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第三位夫人于立群的真正死因

忆翠谈趣事 2024-07-23 21:20:33

郭沫若与于立群和朋友

于立群,原名于佩珊,是郭沫若的第三位夫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于立群出生于1916年,在家排行第三。由于家道衰落,母亲不得已带着最小的一男一女住到了上海岑春煊家,其实是相当于改嫁了。她父亲没有正当职业,只能靠遗产度日,所继承的房产和值钱的东西,都被逐渐变卖掉了,最后连于立群四姐妹的学费都无法支付,干脆把家搬去了北京不要租金的平乐会馆居住。1930年,于立群只好寄住在上海外祖父家,后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不久又进入上海电影学校学习。这期间她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

1938年5月,于立群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郭沫若和于立群在重庆正式举办婚礼,成为郭沫若第三位夫人。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到场祝贺,并说:“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沫若先生婚礼。”郭沫若与于立群结合后,于立群就担负起了郭沫若的生活秘书和工作秘书,她替郭沫若抄写文章、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到上海从事革命书籍的出版工作。被坊间称之为“抗战夫人”。后来到了香港,参与了筹备中国妇女联谊会香港小组,负责筹集经费、医药物品,支援解放战争。

郭沫若、于立群和他们的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立群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毛主席是于立群一生最敬重和崇拜的人,1964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4周年,于立群用一百五十余张丈二宣纸将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写成巨幅书法作品,托人送给毛主席,让毛主席感动万分。

“文革”期间,于立群的两个儿子不明不白的死于非命,这令于立群悲痛欲绝,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开始为他整理遗稿,还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创作的诗选集——《东风第一枝》,还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中。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毫无征兆地自缢于北京家中。她的死让世人惋惜,也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有人说于立群之死,是因为她在整理郭沫若遗物时,看到了大姐于立忱写给郭沫若的一封情书,从感情上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才选择了自杀。这纯粹是胡乱猜测,不符合历史事实。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有必要了解于立忱、于立群与郭沫若之间的关系。

于立忱艺术照

于立忱(1912-1937),原名于佩琛,1912年生于北京,曾就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大公报》。1934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兼《大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于立忱住在东京郊区,与在东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她常去拜访郭沫若,两人一见钟情。还引起了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安娜的不安与妒忌。

一年后于立忱患盲肠炎住院手术,后又感染肺结核,精神抑郁。1937年3月回国后病情加重,5月于上海自尽,留下绝笔“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无能为力矣”。

对于于立忱的死,郭沫若内心极为悲痛。

同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回国后的第四天,与朋友一起去悼念于立忱。还专门为她写了悼念文章《断线的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发表在当年6月16日上海《妇女生活》月刊上。

1937年7月,淞沪抗战爆发后,经他人介绍,在国际救济会第一收容所里,郭沫若和于立群认识,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因为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就是:“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抗战全面爆发后,于立群参加抗战演出二队,随着郭沫若经香港辗转到了桂林。郭沫若在上海和夏衍创办的《救亡日报》,迁到广州继转桂林复刊。在广州复刊后,于立群便到报社任编辑。不久,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后来郭沫若要去武汉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而向往延安的于立群要去陕北,但因多种原因未能成行。1938年1月,郭沫若带着于立群回到广州,住在新亚酒楼,开始了同居生活。后来,于立群跟着郭沫若到了武汉。再后来,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迁到重庆。郭沫若也和于立群到了重庆。后来两人举办了婚礼。

于立群正面照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于立群对大姐于立忱与郭沫若的关系是清楚的,不存在无意间看到了于立忱写给郭沫若的情书而自杀。

那么于立群的真正死因,无疑是两个儿子先她而去,郭沫若去世和疾病缠身。而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人故意放出风声,说于立群和康生夫人曹轶欧关系密切,是漏网的“四人帮”爪牙。

0 阅读:36

忆翠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