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朝鲜战争系列文章。
在之前我们讲述了朝鲜战争的起源及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前的战况,回顾了停战谈判的开启和首次破裂的情形,以及随之发生的以争夺“血染岭”和“伤心岭”的战斗为代表的残酷山地战。
上图:美军在“血染岭”上进攻受挫。如上一篇所述,到1951年10月25日,因谈判破裂而爆发的山地战给双方都带来了惨重的伤亡,迫使双方再次回到了谈判桌前。与此前的开城来凤庄不同,这次谈判的地点选在了一座名叫板门店的小村庄。这一新的谈判地点,后来成为了朝鲜战争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广为人知的象征,标志着交战双方从战场上的惨烈厮杀,逐渐转向了谈判桌上的博弈。今天,我们将带您回顾1951年10月—1952年春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第二阶段的历史。我们还是先从一个历史场景开始说起吧。1951年10月24日,深秋的寒风呼啸,九辆10吨半载重的联合国军卡车轰鸣着驶入了三八线附近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板门店。车队在一排低矮的土房前停了下来,四十名士兵迅速下车,开始卸载物资——帐篷、石油炉、地板和照明设备。一处由几座帐篷构成的简陋营地在短时间内搭建完成,虽然看上去并不豪华,却配备了完善的保暖设施。这个看似平凡的临时营地,未来将成为朝鲜战争交战双方进行停战谈判的中心,持续近两年的历史谈判将在这里展开。板门店位于开城东南约8公里处,距离此前的谈判地点开城仅数步之遥。然而,与位于中朝联军控制区的开城不同,板门店恰好处于两军战线之间的一片中立地带,距离两军阵地几乎相等。那么,为什么双方会选择更换谈判地点,并将这座小村庄选定为新一轮谈判的所在地呢?在恢复谈判后,谈判进程又将如何演变?为了揭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再次回到历史的长河中,探索事件的背景与发展。
上图:板门店的停战谈判帐篷。
此前谈判进程的回顾如上一讲所述,在1951年8月22日,刚刚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宣告破裂。在此之前,社会主义阵营在正面战场上遭遇了挫折,失去了大片位于三八线以北的战略要地。然而,如今是谈判,自然要多提出要求,所以朝中代表依然坚持以三八线为界停火。对此,联合国军代表团强硬反对,他们主张应以当前的实际战线为停火分界线,这样既能反映战场的现实,也有助于确保双方的军事平衡。当时,虽然双方已经同意以开城为中心,划出半径5英里的圆形区域作为中立区,但由于这个中立区位于中朝联军的控制范围内,社会主义阵营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控谈判进程,联合国军对此比较担忧。1951年8月22日,因在谈判桌上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联合国军搞出了一起中立区轰炸的事件,这一伎俩引发了谈判的首次严重破裂。与此同时,为了在谈判中对社会主义阵营施加压力,联合国军于1951年8月18日发动了新的攻势,战争再度爆发,这也是我们前面说的山地战。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整条战线上爆发了多次激烈交锋,最为惨烈的是东线的“血染岭”和“伤心岭”之战。尽管到10月中旬,联合国军在攻势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并成功在东线推进了12公里,但双方都为这场血腥战斗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美军在这系列的战斗中伤亡不小。正是在这些残酷的山地消耗战期间,交战双方再次恢复了接触,开始商讨恢复停战谈判的事宜。1951年9月6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向中、朝方面首先发出了提议,表示希望双方能够更换谈判地点、继续进行谈判。李奇微之所以希望更换谈判地点,正是因为不想在社会主义阵营控制区内的开城进行谈判。对此,中、朝方面一开始是采取抵制态度的。9月13日,毛主席致电金日成、彭德怀,表示中、朝方面“应掌握主动,提议或同意在开城复会”。在9月24日—26日之间,交战双方的联络官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议,但对于在何处重开谈判的问题没有达成任何共识。9月27日,李奇微致函彭德怀和金日成,建议将双方战线之间的板门店作为新的停战谈判地点。尽管彭老总和金日成在10月3日复电李奇微时,依然坚持希望继续在开城进行谈判,但随着战场上中朝联军的伤亡不断攀升,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决定让一步,接受了板门店作为新的谈判地点。10月7日,社会主义阵营正式起草了致李奇微的电文,表示同意在板门店复会。从1951年10月10日开始,双方的联络官在板门店以北的一顶帐篷内展开磋商。经过十二天的讨论,联络官们终于达成了一项复会协议,决定以板门店为中心,划出一个半径为1000米的圆形区域作为中立的“会场区”,由双方派出数量相等的官兵组成军事警察队来共同维护秩序。此外,协议还规定,在板门店附近分别由双方控制的开城和汶山里,各自划出半径为3英里的圆形区域。在这些划定的区域内,以及贯通开城—板门店—汶山里之间的通道两侧200米的地带,双方的武装力量一律禁止进行任何敌对活动,以确保谈判能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顺利进行。(中国“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第九章)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军按照本讲开头的描述,于1951年10月24日建成了板门店的谈判营地。第二天,10月25日,双方代表在板门店的停战谈判帐篷内再次隔桌而坐,恢复了谈判。尽管部分代表人选有所调整,但双方的首席代表依然保持不变,分别是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伊和朝鲜人民军将领南日。
第二项议程的解决:划定军事分界线如前所述,早在1951年7月26日,双方在停战谈判中曾达成过五项会议议程,具体为:通过(会议)议程:明确谈判的程序和内容,确保讨论有序进行;确定军事分界线并建立非军事区:双方需要划定一条明确的军事分界线,这条线将决定未来停战后的实际控制区;为实现停火与休战作出具体安排:包括成立一个监督停火和休战的机构,以确保停战协议的有效执行;战俘的安排问题:这是谈判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涉及双方数万名战俘的归还与处理;向双方有关国家政府建议的事项,即对外国军队的撤出及政治上解决的各个问题提出建议。在五项议程中,第一项因议程的确立已自动通过。然而,围绕第二项议程——确定军事分界线的争论却成为焦点。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希望以北纬38度线为双方军事分界线,联合国军不想让出利益,这也导致了开城谈判的破裂。在谈判的首日下午,联合国军副代表、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霍迪斯少将与朝鲜将领李相朝发生了激烈争吵。双方寸步不让,都坚持让对方先提出关于军事分界线的方案。这场无意义的争论持续了近一小时,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也没有缓和彼此的僵局。以下是两人争论的片段,展现了当时双方针锋相对的立场:
李相朝:将军阁下对军事分界线有什么意见?霍迪斯:我方在休会前的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曾征求过贵方的意见。贵方能够提出什么意见来呢?李相朝:我们愿意先听听您的意见。霍迪斯:我方已多次阐明了我们的意见,并且征求过贵方对我方意见的看法。这次是贵方提出举行副代表会谈的,因此期望贵方拿出意见。请吧!李相朝:阁下曾经讲过,贵方提出过新的意见,但我们听不出里面有任何可以打破僵局的新内容。霍迪斯:您说对了。但贵方也是如此嘛。李相朝:我方为了打破僵局,已经成立了一个小组委员会。只有当我们拿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意见时,才有可能打破这种僵局。霍迪斯:不错。贵方有何建议可以打破这种僵局呢?最终,联合国军代表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提案,结束了这次剑拔弩张地争吵。此时,联合国军对军事分界线的看法与之前有所变化。根据李奇微的指示,联合国军代表主张以双方的实际战线为分界线,但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将战线最西侧、位于三八线以南且仍在社会主义阵营控制下的开城划归联合国军。作为交换,联合国军愿意让出战线中部和东部的两块突出部。然而,次日,社会主义阵营代表对此要求表示了反对,不仅拒绝交出开城,还要求联合国军退出在1951年8月至10月间攻占的土地。这一提议自然遭到了联合国军代表的坚决拒绝。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双方围绕第二项议程展开了反复的争论和讨价还价。不过,相比此前在开城的强硬态度,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的态度也开始有所变化。虽然仍然拒绝联合国军提出的以双方实际战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建议,但不再坚持以三八线作为分界线。这一变化表明,尽管争论依然激烈,但社会主义阵营似乎苏联的发生的变故而促使他们在谈判桌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这个微妙的态度转变为之后的谈判进程留下了空间,双方的谈判渐渐从最初的僵局中走出。可是刚变好的 谈判氛围,却因美国又出了幺蛾子。11月6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李奇微索要开城的提议会不利于谈判达成协议,提醒他“公众情绪不支持因开城问题中断谈判”。在这一压力下,李奇微不得不放弃这一要求。11月7日,社会主义阵营代表再次退让一步,同意了联合国军提出的以实际战线为军事分界线的提议,并主张双方各自后撤两公里。然而,李奇微又提出新的要求:应以停战协定签订时的战线,而非当时的战线作为分界线。此举引发了双方新一轮的激烈争论。11月14日的谈判中,情绪激动的中方将领解方甚至对联合国军副代表霍迪斯吐口芬芳。最终,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干预下,特别是在杜鲁门总统和国务卿艾奇逊的支持下,李奇微不得不再次妥协。经过几天的紧张谈判和地图作业,11月27日,双方终于划定了军事分界线,解决了第二项议程的核心争议。这个使双方争吵不休的问题,终于在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上图:双方参谋人员在地图上划定军事分界线。
第三、第五项议程的解决在第三项议程的谈判中,双方围绕停火和休战的具体安排展开了艰难的讨论,尤其在飞机场问题和中立国监察停战问题上出现了激烈争执。飞机场问题:联合国军代表提出,停战后双方应保持现有的飞机场现状,防止一方利用机场扩充空军力量、威胁对方,确保停战协议的稳定实施。而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坚决反对这一提案,我们认为这属于“严重干涉内政”,侵犯了朝鲜的国家主权。因此,尽管在其他问题上联合国军表现出一定的妥协意愿,但在飞机场问题上坚持寸步不让,导致双方暂时搁置该问题,未能达成一致。中立国监察问题:双方还就由哪些国家组成停战后的中立国监督机构也展开了激烈争论。联合国军希望由对战争局势相对中立的国家负责监督停战协议的执行,而社会主义阵营则担心这些国家可能偏向于西方阵营,因此在监察国的选择上表现得十分谨慎。由于双方在选择中立国监察问题上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整个会谈再次陷入僵局。社会主义阵营代表坚持要将苏联纳入中立国监察机构,理由是苏联没有直接参战,符合中立国的标准。对于这一提议,联合国军代表显然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苏联是朝鲜战争的幕后支持者,事实上并不具备中立立场。这种根本性分歧导致了当日的会谈几乎没有实质性内容,甚至成为了整个谈判过程中最短的一次,仅持续了15秒。以下全文抄录双方代表的对话:中国代表解方:贵官方面有什么想说的话吧?联合国军代表哈里逊:没有。中国代表解方:由于贵官方面没有意见,本代表提议在明天的规定时间以前休会。联合国军代表哈里逊:OK!在双方围绕第三项议程进行了漫长的争论之后,最终在1952年5月2日达成了妥协。社会主义阵营同意不再坚持将苏联选入中立国监察机构,联合国军则让步,同意不干涉朝鲜境内的机场建设。这一妥协标志着第三项议程的讨论暂告结束。此外,在关于第三项议程的讨论开始后不久,双方于1951年12月11日和1952年2月6日分别开始了关于第四、第五项议程的谈判。
上图:双方于1951年11月27日划定的军事分界线。第五项议程的讨论,出人意料地顺利进行。1952年2月16日,双方在谈判中迅速达成协议,决定在停战协定签署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由双方各自指派代表举行更高级别的政治会议,主要讨论外国军队从朝鲜撤出的议题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长期安排。然而,随着第五项议程的顺利解决,谈判的焦点迅速转移到了第四项议程——“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上。尽管看似不起眼,战俘问题却成为了整个谈判过程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战俘的遣返涉及道德、人权、和战后安全等诸多复杂因素,双方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战俘问题成了停战谈判中最棘手的议题,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使得争论持续了一年多,并为朝鲜战争的延长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这也将导致更多生命消失在朝鲜半岛中部的山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