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血,即胎儿娩出断脐后从脐静脉中获得的血液,因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等多类干细胞,同时还含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淋巴细胞(Treg细胞、CTL细胞)等多种类细胞,对许多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也是免疫细胞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的重要资源。
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脐带血中的重要成员——造血干细胞。
揭秘: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原始造血细胞,它不是组织固定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可以说是各种免疫细胞的源头,可发育成各种髓细胞和淋巴细胞,且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造血干细胞的概念最早提出于十八世纪,并引发了生命科学界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
早在1774年,休森提出“造血细胞起源定位”,认为血细胞起源于淋巴组织;
1846年,胚胎学家韦伯和克里克尔证明,肝脏是造血的的主要部位;
1868年,著名的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首次使用“干细胞”一词来描述受精卵产生生物体所有细胞的特性;
1888年,干细胞疗法首次被提出,当时干细胞的定义由两位德国动物学家Theodor Heinrich Boveri和Valentin Haecker首次提出,他们着手确定胚胎中能够分化成更特化细胞的独特细胞群;
1898年,帕彭海姆采用改良若曼诺斯基染色法,追踪到了原始单个核细胞,并认为这是所有血细胞的共同始祖细胞;
1902年,有研究证明了共同祖细胞的存在,这些祖细胞会产生成熟的血细胞,这一过程也称为造血;
1937年,Schretzenmyr首先尝试用新鲜自体或异体骨髓活细胞肌肉注射治疗寄生虫感染,并取得一定效果;
1939年Osgood以及1944年Bernard试用骨髓静脉和髓腔内注射治疗血液疾病;
1960年,加拿大科学家蒂尔和麦卡洛克发明了著名的脾集落生成单位证实确实存在有一种具有再植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即造血干细胞。
1988年,法国的Gluckman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成功采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了一名贫血患儿,标志着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代的正式开启。
此后,随着科学界对造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造血干细胞在医学领域甚至于人类发展史上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世界各国政府或科研机构出资兴建脐带血库,以及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已经被公认为是重要的造血干细胞来源。
追溯:什么是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想了解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我们必须先来说说,到底什么是脐带血。
脐带血是在宝宝出生,脐带结扎断离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以前是废弃不用的。1988年,法国一名医生以移植脐带血的方式挽救了一个患有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儿童,其作用才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多种疾病的研究与治疗。造血干细胞具有独特而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高度繁殖以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因此它也被称为“万用细胞”。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收集于胎儿出生时期,很少有机会被各种病毒污染,因此病毒携带及传播机率低。
与骨髓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相比,新生儿脐带血干细胞的异体排斥反应小,免疫原性低,再生能力和速度高达前者的10—20倍。
延伸: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亮点多优势大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作为宝贵的生物资源,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脐血采集不需要进行麻醉,无痛、无副作用,是在断脐以后进行的,因此对母亲和孩子无任何不良影响,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其次,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配型移植成功,只需6个位点里有4-5个符合就可以,且5个位点配型的脐带血和8个位点配型完全相合的骨髓移植在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上的成功率几乎一样。
最后,脐带血干细胞与宝宝自己配型100%相合,使用前无需配型,且宝宝脐血与家属成员之间有高达1/2~1/4配型相合的机会。也就是说,自存一份脐带血,就相当于为全家都买了一份保险,这无疑是给整个家庭增加了一份难得的健康保障。
总结:小细胞大能耐,脐血造血干细胞值得期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对脐带血应用研究的投入持续增加,脐带血的临床价值日益被全世界所重视和肯定。
截至目前,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运用到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红蛋白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内的80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而在对脐带血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医学专家发现这种宝贵的生物资源里面蕴藏着的巨大价值,远远不止目前我们了解到的这些。
到底要不要存脐带血,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但作为一种有用的生物资源,脐带血应用空间无比广阔,理应被重视。我们更愿意相信,随着全世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脐带血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也必将越来越超出预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