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黄埔军校的名字永远不会缺席。
在那段烽火岁月,无数革命人才从这里涌现而出,其中尤以黄埔一期为代表。陈赓、徐向前、杜聿明、胡宗南等一系列国共高级将领,都不乏有着黄埔一期的求学经历。
蒋介石本人作为黄埔校长,更是视黄埔一期为自己嫡系,在仕途和生活上都多有照顾。
但黄埔一期的学员中,却出现了一位他眼中的另类。
他是黄埔一期中唯一被开除的存在,并且命令由蒋介石亲自下达。
他是我党的高级将领,还是学生时就敢公然指责蒋介石独裁。
蒋介石也曾多次拉拢过他,但最终失败后下令将他处决,让这位革命先烈没能见到新中国成立的曙光。
这个人,就是宣侠父。
1899年注定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革命的火种正在摇篮中酝酿,诸如瞿秋白、聂荣臻等改变了日后中国走向的伟大人物,都是在这一年诞生的。
宣侠父也是其中一员。
宣侠父诞生的家庭,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尤其是母亲也是,这在封建王朝的年代是了不起的事。
按说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年代,就算不能大富大贵,依仗才学也多少能落下个衣食无忧的门楣。
更何况,宣侠父的父亲宣铁珊,还是去到过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岁贡生,在当地颇具威望,甚至在当地官府也算排得上号。
但现实却给宣侠父一家开了个很大的玩笑。
他的家庭,非常贫寒。
宣侠父家贫穷的原因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
这原因竟然是因为正直。
宣铁珊为人刚正,颇有爱国报国的志向。这和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格格不入,故而饱受排挤,乃至于从原本的小康之家跌落为了贫寒人家。
传统教育总告诉每个中国人一个朴素的道理:做人要正直。因为正直导致的穷苦,似乎是很不可思议的。
但细想之下,好像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纵观中国历史,这样的事例反而是大有人在。
尤其是在清王朝末年那个动荡腐朽交织的岁月。
宣铁珊的正直没有能得到权力金钱,但却影响了宣侠父之后的一生,也在无形中微微撬动了中国历史的杠杆。
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无声中告诉着宣侠父:
要做一个正直的好人,还要怀有一颗报国之心。
年幼的宣侠父并不明白父母讲的那些人生道理。他还太年轻,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支持。
但父亲那正直的身影,早已牢牢烙印在了宣侠父脑海中,并为他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基石。
父母是知识分子,在教育下一代上往往能省时省力许多,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上也要方便许多。
宣侠父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教育,加上为人踏实勤勉,很快就在学业上小有所成。
这个小有所成,是为了补贴家用,代替别人当“枪手”考上了举人。
没错,这个举人就是范进中举里的那一个。
范进中举已经是五十四岁的事情了,而宣侠父考上举人的那年是1915年。
那一年,宣侠父才只有十六岁。
遗憾的是,封建王朝落幕后的举人,并不具备和范进那个年代同等的效力。新式学堂早就代替了旧社会那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获得了北洋政府官方的认可。
想出人头地,进而报效国家,不考个新式学堂是走不通的。
于是,怀着一颗报国之心的宣侠父,在一年之后的1916年考入了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并很快因为成绩出色公费留学日本。
宣侠父站在远洋轮船的甲板上,看着祖国的海岸线逐渐模糊成了一条黑色的缝隙,心里感慨万千。也许有着对于故国家乡的思念,也许有着未来求学的迷茫。
那时的他怎么会想到,他的人生将因为这趟留学而彻底改变。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志青年,总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有所担忧的。
在经过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一系列失败后,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也曾被列强侵略,如今却跻身列强之一的日本身上。试图通过到日本留学的方式学习一些长处,来就此挽救国家水深火热的命运。
宣侠父就是这其中一员,并且最终成功学到了救国救民的东西。
即使那种理论在当时还不是社会的主流,也从未被真正大规模的实践过。
四十多年前那个在西方世界对着理论的实践,早已消逝于历史的尘埃;三年前成功践行了这个理论的国家政权,此时还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
对这种理论抱有信心的人仍旧很少,没人知道它的未来会通向什么地方。
但宣侠父认定了,只有这种理论,才能救中国。
这理论的名字叫做: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叫做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宣侠父探索救国道路上的迷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作为一种信条,牢牢地刻印在了宣侠父心里。
随后不久,宣侠父回国,继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此,宣侠父成为了党的早期事业重要的一份子,并在马克思主义在国内的传播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事情变化的很快,国内的革命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谁也没有想到,局势竟然会变得这样复杂。
北洋政府对于新思想的传播,动用武力了。
国民党与共产党中的有志之士同时认识到了一件事:
解决中国现在的问题,光靠嘴上功夫是不可能的。手里没有靠得住的军队和武装,不可能把中国从黑暗中引向黎明。
黄埔军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1924年,党组织出于培养优秀军事人才的需要,委派宣侠父以及其他同志报考黄埔军校。宣侠父不负众望,顺利地成为了黄埔一期学员中的一员。
在这所校园里,民主与自由的风气洋溢,中国革命正向光明的前途不断迈进。
但在黄埔最宽阔的房间里,一个光头正在暗地里筹划自己的心机,试图通过黄埔来实现自己在权力峰峦上进一步的攀登。
没有革命者会知道,原本前途光明的中国革命,竟然会在这最不应该的地方埋下转折。
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也是唯一的一任。他本人也常常以这个身份自居,并把这个习惯沿用终生。
但那时候的蒋介石早已是国民党总裁兼中华民国总统,高居整个中国最核心的位置;
现在的蒋介石,不过是一个国民党内有份量的成员,还远远没有后来的权力和地位。
论军事影响力,何应钦、李宗仁等人差他半步,但基本上平起平坐;
论党内资历,廖仲恺、蔡元培等人高出他不是一点半点;
论政务党务,汪精卫和他简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论法统血统,孙中山之子孙科比他正统的多;
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蒋介石除了有孙中山的信任,以及校长的名头之外,在国民党权力核心中并没有什么优势。
但蒋介石也有自己的办法。
那是一张王牌,只要能够善加利用,一定能够让他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屹立不倒。
这张王牌就是学生。
众所周知,培养价值和服从度远远大过社会人群,拉拢起来也更为便利。蒋介石如果能够依靠校长的职务之便,拉拢一批有潜力的黄埔学子,培植起个人军事力量,日后的政治班底就不愁了。
这批人,将成为他走向政治坦途最忠实也最坚固的力量。
事实也的确如此。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批黄埔学子还真是可堪大用之人。
胡宗南、黄维、杜聿明、邱清泉、郑洞国、廖耀湘等人之后都成为国民党各战区负责人以及兵团司令,甚至于1955我党获得授勋的两位元帅(林彪,徐向前)以及三位大将(陈赓、许光达、罗瑞卿)都曾有过在黄埔军校求学的经历。
但很快,另一个问题又摆在了蒋介石面前。
黄埔军校内民主自由风气浓郁,如果强行在教务上指手画脚,暴露出培植私人势力的野心,无疑会弄巧成拙。
因为这样行事不仅违反了孙中山先生号召民主的要求,容易使得蒋介石丧失孙中山的信任;况且学生们一旦认清自己这个校长的真面目,无疑会使的威信极大受损,不好再继续接下来的拉拢。
蒋介石不愧是政治高手,他思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是一个灵活的政治擦边球。
不久之后,蒋介石以校长的身份下达了一条命令,直接指定了黄埔内部学生党小组的组长,并要求各组长以周为单位,向自己汇报组内的学生情况。
如果政治是一盘棋,那蒋介石的这一手无疑是高明极了。
直接不经选举委派学生团体领导者,虽然有专断独裁的嫌疑,但这多少也是对校长权力的合理运用。
而要求各组长每周向自己汇报情况,则能更好的了解学员状况,确定未来的拉拢对象。
蒋介石很清醒,他清楚自己的独裁绝不会让所有人信服,但这并不影响这个政策的实施。
他是校长,底下的的都是学员。他自衬凭借校长的威严,还不至于真正有学员敢在明面上反抗他。
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即便是后来位列开国大将,素有“黄埔三杰”之首的陈赓,也不好明面上反对蒋介石。
于是,一些人被蒙在鼓里,一些人识破了真相,却不敢发声。
一切都如蒋介石预想的那样发展着,他的计划即将成功了。
蒋介石的谋划很高明,但他错估了一点。
黄埔一期的这些学员里,到底还是有血性的!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超出了他的预料,直接导致他的计划满盘皆属。
蒋介石的命令颁布之时,宣侠父因为回家探亲的缘由并没能第一时间知道。等到回到黄埔,宣侠父才知道蒋介石做出了何等违背民主原则的举动。
同窗的室友知道宣侠父的性格,劝他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别人不也是这样?等到毕业,就都是革命的中流砥柱,就不像现在还只是普通人了。
宣侠父理解室友的好意,但是父母对他正直为人的教导,以及心中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不容许他在这种事关民主的原则问题上退让。
他决定干一件大事。
没想到,就是这件事直接捅破了天,留下了一段震惊整个黄埔后来三十多年历史的壮举。
很快,宣侠父闯入蒋介石的校长办公室,将早就拟好的报告拍在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由校长本人以强制性的手段,直接指定党小组长人选,有悖于党内规章制度。”
“学生恳请校长收回成命,改由各小组自选。”
上交这份报告时的宣侠父,身份是黄埔军校学员第一党小组组长。
蒋介石素有很重的乡土情结,对于宣侠父这种老乡拉拢意愿很强。这个位置,无疑是他试图收买宣侠父所抛出的筹码。
但宣侠父拒绝了。
蒋介石很不明白,自己明明已经任命宣侠父为各个党小组组长的首位,他为什么要反对自己?
按理说,自己的政策虽然独裁,但是宣侠父却是其中最受益的几个人之一。
但他很快就明白了。
这世上有很多人。
有的贪财,有的好色,有的追名,有的逐利。
这些人占据了世界的大多数。
但始终有一种人,在那个时代也未曾缺席。他们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在历史的贡献上却远超常人。
这些人就是,坚定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人。
宣侠父就是这样的人。
蒋介石看着宣侠父执着清澈的眼神,突然明白了:
这样的人,不是自己靠许利可以拉拢的。收买这种理想主义者,那种代价自己付不起。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再也不要出现在自己眼前,再也不要出现在这所学校里。
宣侠父离开后,蒋介石动用了自己作为校长的特权,在开除宣侠父的命令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此,宣侠父成了黄埔一期唯一被开除的学员。
但他并不后悔。
黄埔一期之中,不乏之后成为我党高级将领一些人物,以及像蒋先云这样为了革命献出生命的壮烈之士。
但如果说到旗帜鲜明地反抗蒋介石独裁,还要以宣侠父为最。
直到宣侠父走出黄埔军校的大门,他在这里也不过待了短短三个月。
但这三个月,却影响了后来三十年。
离开黄埔后的宣侠父短暂加入了西北军,又辗转全国各地,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燃烧自我,倾尽全力。
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能为党和国家奋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938年,蒋介石收到了下属递交上的报告,内容主要是宣侠父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工作,极其不利于蒋介石对于国民党内部的控制管理。
报告的最后是四个字。
建议处决。
蒋介石一个人在办公室静坐着,考虑着是否该同意这个决定。
宣侠父在黄埔的过往像放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里闪过。
他也曾看重这个年轻人,想把他拉拢到自己这边来。
但这永远不可能。
最终,他在报告的最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示同意,也就此宣告宣侠父即将结束的人生。
他的背后,中山先生的画像巍巍然怒视着他,也许在后悔曾经提拔蒋介石为黄埔校长的决定。
但他已经去世多年,阻止不了蒋某人的所作所为了。
1938年7月31日下午5点多钟,宣侠父在结束工作后突然失踪,仿佛人间蒸发。
我党高级领导马上把嫌疑锁定在了蒋介石身上,毕竟这不是他第一次暗下杀手了。
蒋介石矢口否认,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没有人对宣侠父的失踪负责,这成了当时无解的谜团。
直到解放之后的1951年,我当才在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口中得知了宣侠父遇害的经过。
这时候,距离宣侠父去世,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宣侠父蒙难而死,但他的精神和意志却代代传承了下来。
新中国最终在这片五千年历史的土地上建立起来,民主和自由的花朵飘散在神州每个角落。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宣侠父未竟的理想最终实现了,即使他已经看不见了,但也应该会很高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