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人物的卑微与贪婪,敦煌壁画流失,成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世界上四大国家级博物馆分别是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而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的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独踞鳌头。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又叫大英博物馆,其中收藏的十大“镇馆之宝”之“敦煌壁画”堪称东方遗珠,因为一个小人物的卑微与贪婪海外飘零至今。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画卷与经文多以万计,在东方文物馆之中国厅的中央墙上的敦煌壁画原稿之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其中因漂洋过海需打包装箱被割断的痕迹依稀可见。满壁风动、天衣飞扬、历经千年、色彩依旧,可见中国古代之绘画工艺浑厚博大、无可比拟,然而跨越五个世纪的旷世之作孤悬海外令人泪下。
不得不说敦煌壁画流失海外的始作俑者就是一个叫王圆箓的小人物,严格地讲王圆箓就是一个小混混,幼年家贫食不果腹,成年后入伍当了大头兵。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后,怕埋骨沙场就改行当了道士。王圆箓脑子灵活,嘴巴也会忽悠,于公元1897年筹款在敦煌莫高窟东侧修建了太清宫道观开始接受香客布施。
敦煌位于甘肃西北,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香客云集,因此太清宫道观的生意也很不错。于是王道士又请了一个穷酸书生做助理,忙时接纳香客、登记布施,闲时抄写经文,变卖换钱。1900年5月25日,书生加班抄写经文到半夜,有点犯困,吸了口旱烟提提神,在抖落烟尘时,烟斗碰到墙壁发出空洞的响声。
尘封千年的藏经洞就这样被发现了,密室里积满了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王道士的觉悟不是很高,他当即报了官却没被受理,就拿了几件藏品交结当地的官员与乡绅。当时敦煌县令汪宗翰为了个人发展又将藏品转赠给甘肃学政叶昌炽。叶昌炽是个知识分子,自然知晓文物的重要性,上书建议由朝廷收藏。
然而当时正值清朝被八国联军打败之际,4.5亿两之庚子赔款尚无着落,一直拖了7年,朝廷仍然拨不出区区六千两银子之转运费。于是,叶昌炽只得下令敦煌县令严加保管,而敦煌县令又以藏经洞保管条件较好为由,下令在莫高窟就地封存,这就给了毫无气节又贪得无厌的王道士有了瞒天过海的操作空间。
晚清的官场掀起了一场崇洋媚外之风,到了基层的老百姓,已经是从骨子里惧怕洋人,只要见到洋人自觉矮三分,勉强算是干服务行业的王道士也不例外。公元1907年,一个英国的学者斯坦英来到敦煌莫高窟,拿出二百两银子,恩威并重,从贪财又怕事王道士的手里骗买了古籍、佛画、织绣品共计29箱。
却说当时斯坦英看到宏伟壮观的敦煌壁画心动不已,装箱运输却成了一个难题。整块壁画装进去,没那么大的箱子,也没有人抬得动,留在中国收藏又舍不得。思来想去,命令助手将壁画破坏性地分割成小块,然后分别装进箱子转运回国,所以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虽精心修复,但其分割之痕迹依稀可见。
公元1908年,法国的汉文学家伯希和也来到了敦煌莫高窟,拿出五百两银子,从王道士手里骗买了经文与绢画共六千卷,还在莫高窟里拍摄了376帧其他壁画的高清照片。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终于引起了清廷的重视,下令朝廷收藏,贪婪的王道士又私藏若干。而运往京城的文物一路损坏无数,余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直到清廷垮台,民国继承大统,但民国政府对敦煌文物并不重视,王道士倒卖敦煌文物依然如故。公元1912年,日本的吉川小一郎也以三百五十两银子骗买经文四百余卷。公元1914年,斯坦英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五百两银子骗买了剩余之经文五百七十余件,只可惜斯坦英这次经文还没来得及拿走就死了。
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之敦煌壁画,就是号称学者与探险家斯坦英第一次从中国道士王圆箓手中骗买的文物之一。斯坦英原本是奥匈帝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匈牙利,1904年加入英国籍,他将毕生搜罗与骗买的文物献给大英博物馆,1910年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两年后英国女王封他为“印度帝国高级爵士”。
其实敦煌文物流失海外也不能全怪王道士,当时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就第一时间有向敦煌县令汇报,但没有引起重视,随后又步行800多里找到安肃兵备道道台,仍未引起重视。甘肃学政叶昌炽倒是重视了,但朝廷又拔不出经费,加之当时怕洋人的风气盛行,所以王道士破罐子破摔,以至敦煌文物到了大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