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观看了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的一期节目中的精彩发言,她满头白发、气质优雅的形象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李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让人感受到“胸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她的出现,让我意识到,即使岁月流逝,优雅与智慧并存的女性形象依然令人敬仰。
今天,我又看到了李玫瑾教授的一个家庭育儿讲座,她强调心理教育比物质保障更重要。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陪伴与关爱。
这一观点,与前几天儿子向我提出的问题不谋而合。儿子曾疑惑,为何那些父母留守儿童似乎更有钱,但他们的孩子却并不快乐。为什么父母不在身边陪伴他们呢?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回答儿子,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难以一概而论。
儿子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进一步印证了李教授的观点。一个孩子因父母忙碌、缺乏陪伴,在青春期感到极度孤独,学习成绩也随之下滑。尽管物质上富足,但精神上却贫瘠不堪。
对于这些问题,李玫瑾教授通过两个案例进一步阐述了心理教育比物质保障更重要,揭示了孩子内心对于陪伴与关爱的渴望。
一个珠海的父亲,虽然挣得了上百万的资产,却因忽视陪伴,导致孩子迷恋网吧。他听说一个湖南的教育专家拯救了不少网瘾少年,他便把孩子带到了湖南,把他交给专家,给他十万元,请他治愈自己的孩子。
李教授建议,这位父亲不如将10万元作为自己的“工资”,选择在家陪伴孩子,通过三五年的努力,有可能教育好孩子。如果教给别人,哪怕是专家,那就完蛋了。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是难以被治愈的。
另一个案例中的父亲,外出打工不到十年挣了很多钱。他常年把孩子带在身边,却因缺乏陪伴,导致孩子在异地频繁犯错,甚至挑衅法律。
他在上海打工的时候,他的孩子大约十岁左右,他上班的时候,他的孩子在上海车站偷钱被当地派出所抓住,由于孩子太少了,没有办法定罪,嘱咐他好好管教。他们回去之后,过完年,他又去了南京,不到一个月,他又接到派出所的电话,他儿子又在车站偷东西。
当他赶到派出所时,他的孩子问警察,我已经偷了3000多块了,是不是需要送到少年管教所,进行劳教。
家长和警察都感到诧异,一般来说,被抓的人只会说这次的过错,不会提到以前的问题。他们请教李玫瑾教授,孩子是出于什么心理。李教授说孩子是故意挑衅父亲,表达心中的不满。孩子认为挣钱并不重要,你能赚钱,我也能赚钱。孩子需要的是陪伴。
李玫瑾教授指出,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时,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出现,给予孩子支持与保护,孩子就会感到安全与幸福。然而,当父母缺席,孩子独自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感到孤独与无助。
李玫瑾教授也呼吁,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国家的大事。只有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才能提高全民素质,而金钱虽重要,但富不过三代,够花就行,不必过于追求遥远的未来。
在与儿子分享这些观点后,我深感当下孩子的需求与父母那个年代的需求已截然不同。父母那代人可能因贫穷而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渴望,而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更需要的是关爱与陪伴。因此,我们不能以昨日之法来教今日之子,而应看到当下孩子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爱。
此外,从心理层面来说,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可能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寻求补偿。然而,孩子并不是父母那个年代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需求与特点。我们不如富养自己,达到心理的平衡。同时给予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这样,父母就不会再因童年的缺失而想方设法地去弥补现在的孩子,而是能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