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于博自小就不太合群,性格孤僻内向,没有几个好朋友。父母忙于经商工作,经常外出,不能陪伴在他身边。许多时候,尚于博只能一个人在家中,面对独自的影子发呆。
他内心的寂寞与空虚无处诉说,日复一日在阴影中成长。
到了高中,尚于博终于找到了自己性格的归属地——戏剧社。在课堂表演中,他可以暂时忘掉孤独,融入另一个世界。
或许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舞台,一个可以自我表达的地方。在戏剧这个世界里,他看到了生命的色彩。从那时起,尚于博便对表演充满了热爱与憧憬。
2001年,尚于博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在这里,他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有机会更加专业地学习表演。
尚于博勤于恒,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更难得的是,他大学期间还聚集学友自编自导了一台话剧,初露锋芒。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尚于博第一次感受到赢得观众掌声的喜悦,这无疑是他演艺生涯一个重要的起点。
尚于博的内心世界,可以用“渴望”二字来概括。他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朋友的陪伴,也渴望在舞台上自我实现。
戏剧社和话剧舞台成了他实现梦想的起步点。我们不难看出,尚于博骨子里对表演充满热忱,他有自学成才的天赋和毅力。
事业高峰患抑郁症,28岁选择轻生2011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尚于博,却在人生的高峰时期患上了抑郁症。作为一名演员,他需要经常投入情绪,长期高强度工作令他在精神上出现问题。
本可以光明灿烂的人生,被抑郁症这片阴影所覆盖。
尚于博的抑郁症起初并不严重,他自己默默地去医院治疗,也在努力调节,不想让其他人担心。可是情绪低落和失眠的情况越来越频繁,有时深夜一个人躺在床上,他甚至会胡思乱想,怀疑人生的意义。
内心的折磨是那么残忍,简简单单17个字,道出了他无能为力。最终,尚于博还是被困在忧郁的潮水中挣扎。我们不得不问,一个活色生香的28岁青年,拥有演艺事业,家人,朋友和观众的喜爱,他究竟承受了怎样的痛苦,才会在北京的高楼顶端,选择了和这个世界作别。
如果我们能早日察觉他内心的挣扎,多给予些许温暖与宽慰,也许他就不会独自一人离去。人生原本可能光明灿烂,因为情感的缺失和心理的脆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我们唯有从尚于博的故事中吸取教训,珍惜生命,关爱身边每一个灵魂。
母亲毛爱珍之后生命的变化得到儿子离世的噩耗,毛爱珍悲痛欲绝,她几乎难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作为母亲,她无时无刻不在自责,问自己有哪些疏忽与不妥,竟然没有发现儿子生命中隐藏的伤。
回想起尚于博生前的种种,她看得最清楚,儿子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亲密,她也无法跨入他的内心世界。
悲痛是如此残忍无情,剜心蚀骨。毛爱珍直面丧子的悲恸,也一度难以避免陷入无底深渊。她开始怨天尤人,质问上天的不公。
但时间不会等待任何人,她也没有太多时间沉溺在悲伤里。一年过后,她终于抬起了头,选择继续向前看。
为了儿子而活,这成为她余生的意义。毛爱珍创立了一家公益基金会,专门关心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健康。她不希望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母亲,重复她的痛苦经历。
基金会的工作,让她和更多家属建立情感链接,她也从中得到一些慰藉。可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她还是会在枕边默默流泪,那是对尚于博无尽的思念。
我们不得不佩服毛爱珍这样的大度和宽容。即使遭遇难以想象的噩运,她也没有选择报复或逃避,而是身体力行,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贡献一份温暖。
她的善举,也让更多生命在绝望中重见希望。尚于博如果知道,一定会为这样NOBLE的母亲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
文章总结尚于博的离世,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生命的脆弱。
他本可以拥有更灿烂的人生,可一旦遭遇情感的缺失和心理的问题,终究难逃一死。我们必须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多给予关爱。
也要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面对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尚于博母亲毛爱珍的故事又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面对巨大的悲痛,她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活出了意义。她的善举感染和拯救了其他生命。
这也是她对儿子最后的回报。
生命因爱而有意义。爱可以超越一切苦难,照亮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理解、关心和拯救身边的灵魂。
用爱心点亮生命的烛光,这样,即使遭遇不测,也可以焕发出最后的光辉。
这就是尚于博和他母亲给我们留下的寄语。活着,就要懂得付出和奉献。把自己变成一盏灯,在黑暗中指引迷失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这世界因爱而美好,你我都可以成为这片美好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