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中国要中国装备,经济中国要中国经济!直面现实,窥破经济迷局!是什么催生并演绎着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历史大变局,经济发展之牌怎么打?
原标题:第393篇 一边指摘“不动脑”,一边指挥“抄作业”,追求吹糠见米又仰慕颠覆的创新,一切先从包容“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开始好吗!作者:时星明
《经济日报金观平: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这篇文章,表达了社会上对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的渴望和重视。平心而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的障碍就是缺乏原创性创新,当然就更缺乏颠覆性创新了。
中华民族长期的农耕文明影响,导致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属性非常的讲实际,很追求吹糠见米、立杆见影的事,却恰恰对原创的、颠覆性的创新不容易产生兴趣。“三哥敢说真话: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30个发明”视频里所提到的近代以来,极具影响力的30个创新发明,没有一个发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圈里。
配图所需,无实质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努力,中国有了极大的进步,“抄作业”可以了,攻坚克难也更有实力了,但原创的创新还是没有的,颠覆性的创新就更缺乏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人的创新基因存在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其实我们的社会环境,能催生创新固然很好,但中国目前缺的是包容创新,并不需要谁去催生,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去催生有创新行为的人,从逻辑上是讲不太通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对创新包容就好。
然而,一种创新的理念,到要形成工程化,并做成产品时,还要有一种人类创新活动予以支持。这另一种创新活动就是金融创新,恰恰中国的金融创新也是非常弱的。
所以创新是我们最渴望的,但又恰恰是我们创新的社会生态仍然很差。尤其是能大众化普及的创新,我们特别难以实现。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一种群体化很强的文化,对个性化从来不追捧。这就使得只能通过个性化才能成立的创新,很难在群体化的文化属性中有成长的空间。
群体化的文化属性,是一种原始的动物性,它是本能地排斥创新的;而个性化的文化属性,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神性,它是所有创新的温床。所以对创新能催生当然最好,但起码要包容,那就尝试从包容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开始吧!
感谢,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