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局势,到达了临界点

一界 2024-09-12 16:11:56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决议,要求斋月期间加沙立即实行停火。这是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安理会通过的第一份停火的决议。

安理会15个成员国14票赞成,美国第一次投了弃权票,就在同一天,懂王表态“你正在失去世界上许多的支持,你必须做个了结,你必须实现和平”,这意味着经过半年的鏖战,巴以局势的临界点已经到了。

本文信息量极大,车速较快,请系好安全带。

一、家丁化的以色列军队

在“阿克萨洪水”行动后,哪怕是对哈马斯最乐观的人,也不认为它能支撑多久,最好的结局不过是通过悲壮的抵抗引发世界关注,阻止以色列和沙特的建交。

但是当IDF正式进入加沙后,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差。打了半年,不仅无法控制加沙北部,甚至连拜特哈农,这个最靠近封锁墙的地方,都拿不下。

南部和中部的战果也很有限,控制的区域不大,真正有作用的是在中部到海边的地带修了一条简易公路,或许可以把加沙南北一刀两断,这是哈马斯真正的难题。

IDF的伤亡之大也是出乎外界意料的,光是“批准阵亡”的校尉级军官就超过150人,按1:10的官兵比计算,总死亡人数有1500人了,更别说还有许多没批准死亡的。

有必要说明,IDF公布的伤亡数据只是加沙方向的,北线和真主党的作战烈度也不小,但是IDF仅在开战前两天,公布过一名副旅长阵亡,后续再不公布北线的伤亡。

对于IDF表现差劲的问题,外界有许多说法,包括但不限于:基布兹瓦解导致战斗力下降说、腐败说、指挥混乱说,月薪两千新谢克尔说等等。

这些说法倒也没错,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资源不足。

以色列总人口不到960万,除去200万阿拉伯人,120万不工作只领福利的哈瑞迪人,只有不到650万的有效人口。一般来说,现代军队占人口的比例不应超过0.5%,最极端的情况也不应超过1%。

IDF在动员前的编制有17万,远超1%,动员后达到40万以上,导致资源严重不足,每个士兵只能分到很少的资源,结果就是连基本的战术素养都不具备。

12月,也就是首次临时停火后,以色列国内的电视台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一名战地记者跟着IDF执行任务的纪录片,原本这部片子的目的是批判哈马斯,实际上无意中暴露了大量IDF的问题。

记者跟随的是IDF第84“吉瓦蒂”旅的侦察营下面的一个排,侦察营理论上是精锐,但在这里,却让人有些绷不住,这个排夜晚必须挤在一起,几十个人挤在楼内的小空间里,丝毫没有分散部署。

还有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是大部分乱哄哄地挤在一起,要不就是在街上摆出一些很奇怪的队形,比如下图。

绝大多数时候,这个排的人员都不清楚自己应该干嘛,也缺乏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不要站在窗边,这种吃鸡游戏玩家都知道的常识。

只有排长比较有经验,从头到尾又当爹又当妈,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他们发现一个房间里可能有爆炸物,然后一堆人就挤在入口处,这要是爆炸了,全都得报销。

关键时刻,排长说了一句“我们这么多人挤在一起不太明智”,才让大家散开,看到爆炸物,作为军人第一反应不是躲起来,等待拆弹小组,而是挤过去看热闹,这战术素养不知道的会以为是菜市场大妈呢。

这部纪录片B站已经有人翻译过来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这个侦察排就是IDF的缩影。

在有效人口不多的情况下,要供养十几万军队和大量技术装备过于太吃力,大多数士兵能得到的资源必然极少,导致战术素养低下,只能充当战场气氛组。

真正可靠的就是排长为代表的合同兵,2.5万人左右,他们是IDF的真正核心。但以色列面临的压力太大,敌人太多,2.5万人完全不够,不得不硬着头皮维持十几万军队。

这样一来,IDF中菜鸟多而精锐少的局面,就注定了。因为菜鸟多,围观爆炸物这种低级失误连连出现,也因为菜鸟多,大家需要抱团取暖,所以几十个人挤在小空间里。

最后的结果就是,正常军队的一个排至少能控制3-5平方公里,但IDF的一个排却只能控制一栋楼,周边都难以确保。

这样的IDF贸然冲进遍布地道的加沙,不头破血流才怪,而战事的进展不利,往往会激化政治上的矛盾。

二、一锅粥的以色列政坛

开战初期,以色列内部尚能保持团结,社会上原本对内塔尼亚胡(简称:内塔)的抗议迅速偃旗息鼓,战时内阁也没人搞事,但这一切,很快随着战事的重挫而改变。

为了方便理解,我把以色列目前的政坛势力分为四个派别:左翼、中间派、中右翼和极右。

左翼第一大党是拥有未来党,领袖拉皮德;

中间派第一大党是蓝白党,领袖本尼·甘茨;

中右翼第一大党是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

极右翼第一大党是宗教锡安主义者党,领袖斯莫特里奇和本格维尔。

左翼是最反内塔的,双方素来互不顺眼,中间派则要看情况,有时候反内塔,有时候合作,中右就是内塔所在的利库德集团,极右则觉得内塔过于软弱。

2023年11月15日,左翼的大佬、拥有未来党(国会第二大党,席位数24)的领袖、前总理拉皮德在嗅到战事不利的气息后,第一个跳出来,要求内塔辞职。

到了12月-1月,随着战事继续不利,左派继续发难,最高法院宣布废除了内塔力推的司法改革,犹如一颗手雷,引爆了以色列政坛。

关于以色列司法改革的事情,我们写过很多次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以前以色列的文章,这里不再细说。

除了司法改革,左派还要求调查“雷姆音乐节”的真相。我们知道,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指控之一,就是在10月7日当天,跑到封锁墙附近的“雷姆音乐节”现场,杀了260人。

然而,这个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因为现场的情况是下图这样的,明显受到了导弹打击,哈马斯压根没有导弹,而当天IDF的“阿帕奇”直升机向现场发射了大量“地狱火”导弹。

IDF是否制造了大量误伤,左派要求必须查个水落石出,这让利库德集团内部产生了分裂。

利库德集团成员、国防部长加兰特认为应该调查,他和内塔的矛盾不小,两人对于司法改革存在明显的分歧(加兰特认为改革不应该太激进),去年3月还曾经辞职过一次。

开战后,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加兰特和内塔吵了无数次,后来还发生了很尴尬的事情。某天双方开会,加兰特一名下属在椅子下面摸到了一支录音笔,愤怒的加兰特认定是内塔在偷偷录音,遂摔门而去。

可以说,加兰特比谁都讨厌内塔,早想把他踢下去了。而音乐节事件一旦查下去,最倒霉的将会是总参谋长哈列维,然后轮到内塔。

加兰特的责任反而不大,内塔被踢走后,加兰特说不定能在政治上更进一步,所以他是有点小心思的。

当然,这件事需要哈列维的配合,如果他不同意调查,就很难办,但偏偏哈列维同意。主要是哈列维这个人比较有责任心,比较诚实。

作为总参谋长,哈列维任期内如果表现出色的话,未来是很有希望从政的,这在以色列是一个传统,比如著名的前总理巴拉克,就担任过总参谋长。

但是IDF打成这个样子,哈列维是没什么从政希望了,以色列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他现在只是想做好眼前的工作,其他的事都不想了。

利用这一点,左派和加兰特不断做哈列维的工作,哈列维原则上同意调查音乐节,但是极右派很恼火,认为这个时候搞这种调查,会影响士气,双方矛盾终于在一次战时内阁会议上激化,吵了好几个小时。

看到内塔焦头烂额的样子,中间派也加入了落井下石的队伍。

从2月开始,蓝白党领袖(国会第四大党,席位数12)、中间派大佬本尼·甘茨,开始呼吁内塔辞职。

本尼·甘茨和前面说的左派大佬拉皮德不同,拉皮德没有加入战时内阁,所以拉皮德反内塔,内塔是不在乎的,两人多少年来都是这个关系。

而本尼·甘茨是战时内阁成员,对内塔来说,属于战时状态下的“自己人”,被“自己人”捅一刀,意味着战时内阁已经不再团结。

当然,如果仅仅是破坏团结,那本尼·甘茨的破坏力也不算大,内塔咬咬牙能应付。

但偏偏拜登看中了本尼·甘茨,从奥巴马时代开始,民主党和内塔的关系就不怎么好,尤其是民主党全面修理懂王后,内塔还和懂王走得很近,就是个眼中钉。

巴以局势恶化的原因,在民主党看来也和内塔密不可分,要不是你小子和斯莫特里奇、本格维尔那几个极右翼混在一起,会有今天这么多事吗?

现在IDF打得这么烂,内塔被千夫所指,民主党不介意趁内塔病,要内塔命。

想换人也只能换中间派的甘茨,因为左派上不了,以色列目前整体氛围是偏右的,但右吧,民主党不喜欢,只能中间派了。甘茨本人长期从政,也有一定威望,能扛住压力。

于是3月初,“心有灵犀”的本尼·甘茨在未经内塔允许的情况下,擅自率领代表团访问美国,会见了沙利文和布林肯。

此举惹得内塔大怒,宣布不参加美国组织的“开罗停火谈判”。怒归怒,对于本尼·甘茨,内塔是奈何不了的,人家有拜登撑腰,腰杆硬得很。

看到内塔不参加开罗谈判,民主党进一步施压,3月14日,参议院领袖舒默公开要求内塔下台,并且还点了斯莫特里奇和本格维尔,声称这些极端分子不适合继续待在政府。

舒默这是要求在内塔做切割,但是客观地说,内塔根本切割不了,利库德集团虽然是第一大党,却只有32个席位,远远达不到组阁的要求,只能和别的党组建联合政府。

内塔的人缘太差,其他派别对他的怒气太大,所以左派和中间派他根本就拉拢不了,除了联合极右翼,别无选择,即使联合了一堆极右翼,现在以色列的执政联盟也只有61个席位,刚刚过半数(总数是120个)。

只要有一个政党退出,就得解散重新选举,而内塔目前的民调太低,仇人又太多,他哪里敢。

而极右翼那边,在舒默点名之后也做出了回应--吞并约旦河西岸土地。3月22日,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宣布,“没收”约旦河西岸8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是10月7日正式开战以来,以色列第一次吞并土地,吞的还是约旦河西岸的土地。

我们知道,美国一直想让加沙像约旦河西岸那样,不要抵抗,想让哈马斯像法塔赫一样当皇协军,那就不能在这个阶段搞约旦河西岸,尤其是不能有吞并土地这种火上浇油的事,想吞也过段时间再说,现在最多只能搞加沙。

但是法塔赫高层不想抵抗,不代表基层不想,实际上已经有压不住的趋势了。而斯莫特里奇的行为,无异于打脸美国,打脸法塔赫高层,等于告诉巴勒斯坦人,只有像哈马斯那样抵抗才是唯一的道路,一个加沙都搞不定,体量大得多的约旦河西岸如果加入,IDF和美国就难受了。

极右派并非不知道后果,他们就是在赤裸裸地“下克上”,如果美国要搞我们,那我们就把局势彻底激化,把水搞浑。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混乱得无法形容的以色列战时内阁,左派、中间派都和内塔翻脸,极右翼不断施压,利库德集团内部也有人想取而代之,不同派别之间也互相指责。

内塔讨好这个,就必然得罪那个,所以我们看到,他的政策经常自相矛盾,今天说谈判,明天又说不谈,今天说要打下加沙才能停战,明天又说交出人质即可,整个乱成一锅粥。

而以色列政坛的混乱,必然带来美国态度的混乱。

三、美国的态度

拜登政府一开始是支持内塔的,虽然不太情愿。但随着内塔越打越差,以色列各派纷纷发难,拜登的态度逐渐改变,变成了“保以色列,不保内塔”。

最重要的是,IDF干的事情过于骇人听闻,已经影响到了拜登的选票,3月举行的民主党全国初选中,民主党人填“不表态”的平均比例是15%。

这15%的人,可能就是到时候大选不去投票的民主党人,拜登本来在许多摇摆州的优势本就很微弱,普遍优势不到3个点,自己党内要是跑15%,结果可能有点悬。

再加上国际上的反对声实在太大,民主党对内塔的耐心耗尽,终于在极右翼悍然宣布吞并8平方公里土地后,在安理会停火决议上投了弃权票,让决议得以通过。

内塔在得知后很不高兴,取消了向华盛顿派遣代表团的计划。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美国投了弃权票后,白宫发言人柯比马上说:“这项法案没有约束力,以色列可以继续做他想做的”。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的表态是,“以色列全面入侵拉法将是一个错误,将造成巨大的平民伤害”。

看到没,白宫、国务院和美国联合国代表的态度,竟然是不同的,这是开战后,拜登政府第一次如此分裂。

而懂王那番话的意思,也不是反对以色列,而是要内塔尽快解决战斗,最好不要把那些战场视频发出来,不要让外界知道IDF干的坏事,要悄悄地干。

这个办法虽然“对”,但在这个短视频时代是不切实际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综合拜登政府和懂王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知道巴以冲突的临界点来了。

因为迟迟拿不下,以色列政坛互相甩锅,互相指责,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而美国也在“以色列化”,政府内部同时出现多种截然矛盾的态度,在野党又是另一种态度,同样乱成了一锅粥。

简单来说,美国政坛和以色列政坛对这场仗,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场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讨价还价的谈判阶段了。

当然,谈判也不是仅仅坐在谈判桌上的,双方小动作还是会不断,寄希望于战场上的胜利带来更多谈判的筹码。巴勒斯坦未必能获得多好的条件,但依然是个里程碑。

从2009年美国第一次提出“重返亚太”开始,我们受到的美国压力就与日俱增,直到俄乌战争后达到最大。

“重返亚太”是需要条件的,从中东撤离必须是在保住以色列的前提下,美国以色列就不会有美元霸权,以色列的存在让中东诸多国家感到害怕,这是美元霸权的真正基础,哪怕拼了老命也要保住。

这一切是建立在以色列能够压倒周边的情况下,一旦以色列衰弱,为了保住美元霸权,美国除了加大援助以色列的力度外,削弱其他方向的投入外,别无选择。

而巴以冲突临界点的到来,意味着以色列的衰弱已经是可以确认的了,它没能抓住机会消灭哈马斯,哈马斯的力量尽管遭到了很大损失,但还是活了下来。

“重返亚太”这片乌云正在渐渐被驱散,倾盆大雨已经停了,雨过后,天将晴,当“重返亚太”失败,我们是时候帮助美国一把了,帮助美国“重返中东”。

0 阅读:2

一界

简介:国际瞭望塔,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