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创业人生

2023-11-26 15:03:52

王永庆的老家是在福建安溪,那里的土地贫瘠,老百姓的生活很是困难。

王永庆的曾祖父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打算离开故乡选择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存之道,后来便定居在台湾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他家几代都是以种茶为生,只能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贫困茶农家里。

王永庆刚学会走路就跟随母亲到外面去拾煤块以及一些木柴,希望可以换两个钱或者供自己家烧锅用。王永庆小时候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候实在是饿的急了就去偷摘路边的石榴吃。家里偶尔“改善伙食”,煮一些红薯粥,但是他也只能分一小碗。王永庆七岁那年,家里人不忍心看着他失学就把多年积攒的几个铜板取出来送他去乡里学校念书。别的学生第一天上学都是穿的新衣服,而他还是老样子,穿的裤子都是用面粉袋做的,买不起书包就用一块破布包着书本,帽子破了好歹还能遮风挡雨,甚至他连鞋子都没有,总是光着脚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走。

就是这样的生活也没维持多久,王永庆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卧病在床,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他的妈妈身上,王永庆看到自己的母亲日夜操劳很累很辛苦,就想着多帮母亲做点事,挑水、养鸡、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多做的就尽量多做,就这样王永庆撑到了小学毕业,最后只得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王永庆的祖父劳累了一辈子,只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就不要再困在这里了,还是出门闯天下吧!”

十五岁的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决定出去闯闯,寻找一个挣钱的地方来养活一大家子人。

他一个人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当小工,王永庆很聪明,并不仅仅是打工,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留心老板的经营技巧,跟着学习做生意的本领,到了第二年他觉得学有所成,就请父亲帮他借些钱,也在县城开了家米店。

米店开张了,可是营业上遇到了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都到自己常去的米店买米,而那些米店也牢牢的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根本没有人来买米,十六岁的他只好一家一户的去走访推销自己的大米,好不容易说动了一些人家购买他的米试试。为了让自己的米卖的更多,他就把服务做到极致,有顾客来买米就主动收集人家的用米情况,家里几口人,每天要吃多少米等等,估摸着米快吃完的时候就主动的去跟人家送米,除此之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清洗米缸的服务,他的店比别的店开门早,关门晚,要多营业四个小时,有时顾客半夜来敲门要买米,他也是热情主动的把米送到人的家里。

经过他的努力,他的店越来越兴旺,超过了很多同行,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的话利润更高,质量也有保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开始发展,建筑行业很吃香,王永庆嗅到了这个商机,抓住机遇,率先转向木材市场,结果赚了一大笔钱,这个农民的儿子,白手起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

这时经营木材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空前激烈,王永庆意识到这点便退出了木材市场。那么还干什么呢?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有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外国考察之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竞争不过日本,所以不愿在此行业投资。让人惊讶的是王永庆却主动投资塑胶业,此消息一出,王永庆的朋友都嘲笑他是想发财想疯了,纷纷劝他放弃这个想法,当时一个化学家就嘲笑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塑胶,开厂肯定要赔的裤子当掉。

其实王永庆做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兴起,他事先经过了周密的调查,甚至是向专家学者请教,拜访了不少实业家,做了细致的研究,并到日本考察过,他认为台湾的烧碱产地很多,每年都会有百分之七十的氯气可回收利用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讥笑吓倒,1954年,他和赵廷箴合作集资五十万美元建了第一家塑胶公司,三年后建成投产,如人们所料,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100吨只卖出了20吨,很明显供大于求,这时就应该减产,可是他却下令扩大生产,合伙人不干了,不敢冒险,要求退出,就这样王永庆变卖家产,把所有的产权买下背水一战。王永庆其实有自己的小九九,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3000吨,而日本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不是因为供过于求,而是价格过高,所以他就想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说明王永庆是对的,随着价格降低,销路打开了,台湾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获利,从那以后,王永庆的塑胶粉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1 阅读:15

简介:发表看法,抒发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