,也卖不了多少钱,勉强顾个饭钱,这样的日子,我们已经过了这些年,已经习惯了。

前不久,我在摆摊时,见到了当年转业到法院的那个教导员,他也退休了,但精神头很好,从神态和穿着看,他生活很舒心。我听说他挺努力的,从县法院干到市中级法院,最后从中院机关处长领导岗位上退休,退休金是我的两倍还多。

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不平衡的感觉!

军人转业和就业安置,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带着浓厚的趋利特性。

既然选择了,就应尊重自己的内心,毕竟当初的自己,也分享了选择后的社会红利。

社会在发展,选择的结果也不会一成不变,自己应该适应和尊重变化!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当我们回首往事,没有什么不可以忍受!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搬运和AI洗稿都将被追责。图片选自网络,联删】

0 阅读:5

伊河史话

简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