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原融合传统与现代,在水墨画艺术语言上的大胆创新,捕捉到了历史与当下的张力!”
湖北美术院为刘一原颁发收藏证书。
11月1日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开展的“岁月中的艺术——刘一原水墨艺术典藏研究展”,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盛赞著名艺术家、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刘一原:“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心象’‘点线’‘感时’为关键词的现代、当代水墨艺术实践。”
2019年中国画《汨罗怀想》。
长江日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在三个展厅,主题分别为“上下求索”“以形写意”“超以象外”三个部分,展出以湖北省美术院收藏的刘一原先生捐赠作品为主体的92件作品,包括素描、油画、传统国画和当代水墨等不同艺术形式,完整体现了刘一原先生的艺术生涯。
2024年中国画《舒袖》。
刘一原1942年出生于武汉,17岁即以仿制中国古代绘画为职业。1979年考取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从事现代水墨艺术的探索与研究,潜心致力于“心象风景”创作,已出版《山水画艺术处理》《刘一原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画家精品·刘一原》等专业著作,可谓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2006年中国画《苔之影》。
现场展出的作品,从刘一原青少年时期的传统仿古国画和六七十年代的速写及油画、水墨写生作品,到读研期间的山水、花鸟创新之作,再到第三部分“超以象外”中,称之为“心象风景”,并受到高度评价的一系列创新作品,共同所组成的展览架构,有如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2018年中国画《楚雄之音》,观众在作品前留影。
展览现场,刘一原的学生,现任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沁湖美术馆执行副馆长的江澜为记者导览。江澜教授介绍,刘老师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的作品,沿用宋、元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创作方法,发挥笔墨的书写性特质,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融入形象和笔墨之中,表达人在“现代性”之后所生发的诸多生存感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1973年中国画《夔门写生》。
展览第二部分“以形写意”中的山水画创新作品《沉思》《脊梁》《呼唤》《怀抱》,从画题到画面都让人无比怀念那个人人怀揣理想,热情洋溢,充满生命力的“八十年代”。第三部分“超以象外”中同样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萋萋》《瑟瑟》《远方》,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蚀》《山野回荡》等作品,传达时代生活引发的对自然、社会、人生复杂交织的心境意绪,让我们既感受到难忘岁月中的激情,又萌生出基于生命现象的惆怅。
1980年中国画《巴山月》。
2009年之后刘一原对传统文化探索的触角由宋、元绘画转向了古老的、距今2000余年的“楚文化”。前期作品中的悲悯情怀转化为对诗性与诗意的追求,是与楚骚、楚韵传统的对接,也是“山水以形媚道”(宗炳)的现代版,如《汨罗怀想》《楚雄之音》《乐舞》以及2024年的新作《舒袖》。
1976年中国画《苗寨写生》。
2018年开始,刘一原的艺术创作又有新变化,他将其因人生迷茫、困顿而生发的觉悟与智慧,转化为问题关注和哲理思考,创作出如《海子有一所房子》《交错的时空》《裂变》《无间道》《苍悯》等作品。至此,刘一原的创作实现了由前期的“心象风景”向“楚骚回响”和“楚天放神”系列的转换。
刘原一1979年中国画《山水》。
开展仪式上,82岁的刘一原精神矍铄,登台致答谢辞。他深情感言:“这次展览之所以起名‘岁月中的艺术’,是因为此展基本上涵盖了我人生的整个艺术轨迹。我从小就想当一名画家,17岁便如愿以绘画为职业,直到今天历时65年,从未放下过画笔,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观众在开展仪式上。
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李和清表示,刘一原先生的水墨画艺术立足本土生存体验、融合传统与现代,在中国当代水墨界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刘一原先生为艺术奋斗拼搏一生,此次他将从艺以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近百幅重要作品,捐赠给湖北省美术院,既完整展现出一位别具一格的艺术家继承传统、赓续传统和创新传统的艺术生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无私奉献、传承经典的情怀与担当。
(长江日报 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朱莉图片:记者万建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