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金周最后一天的七号,冒着绵绵细雨,逛了一次双博馆。那天,恰好时间合适,和一位志愿者一起,完整地又看了一遍扬州历史博物馆,将馆藏的几件无价宝,好好地看了又看了。
仅仅隔了五天,又一次走进双博馆。这一次不是刻意,而是兴之所至的率性。参观的人,多了妹妹、侄媳和侄孙女。预报阴天的早上,忽然下起了雨。既然已经出门,可不能“空过”。拐进博物馆,算是最豪奢的避雨吧。
进了三楼历史馆。细妹子拉着我的手,一起去看建筑模型。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几座风格有别的模型,小姑娘很是感兴趣。我俩看了一遍,回过头来又重新看了一遍。中间,她几次想伸出小手摸一摸,每次被我阻止后,倒也不恼,还是笑嘻嘻地跟着我行动。
进去参观了。她居然一眼看到挂在高处的猛犸象图片,高声叫起来:“猛犸象”。问她在哪里,她指着高处告诉我。然后伸出双臂让我抱起她,用小手指使劲指指,证明没有骗我。放下她,我指着橱柜里的鳄鱼的大半个脑袋化石告诉她,这是化石,鳄鱼的脑袋。她跟着嘀咕了一句“鳄鱼”。
一根长长的猛犸象牙,紧靠着鳄鱼化石。这是一根亚化石,距今的时间,比鳄鱼脑袋化石,少了几十万年。化石在很多博物馆看到过,亚化石倒是少见。象牙的前端已经石化了。整根象牙却呈现出有规律的一段一段颜色差异。略带透明的环状圈,是完全石化的化石,间隔的一段一段,却还没有石化。这就是亚化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湖南澧阳平原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考古证明,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一万四千到一万八千年左右。浙江河姆渡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他们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们,住在干栏式房屋里,过着真正的定居生活。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扬州人来自哪里?一九九三年,扬州高邮发现了龙虬庄遗址。据考古学家考证,龙虬庄人极有可能便是扬州最古老的居民。
那时候的扬州靠近大海,水系相当发达。高邮附近水网密布,适合人类生存。龙虬庄人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并开始种植水稻。考古出土的炭化稻粒可以佐证。
龙虬庄文化年代跨度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之间。换言之,最早的龙虬庄人,与河姆渡人在时间上有交叉。他们种植的水稻,也是从湖南传播而来吗?
扬州,历史上又叫邗江。今天说到邗字,往往与水相关。比如邗江、邗沟等。假如将历史翻看到商周,邗,却是一个小国的名字。故宫博物馆珍藏了一只青铜戈,上有“邗王是野,作为元用”字样。
春秋战国时期,吴与邗、干通用。不止一处的文献上,记载吴王与干王乃是同一人。吴越人善于作剑等武器。至今有越王剑吴王戈的传说以及出土文物。化干戈为玉帛,也是干人制作的武器。
根据考古证明,“邗王”即“吴王”。《说文》中有:“邗,本属吴”记载。在《左传·哀公九年》中:“吴城邗沟通江淮。” 而“吴”本身,亦有“吴干”之称。《战国策·赵策》中有“吴干之剑”。
现珍藏大英博物馆的“赵孟壶”上,铭文“遇邗王于黄池之会”,记录的是《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吴王夫差十四年“吴王北会于黄池”的历史史实。
从龙虬庄人到邗人(干人),文明的进步,不是一步两步。博物馆像一张徐徐拉开的大幕,将扬州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用文字、实物和图片,做了有趣的展示。无论去过多少次,看得有多仔细,只要走进去,总会有新的收获。带着小屁孩一起玩,感觉更加独特。
匆匆在历史馆走一圈出来。外面的雨,停了。清醒的空气中,加了浓浓的桂花香。其实,就算不逛博物馆,到扬州文化中心散步,一样很美。
从明月湖穿过去,就是西区最繁华的京华城。精神物质两不误,是游玩双博馆最便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