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2年,荀彧服毒自尽了。
他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调离中枢,在随征孙权途中,于寿春服毒自尽。(一说忧郁而亡)
荀彧之死一直让后人感到疑惑。
因为他协助曹操做了太多事。他居中持重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他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同时,为曹操举荐了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因其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
可帮了曹操这么多,他为何最后又选择与曹操决裂并自尽呢?
有人认为这只是涉及荀彧利益,他与曹操本只是平等合作关系,而一旦曹操试图篡汉,则荀彧的地位便会屈居其下,荀彧对此心有不甘。
也有人认为,荀彧本可接受曹操篡汉,但认为在平定天下之前,曹操考虑称公加九锡乃至篡位有点操之过急,所以极力劝阻。
否则为何衣带诏荀彧不参与,伏皇后被赐死他也不阻拦。等真正拥护汉献帝的忠臣都差不多死光了,荀彧还站出来做什么汉臣呢?
当然也有非暴力不合作者。比如忠于汉室的杨彪,一直追随汉献帝,被曹操所忌惮,他的儿子杨修被曹操杀了。之后曹丕篡汉称帝后,杨彪也谢绝出任魏朝三公。
而荀彧和曹操却是儿女亲家,儿子后代都在魏国做官,几代人都极其尊荣。
荀彧所做的这一切,哪有汉臣的影子呢?
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荀彧是汉臣。
曹魏配飨太祖曹操庙庭名单,众多文武官员中,唯独没有荀彧,显然没有将其视为魏臣。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意思就是说他没有看出来曹操的野心,未能一展平生之志。
汉献帝表现则更为直接:
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燕乐。谥曰敬侯。
汉献帝为荀彧的死感到悲伤,并因此酒不喝、舞不跳,以示哀悼。
或许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只是奈何自身缺乏实力,所以只得寄希望于曹操,哪怕他想当权臣也没事,只要不篡汉自立就行。可最终曹操的行为与荀彧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荀彧无奈只得以死与其划清界限。
荀彧是如何维护汉室的?又为此与曹操有过怎样的巅峰对决?为何智商爆表的荀彧会最终败给曹操?
荀彧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其祖父荀淑,是当时名贤李固、李膺的老师。父亲荀绲,是“荀氏八龙”之一。荀淑的侄子荀昱、荀昙,都疾恶如仇,荀昱因参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与李膺同时被杀,而荀昙也被禁锢终身。
可见荀氏一族都是心系汉室,扶大厦之将倾的牛人。
《后汉书》称,荀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义”,致力于辅佐汉室。但乱世之中,荀彧显然没有这种实力。他们家因为正直而饱受宦官集团打压,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灾祸,荀彧不得不娶宦官唐衡之女为妻。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荀彧只得谋求辅佐强势的领导者。起初荀彧选择投奔袁绍,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但通过一番了解和比较后,荀彧认为曹操有雄略,而袁绍终不能成大事。
袁绍和曹操,都曾在汉灵帝亲手创立的西园军中效力,是“西园八校尉”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人。当然论门第出身,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十分显赫,这点曹操是比不了的。
但曹操的能力和实际成就更为突出。
曹操讨伐黄巾军有功,任济南相时又重典治乱颇有盛名。而后在讨伐董卓的各路义军中,曹操打得最坚决,差点命都丢了。与之相比,袁绍则平庸得多。
并且起初看来,曹操的理想看起来和荀彧极为接近。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这面匡扶汉室的大旗燃起了不少士人的希望,引得人们纷纷前去投奔。
一开始,曹操是以大汉纯臣的面目示人的。比如他称自己本只想封侯并任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
这让他颇受士人欢迎。比如孔融就曾作《六言诗》,其中就写道:“曹公忧国无私。”
而曹操也对士人的期待颇为配合,在吸引人才的《短歌行》中提到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荀彧最后选择辅佐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荀彧渐渐发现自己和曹操的终极目标有所不同。
虽然大家都提出要平定天下,比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但南朝宋裴松之明确指出曹操的野心,与荀彧的志向相去甚远:
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 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 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崄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
曹操并不甘心于久居人下,讨平了诸侯后,其本意是让曹家坐天下。
对此,荀彧早已心知肚明。但当时汉室衰微,雄豪虎视,人怀异心。如果没有点资源和本钱,又拿什么来兴复汉室呢?
荀彧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躬身入局,他试图用自己的才智来扭转曹操的发展方向。
伟大的谋士,在看清形势后,并不会轻易顺势而为,而是试图以上帝视角来改变形势,改写历史。
就比如诸葛亮,当时在看清曹操孙权几乎已呈现出平分天下之势时,仍旧率领荆襄集团协助刘备入川,力促天下三分。
荀彧当时估计也是怀揣着逆转形势的计划。
荀彧和诸葛亮都曾逆势而为
当时对于未来走向,人们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汉朝已经日薄西山,难以恢复。比如袁术认为“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所以在建安二年,袁术拿着传国玉玺直接在九江自立为天子。而一些宗室比如刘焉也试图自立称帝。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汉朝暂时不会灭亡,但也维持不了多久了。比如曹操,仍旧顺应人心,表面上尊崇天子,将汉献帝迎到许都。但实际上其已经成为权臣,并随时有篡汉的可能。
第三种观点,则一心想要兴复汉室。就比如杨彪、荀彧等追随汉献帝的人。
荀彧看到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大多失败了,这也就证明大汉仍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也处于摇摆观望的状态。
若能够坚决反对打击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争取笼络持第二种观点的人,那么匡扶汉室岂不是大有希望?
于是荀彧在协助曹操逐鹿中原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作出自己的努力:
1、强化汉室正统的观念
也就是利用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来改造曹操的思想。
荀彧对曹操迎汉献帝的行为大加赞赏:
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显然曹操本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荀彧对外声称,这是顺从人心尊崇天子,秉公无私以德服人,辅佐汉室弘扬正能量的大善之举。
这可以视为某种道德绑架,通过这种行为强行为曹操树立忠臣人设,使其不得不朝这方面努力。
2、防微杜渐,不断约束曹操的行为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刚得到冀州,就有人向曹操提出“重置九州制”的建议。
重新将天下划分为九州,那么曹操就能按照过去的冀州版图扩大自己的地盘,从而将一个更大的冀州纳入囊中。
显然如果曹操占据地盘过多,实力过于强大,对汉献帝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荀彧极力阻止:
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
荀彧知道此时给曹操讲大道理已经没用,只能从利益上来谈,于是告诉曹操,如果重新划分九州,会动了其他诸侯的蛋糕,引起新的纷争,反倒不利于曹操图谋天下。
曹操立马打消了重置九州的念头,并还专门向荀彧道谢。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议表彰曹操功勋,将其封为魏国公,并行九锡之赐。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过去西汉王莽代汉之前,就是行九锡之赐。
如果汉献帝也赐了九锡,意味着曹操篡汉的行为就已经开始走程序了。
对此荀彧也是坚决反对,他说:
丞相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就这样,荀彧以维护曹操的名誉为由,迫使曹操暂时放弃了受九锡的想法。
荀彧之所以能够成功约束曹操的行为,除了他自身颇有影响力外,还因为当时曹操还不够强大,对自己的风评还是颇为看重,所以有所收敛。
但这同时也可以视为曹操对荀彧的试探。经过再三试探,曹操终于搞明白,荀彧和自己不是一路人。
3、发展颍川集团势力,不断增强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荀彧也清楚,要想约束野兽,一味纵容是不行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关进笼子。
但怎么将曹操这只狮子关进笼子里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颍川集团的势力,让颍川士人逐步掌握朝廷要害,从而对曹操形成制约。
这一招是最为有效的。
于是荀彧向曹操举荐了一大帮子人,其中包括:
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畿等。
这些人对东汉的忠诚应该是没得说。哪怕是其中的司马懿,当初也是心存汉室,为了回绝曹操的征召,不惜装病日夜躺在病床上。
事实上这些人都是一心维护颍川集团利益的基础上,积极为了匡扶汉室努力过。
颍川士族
对于荀彧的制约阳谋,曹操显然是不会轻易就范的,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1、实用主义
对于道德绑架,曹操主打实用主义。
比如曹操在求贤过程中提出“唯才是举”: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也就是说有才你就来,哪怕你跟汉初陈平那样昧金盗嫂也没关系。
此外还发表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当时有传言称曹操有野心,于是有些人就建议曹操干脆把兵权还给汉献帝算了,这样就能自证清白了。
但曹操不吃那套,他说假如自己手上没了兵权,自己的家人安全谁保障?国家的安全谁负责?所谓为了国家和家人考虑,绝不会“慕虚名而处实祸”,交出兵权。
2、虚与委蛇
虽然荀彧给曹操使了不少绊子,但处事圆滑的曹操总能够灵活应对。
比如曹操想要重置九州,荀彧率领汉室忠臣们极力反对。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干脆采取隐忍退让态度,从而换得荀彧等人的继续支持,从而扫清了袁绍、刘备、吕布势力,彻底平定了北方。
平定北方后,曹操实力大为增长,此时他已经不再忌惮荀彧等人的反对,想干就干。
3、各个击破
颍川集团为什么能够构建起坚固的同盟?肯定不是为了搞儒家学术研讨,而是因为利益。
所以曹操便从利益着手,不断对颍川集团进行分化瓦解,从而各个击破。
比如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时管理不严,手下河东太守王邑、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违抗朝廷旨意。钟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书朝廷请罪。但曹操予以姑息,没有进行任何惩罚。
通过一个个做工作,曹操争取到不少原先站荀彧一边的人。
比如荀攸、钟繇、王朗、杜袭、郗虑都力劝曹操加九锡,而辛毗、陈群、华歆、王朗则在曹丕篡汉称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操技高一筹
为了完成最后篡汉的行为,曹操最终图穷匕见。
他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框架,这一套被称为“霸府”。相当于建立一个影子朝廷,然后一步步侵吞权力,把朝廷的人事、政策、军事权力都归入霸府中去。久而久之朝廷就被架空,霸府成为实际运行的朝廷。
荀彧的职务是侍中,守尚书令。侍中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尚书令掌管尚书台,即负责讨论撰写并发布诏书。起初荀彧可以利用其职权反对曹操和他的霸府。
但到了最后曹操直接利用霸府的权力将荀彧调离尚书台,并以汉献帝的名义让其跟随自己出征,成为自己的幕僚人员。
到了这一步,荀彧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输给了曹操,但他已不愿再屈从于曹操,为其当一个幕僚,于是只好自尽以明志。
有人也许会感到不理解:荀彧足智多谋,并且设立了多项制约阳谋,为何却被曹操所反杀呢?
这便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他利用自己在资源上的优势,将荀彧纳入自己的框架,即便荀彧想有所动作也难以产生效果。
也就是荀彧限制曹操的办法,都是在承认曹操框架的基础上实施,反而等于变相地强化了曹操的框架。
这也说明“功夫再高也怕菜刀”的道理,也许在绝对的优势面前,平推远胜过一切阳谋。
由此也可见平台的重要性。任何人不管能力多高,都离不开平台,离开了平台就等于断绝了一切资源与关系,从此重头再来,而到那时成败就未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