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美芹,献之至尊,奈何空勤交甫,徒劳陈王

北雁寄南书 2023-11-03 15:24:55

1162年,高宗禅位太子赵昚,史称孝宗。孝宗承大统,矫矢厉兵,志在复土,乃大举北伐,秦桧党人悉数贬谪,忠臣岳飞昭雪沉冤,以张浚为首之主战派重握权柄。如春风吹散九陌寒霜,如春水融化三江冰冻,此诚为百卉含英之季也。于辛弃疾而言,似乎蛟龙出水,摆脱羁绊,鱼跃龙门,一展抱负的机会就要到了...

满江红·暮春

历史就是一幅时间画卷,史官只是简单明了的记下所发生的,诸如,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做了何事,除此之外,再无多余笔墨去揭示历史背后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然而,这大片的留白,却反而给历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畅想空间。日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岁月的印记,也大多已经渐渐湮灭,但那些被笔锋刻下的过往,却始终散发着幽深沉厚的气息,每当清风吹开书页,总是让人们怀念,怀念那寥寥数语中隐藏着的不为人知,但却真实存在和发生过的人间情感。

日月交辉,追逐天际,昼夜交替,岁月如梭,流转不停。时光人间风物匆匆而行,只在深山中的古树上留下年轮,以见证岁月的痕迹。暮春本是伤怀季,春残花谢,落红满径,想起南归后的种种际遇,辛弃疾的心中宛若漫天飞絮,纷乱不息。遥想当年岳武穆南北转战八千里,历经风雨三十年,才有了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才有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自醒之语。而辛弃疾的人生有着壮怀激烈的开始,但却未能延续转战八千里,收疆复土的壮举,南归之后,正值壮年的他却在凄风冷雨中早早生出了空悲切的萧瑟。于是笔走龙蛇,墨下留香,一首别样情感的的《满江红》跃然纸上。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稼轩词素以豪放闻名,然此一篇《满江红》不仅蕴藉含蓄近于婉约,更是饱含深婉纡曲之情,明写抒写伤春恨别的“闲愁 ”,实则通过寒花与密叶之比较,隐含君子失意与小人得势之喻。所谓闲愁,无外乎自己不为南宋朝廷重用,复国壮志无从施展,且受投降派的忌恨排挤,进而而产生的政治失意。辛弃疾心中的失望和苦闷日渐厚重,且又怕“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而徒生事端,于是只能“无说处,闲愁极”。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渴望获得君王召唤,重新走下北伐战场的辛弃疾注定要失望了。因为这个腐朽的南宋小朝庭早已被投降一派的官员所掌控,即便是皇帝也深陷其中,无法乾纲独断!

符离,符离!

宋孝宗赵昚即位后,以强硬的姿态立下恢复中原之志,将北伐提上日程,随后秦桧党人被赶出朝廷,岳飞得到平反,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得到重用。赵昚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封建帝国的兴衰往往和帝王的贤明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碰上一个靠谱的皇帝,底下的大臣们自然也愿意做事,也想做事。赵昚临朝正仿若是一缕春风,送走了数九寒冬,迎来温暖的春日,南宋王朝缺钙的症状似乎终于有了治愈的可能。辛弃疾更是满怀希望而言,良臣得遇明君,君臣际会,戮力同心,难道还不能合力在历史上重现一场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盛景吗?

可惜!虽然辛弃疾位卑不敢忘忧国,但满腹韬略的辛弃疾离着庙堂之上的新皇还差着九层高台。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受到重用的主战派大臣,当时的所谓人“文武之全才”,“中兴之佐”张浚。然而,当他站在张大帅的帅堂前,将深思熟虑的“分兵杀虏”策献上后,却只得到了张浚轻飘飘的一句话,“某只受一方之命,此事恐不能主之”!

客观的话,辛弃疾的计策确实经过了深思熟虑,他看准了金兵沿淮河驻防调动缓慢的弱点,建议宋军从

关陕、西京、淮北、海上四路佯攻,在诱使金兵分散兵力防守后,再以精锐之师,出奇制胜,于薄

弱处发出致命一击,北上攻入山东腹地,再臂一呼,召燕赵之士相从,从而在山东立足,建立抗金复国的桥头堡。但这条计策影响和涉及的地域范围太大了,以至于像张浚这样的主战派,当世名臣也不能掌控和抉择。都不容易啊!作为一名后世之人,我读了许多南宋的历史资料,因此我完全理解张浚的想法,兹事体大,在各方势力相互掣肘的南宋朝堂上,张浚根本无法推动并且驾驭这样一个庞大的北伐计划。确切的说,他也只是个补锅匠,能保证把南宋这口破漏的锅补好就不错了,那还敢推动一个如此波澜壮阔的抗金计划!

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即使像张浚这样受到重用的人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隆兴元年(1163年)元月,张浚被启用为枢密使,全权筹措北伐事宜。但宋军先是在关陕战场上遭受重挫,后又在古符离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宋孝宗雏鹰展翅,铩羽而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德寿宫中太上皇赵构阴沉的一笑,大宋朝堂再次变天,主战派遭贬谪,主和派被起复。

符离,符离!符离一战让壮怀远略的辛弃疾的梦想之舟搁浅了!

我有美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虽然江南风物醉人,春花秋月两相宜,可夏赏残荷,可冬听风雨,然而辛弃疾却无心于此,目睹了北地百姓在金人统治下的水深火热之后,他眼中的江南早已如失去了鲜活颜色的画卷,终有一日也将像北方一样在敌国的兵火中残破。主和派声威正盛,他们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的光芒一样,将南宋的勇气压制笼罩,靡靡之音回响在江南的上空,空气中充斥着糜烂的气息。除了那么几个少数的声音外,再无一人对于若干年后即将到来的灭国之祸心存警惕!

胸怀甲兵十万又如何,心存壮志又如何,忧愁烦闷集聚心中,斑驳心事止于唇间,终于当春雷响起的那一刻,早已内敛而成的奏书终于化为笔下龙蛇,跃然纸上: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用兵之道,形与势二……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

此一奏书,旁征博引,缕析条分,自政治、军事、地理、经济等诸多方面,如诸葛孔明之隆中对策,分十章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论天下大势。论文揭示金人外强中干之矛盾,列举自三国以至五代十国之史实,提出“夷狄之腥秽不可久安于华夏”之政治预言,继而论证“分兵杀虏”之可行性。论文高屋建瓴,立意宏远,笔势浩荡,雄滔略略,喷玉珠,洋溢着评骘古今之纵横气势与指陈利害之雄健笔力。显现经世济国之才能,高飞之志向,高瞻远瞩之眼光,见微知著之洞察力,及斗志昂扬之信心。

在这个烟霞满天的日子,辛弃疾,这位铁血男儿,挥动他的如椽大笔,越职言事,向那金阙玉楼进献他的《美芹十论》。他像那位向富豪进献芹菜的乡人,心中燃烧着熊熊的希望之火,表面却保持着谦逊的低姿态。他的心,像一块深埋在尘土中的珍珠,闪烁着自傲与自信的光芒。然而他的奏折,像一只飞向天空的黄鹤,隐入那朵朵漂浮的白云,音讯全无。像一只泥牛,钻入大河,消失在茫茫的水面,连一个水花都不曾溅起。

年轻的宋孝宗收到了奏书,然而当他望了望德寿宫方向,强按着心中的不甘,说出了那句足以虽然言不由衷,但却扼杀了主战派最后一丝希望的话:“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结语

窗前雨绵绵,往事不留白。

秀丽好江南,千百年犹在。

当时少年郎,骑白马归来。

今日登危楼,看满目兴亡,叹英雄困顿,美人空老!呜呼,心有不甘,奈之若何?他终究只是荒淫政治之牺牲品,空有万般期望,终难自主。只得徘徊于年轮之间,感受凄风苦雨,眼看这大好河山慢慢沉沦。

1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