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包世臣1849年行书陶诗及书法杂论六屏,细读有风味!

東海書文 2024-02-10 05:33:37

包世臣(1775一1855),男,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乃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二十九世孙。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

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彭泽晚节躬耕,每以诗自解意,其中未能平也。流寓黄州二年,适值艰岁,往往乏食,无田可耕,盖欲为彭泽而不可得者。此二篇最善,偶亲录之。

元丰四年八月十六日,轼.

陶公书无传 ,坡公嗜陶诗,甚每录之画中,辙有晋末人意与书已作逈殊

妙高台

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

过南华寺

南华寺诗,乃公北还时作,至京口遂归老昆陵而化与妙高诗时不相及,选帖者,徒以字体之近耳,而金山刻亦如是,岂山刻又泛帖中转模耶?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

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

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

洗我绮语砚。

坡公此二诗甚清劲自在,书也整暇淡定,如录靖节诗,因连缀及之

轼启,人至,辱书,承法体佳胜,离扬州日忙迫,不复知公在郡也,但略见焦山耳。今承示喻,知世外人尚劫劫如此,吾辈何足道耶。妙高诗聊应命耳,仆不知大颠如何人,若果出世间,岂一退之能轻重哉。今日遇召伯埭自此入尘土侠猾之乡矣。回望山水间麾尘妙谈,岂可复得,惟千万为众不得重耳。轼再拜佛印禅师足下,八月二十九日。

坡公书出大令,以不耐烦时时作诗,世粧耳。予书亦得于大令,老憊仿大令,则苦心手目三者皆不相及,唯以大令法作。坡公书而稍更衣饰,乃得自行中流之乐然,近日

始悟过庭使转点画之说于钩环盘纡之处一睐于方圆平直似较前为有进步。

题识:友山近学予书殊佳,故寄此六纸而附论之。道光己酉(1849年)三月倦翁记。

钤印:包世臣字慎伯、乐以忘忧

此作品来自佳士得2018年秋季拍卖会。此文章看出来,包世臣是个自吹自擂之人,虽然他在清代提倡碑学震动很大,但他把诗、书、画割裂开来,显然不妥,如若没有吴让之、赵之谦的名气支撑,他早被遗忘了。诗书画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标志一个文人的综合水平。苏轼、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都印证了这个观点。

3 阅读:524

東海書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