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之:受箭与剔肉的往昔

阿特网 2023-03-08 15:02:33

李逸之在2018年,也就是在他四十四岁时放弃篆刻家的创作,在此之前他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即长期在西域和雪域的生活经历,二者相加超过三十五年,其余的时间分别在常州和北京两地。这也注定了李逸之生命的独特气息。

滚印(cylinder  seals)系列  2018  直径5.2cm  黑泥印拓三种

1996年李逸之第一次由青藏线去往西藏腹地,并不是莽撞而行,据他说,连续去五、六年后才意识到对那些古寺壁画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后来把视线落实到与世隔绝的西藏最西部地区古格故地,那时那里几乎不通路,国内还罕有人往,李逸之每年有半年的时间耗在这片高原深山里,在与印度接壤的无人区寻访早已消亡的古寺遗址,十多年后这里才通上电,期间吃过多少苦,只有他知道,衣食住行的艰难,李逸之特别能忍受煎熬,他说那时候已经不习惯在山里带上手机,有电有信号后就感觉与古人渐行渐远了,之前的岁月都是与阳光、与风同行,跟古人、跟自己对话,通了电,就是一种精神分水岭。

滚印(cylinder  seals)系列  2018  石质  16x1.4cm

二十年后,李逸之把他在西藏艺术田野考察的成果出版,填补了西藏学界的空白,他说是给他的两个偶像的致敬,瑞典的斯文赫定先生和意大利的图齐先生,一百年前这二人都曾经涉及古格地区,前者是发现新疆楼兰古国的西域研究先驱,后者是西藏考古的早期泰斗,二十年前此两人一直是李逸之的精神偶像,李逸之视野如斯,也注定了他的非凡之路。

五脏六腑系列  2021  石质  18x15cm

五脏六腑系列  2021  石质  15x15cm

李逸之有从事篆刻的经历,风格样式多变,以恣肆跌宕见长。由于长期从事研究西藏艺术史的优势,将喜马拉雅样式的佛造像艺术移入石上,成为一种创作自觉,而对于李逸之来说是信手拈来的转化。  2018年李逸之决定结束文字篆刻的创作,也是在这一年,他以一批滚印创作来告别自己的篆刻生涯,其中就有那些著名的球型滚印,前无古人的球型滚印,可以任意方向滚动的印,滋生章法无控的空间景象,甚至摒弃泥土,以水、以空气作为语言媒介,严格的说已经是一件真正意义上印文化的当代艺术,这是从喜马拉雅向西的视野,向印文化发祥地两河流域的致敬,石头与空气相互挤压摩擦,仿佛星球掠过头顶,气脉震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期间,惊到观者下巴一时忘合。

菩萨三尊  2018  石质  15x24cm

三头六臂金刚  2017  石质  10x10cm

正是研究西藏艺术史的经历背景,使得李逸之视野跳出地域文化的局限,思考愈加宽泛,直接实现自我视角成长。2018年后的李逸之以喜马拉雅艺术元素做当代的表达来给自己未来设定方向,对表达可能性的探究一如既往。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他在刀下隐藏的伏笔,佛像背过身去,或视线移向左右,不再正视世人,或忍受伤害,或长出锐刺,或折曲肉身,或解衣方便种种,暗藏深意,译解当下,生命的问题自释迦后从未离开,李逸之说,他还是想继续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一种自我解脱,走向更大自由。

受箭系列  2018  石质  13×10cm

李逸之在运用喜马拉雅视觉图式创作的过程中,探索了当代表达的可能性,从《剔肉记系列》、《受箭系列》、《行方便系列》、《镜系列》到《折腰系列》、《刺血计划》等等,是在呈现作者对世界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思考和阐述。

行方便系列  2019  石质  16x14cm

行方便系列  2019  石质  18x20cm

作为旁观者,我最关注的是李逸之默默做了几年的一个作品《移山计划》。在西藏无法如古代信徒在山体上凿刻佛像的今天,李逸之最初开始把小型石上刻像从工作室运抵藏区腹地,投置野外无人区,李逸之说最初只是想将石质造像传递给未来藏区的人们,在石头终将被未来的高原人发现,传递出去的是一种被传承过的二手传统,穿越时空,传递线索,李逸之认为这是一种他自己所经历过的长期切身感受,而这种感受时下以这种方式传递出去,是今天荒诞世界的一种尴尬和无奈。

长刺计划  2019  石质  16x18cm

随着时间和思考的推移,《移山计划》越发趋于成熟,最终成型,以一千件酷似山型的石头,每件石头代表一座小山,每座山上都凿刻有西藏佛造像,它们承载着这个时代所蕴含的难于言说的信息,已经和正在被移往这个地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荒无人烟之地,山川海洋,它们将熬过无数日出日落,或风和日丽,或风吹雨打,作为《移山计划》的始作俑者,李逸之希望它们直到几百年后才被陆续发现,它们终将被拾起,被端详,被想象,被解读,被怀念,它们是文化图像芯片,是移送给未来世界的礼物。

祁钥2021年6月12日

《干杯  西藏》作者  于小冬

剔肉记系列·你好,西藏  2018  石质  45x42cm

你好,西藏

当李逸之把遥远的喜马拉雅的古典视觉传统移植到他的石面上,就产生了表达语境输出的差异性,高原的古代修行者由修而绘,表现神界场景,却切切实实的回归以人为本,以人的形象美态表现神境圆满之境,由此成就观想者的入定途径,由此造成的一种客观事实,即非信徒者临近观察,亦能为之感动莫名,甚至生膜拜意。而李逸之作为佛教文化繁荣后的千年后的一位作者,并没有宗教修行上的精神体验,从1996年开始的西藏腹地考察生涯,带给他不一样的体验古典文化的感受,那些寺院遗址仍旧在高原深山里静静的安度时光,李逸之有长期居住其中的经历,慢慢的观察壁画,慢慢的观察雕塑,慢慢的无声交流,重复古人度过的白天黑夜。二十多年来李逸之把考察中对新发现的艺术品遗留物的研究补充到当代西藏艺术史研究有所贡献,尤其对遥远的西藏西部的艺术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体验。事实上一次次回到繁华、喧嚣的北京,李逸之开始用刻篆刻的刀具谋划消费在山中的视觉体验,将长年在西藏体会到的古典视觉意味在石面绘就,辅之娴熟的用刀技艺,层层展开,李逸之陶醉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隔时空再现那股曾让他敬畏古典气息,而始作俑者却是位非藏族,却保持着高原情感,为莫名的感动而来。李逸之无意中给自己打通了一个表述的通道,杂陈朴素情感,最初由高原腹地机缘巧合的投射他灵魂深处,李逸之接手回馈出来,把历史的一个断了线的风筝重新连接上,就风放飞,此时李逸之成为绳子的一部分,风筝翻飞,此时李逸之愿意起到链接作用。随之而来的尴尬是这种直接源自喜马拉雅区域的文化形式与中原传统习惯有所差别,在骄傲的平原地区陷入误读和低估,与李逸之的不阐述立场形成视野上的反差,风筝在高空摇曳生姿,不在人群视野。

剔肉记系列  2019  石质  16cm

李逸之不止于此,以喜马拉雅式视觉传统做当代化的表达,是这位历经西藏传统文化者下意识的自我觉醒,复苏传统语言去传达这个时代的复杂情感,依旧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借佛隐喻,借佛言说,甚至舍佛,无非一场重新版本的本生经变,言说的无非还是是人本身的问题。以《剔肉记系列》为例,剔刀去皮切肉,与时间这部永不停歇的氧化机器一样,把生命起始到消亡的过程中的一幕幕直接铺陈,尽管这种灵感或是启发来自于高原西藏密宗的隐喻符号,李逸之显然为之触动,在文本转换图式上悄无声息的混淆古今,观音神像或半肉半骨,或断肢拄拐,或五脏裸露,等等,而表情从容平静,而远方塔影婆娑,而半空飘云移挪,一切没有停止的自然发生着。

剔肉记系列  2018  石质  22x13cm

剔肉记系列  2018  石质  11x22cm

从《剔肉记系列》、《受箭系列》、《行方便系列》、《镜系列》到《折腰系列》、《刺血计划》等等,李逸之不断尝试对世界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思考和阐述。

逃系列  2021  石质  12x19cm

逃系列  2021  石质  11x23cm

《你好,西藏》是李逸之《剔肉记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他显然挪移了那张著名的油画《干杯,西藏》的场景元素,作者于小冬,大约现在很少还有人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藏文艺圈的往昔有真切体会,于小冬画面上高低站立的人物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历史缩影,画中的他们有诗人,有画家,有军人,有摄影家,有作家,等等,他们各种饱含难尽的西藏岁月情愫,如今他们这些人大多离开了心中那个西藏,成为国内各个学术领域的有所成就者,也有去往遥远海外,当然,还有于小冬作画时就已埋葬在高原的披戴洁白哈达的两位女诗人,于小冬把这些当年一起渡过艰苦岁月的朋友们虚拟成这样一个共同干杯的场景,是对那段西藏岁月过往的缅怀和致敬,而李逸之又重新给予了对生命本质的直接表述,情感随肉身的消亡而消散殆尽,没有悲欢。

折腰系列  2021  石质  10x10cm

李逸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去往西藏腹地,结识画面中的一部分人,经过自己长期在高原人迹罕至的生活经历,同样被那个年代灵魂漂泊者的精神情怀所影响,这件《你好,西藏》延续于小冬那幅作品的场景,二十三位主角依旧列席,退净所有铅华,只遗骨架,前方大桌上红布遗失,杯盘全无,木桌摆放了两个酥油灯盏和一把藏式小刀,灯是希望,靠近桌沿有跌落之险,刀的出现是作者隐喻时间之刀,与《剔肉记》所表达同义。地面一片狼籍,时间岁月肢解下的散落骨头,人兽平等。半空大云飘移,夺目,一切如古,一切如故,静悄悄。右侧有半身探出观望者,显然是作者本人把自己与画面叙述进行联接,共同奔赴的一场岁月盛宴,彼此平等,无有利害。

你好!西藏。你好!过往。

肖涤2022年3月

李逸之1974 生于新疆拜城,后迁居常州生活十五年,2005年开始生活于北京。现为西藏擦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擦擦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南海佛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自1996年开始持续赴西藏腹地做田野考察,采集和整理藏传佛教图像学资料,从事西藏艺术史研究,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及藏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曾参加第二届、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北京、2015年杭州)、2008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第二届藏学与喜马拉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西安)等。著有《西藏古格擦擦艺术》、《藏传佛教擦擦艺术》、《李逸之篆刻作品选》等。主要个展2021 一丝风也没有——李逸之作品展,圆室,信州伊那谷,日本2021 射向喜马拉雅的金箭——李逸之作品展,圣境空间,杭州,中国2020 在——李逸之作品展,清秘阁,北京,中国2020 镜——李逸之作品展,窅古空间,济南,中国2019 抟泥模写——李逸之滚印展,终南山一日会,西安,中国2019 积雪Himālaya·李逸之个展,吴冠中艺术馆,宜兴,中国2018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类学讲坛(第一届)"李逸之的艺术田野工作及其艺术创作研讨会2017 行方便·当代刻者李逸之作品展,一莲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08 李逸之作品展,苏州现代书画研究院,苏州,中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