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小提琴追求新梦想的路上,王金堂不再是孤身一个人

五色梅 2024-06-24 08:31:44

莫欺寒门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确山小提琴追求新梦想的路上,王金堂不再是一个人。

学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如今,在确山,无论是赋闲在家的留守老人,

还是回乡就业的青壮年都掌握着熟练的制琴技术。并且从长远来看,发展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驻马店确山家家户户都以此为荣,果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一群人影像一座城,

时光荏苒,1993年,已深耕于小提琴制作领域的王金堂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想回家去,想让家乡的朋友也看看这“洋玩意”,

他想让小提琴的合弦响彻在山间与耳边,“驻马店本就是梁祝之乡,

从小听到大的故事,第一次以音乐的方式呈现,那种直达灵魂的触击,

久久萦绕在我的心中,难以忘记。”王金堂说。

在确山抱团发展,义务教孩子学琴

确山提琴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并在国内率先 成立了手工提琴制作协会,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

而王金堂正是带领大家“吃螃蟹”的第一人,从北京辞职回乡创业,每一把出口到国外的小提琴都有他的汗水凝聚,

中间肯定少不了争吵,但更多的是配合,多的是鼓励和认可,做不好他就找专家问,找师傅解答疑难杂症,

越来越多爱好小提琴制作工艺的手艺人,第一次在确山县有了自己的“家”。

“我们协会不仅要帮助新创办的企业进行选址招商,有时候也义务教本地孩子学琴”王金堂说。

来的人多了,请教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

但是王金堂从来不烦,因此越多越多的人也愿意留在确山县,

目前协会会员已经超过3000人,而确山县生产的手工提琴,

由于品质高、音色好,因此有超过半数的小提琴远销欧洲、美洲、中东等区域......

原来优秀的人都带着一份执念做事做人。

虽然“确山小提琴”早已声名在外,但是王金堂和他的同行们却坚持“手作”拒绝更便捷的机器加工。

好的作品往往凝聚着艺术家的心血,也带着手艺人的性格。

“用机器生产确实节省成本,但是和手工去做的还是不一样的。”

王金堂介绍道,一把好琴的诞生,木材的选择及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琴骨的木材伴有纤维,稍有处理不慎便会影琴的音色,

“而这些是机械化运作不好去把握的地方。”王金堂说。

品质把控,一群人影响一座城

在王金堂等人对于小提琴品控严格把控下,王金堂所在的公司

不仅成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带动乡里相亲就业发展,

厂里年产量5万余把的小提琴,更是有超过半数远销海外。

确山县小提琴产业的兴起,提高了一大批村民们的生活水平,

也吸引着越多越多的当地居民投入到这个产业中去。

“在确山,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一辈都在制琴,年轻一代都在学琴。”王金堂说。

在王金堂等老一辈制琴师的支持下,确山县已有22名“琴二代”

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俄罗斯远东国立艺术学院等海内外知名音乐高校。

正是由于他爱折腾,爱钻研的性格才让确山的父老乡亲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和升华!

相信确山小提琴文化会影响越来越深远。像一瓶珍藏百年的老酒,越来越有味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