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明眼人都知道,美国全球霸权正在一步步失去,中国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
为何笔者热谈哥会判断美国的全球霸权根基早已失去,在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美国是如何成就全球霸权的。
美国全球霸权的根基本质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的分析。
但总的来说,归纳一下,美国全球霸权的根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控制力。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通过军费开支、全球军事存在和与军事盟友的关系,实现对全球的军事控制。
金融控制力。美国掌握全球金融中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美元的中心地位使其具有操控全球货币体系的能力。
产业控制力。美国控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通过垄断高附加值环节获取超额利润。
资源控制力。美国通过控制能源、矿产、粮食等战略资源的产地、运输和价格,掌握全球资源分配。
思想控制力。美国通过推广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他国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
国际制度控制力。美国通过主导国际制度,加强对全球公共事务的治理,维护其主导的国际秩序。
技术创新能力。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处于引领地位,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产业和军事控制力。
外交能力。美国通过塑造国际制度、拓展市场、争取盟友支持等手段,增强其外交影响力。
融资能力。美国拥有强大的国家和市场融资能力,为其霸权地位提供经济支撑。
冷战后美国通过"长臂管辖"等手段,以非战争性"胁迫"迫使其他国家遵照其规则和利益行事。
总之,美国霸权的根基在于其在军事、经济、科技、外交等各领域的超强实力,并通过控制国际制度、推广价值观等手段,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但随着其他国家崛起,美国霸权也面临挑战,未来的国际秩序将更加动荡不安。
但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笔者热谈哥认为这些美国的全球霸权根基的分析都不是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我们这个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哪个国家拥有了这个物质世界最强的力量,哪个国家就拥有了这个世界成就霸权的物质基础。所以说,美国成就全球霸权的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作为全球历史长河中,上一个全球性的当之无愧的工业霸主。正是在拥有这个必要条件下,美国后面才利用了各种机会,逐步成就了全球霸权。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先后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大发战争财。最终,以全球工业霸主的优势地位,利用其他竞争对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相互厮杀和伤害,都被极度削弱的机会,一举获得了全球军事霸权和金融霸权。最终成就了全球性的霸权地位。
但是,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获得了全球霸权地位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削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挖自己霸权之基而不自知。特别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最巅峰时期,在击败前苏联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洋洋得意的时候。美国国内资本疯狂的追求更多的利润,加大了向全球进行产业链转移的速度,让美国自己产业空心化也越来越严重。把自己建立全球霸权的根基挖空了,而茫茫不自知。
那么,美国是如何一步步产业空心化的?
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经济政策、全球化、技术进步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导致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关键因素:
经济金融化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金融化趋势。金融市场逐渐成为金融和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力量,非金融企业越来越“不务正业”,开始间接或者直接参与金融活动,以寻求资本的快速增长。这本质上是资本的逐利性的结果。
全球化和外包: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美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大量制造业外包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尤其是亚洲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导致国内制造业岗位减少。
技术进步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的推进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机器和自动化流程取代了大量的工人。
制造业成本劣势:美国制造业面临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地租、税收等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些成本劣势使得美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政策连贯性不足:美国在产业政策上的连贯性不足,政党轮替导致政策方向频繁变动,影响了制造业的长期投资和发展。
消费模式变化:美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商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持续下降,耐用品消费占比下滑,这影响了制造业的需求。
服务业的兴起: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相比之下,制造业的比重相对下降,这也是产业空心化的一个表现。
贸易政策:美国的贸易政策,包括贸易壁垒和贸易战,可能增加了进口成本,影响了制造业的供应链和出口。
教育和技能不匹配: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缺乏足够的高技能工人来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研发投入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影响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美国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空心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涉及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中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新的工业霸主,应该从美国身上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中国可以从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过程中吸取一系列经验和教训,以促进自身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点:
平衡产业结构:中国应注重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平衡,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部门,以减少外部冲击时的经济脆弱性。
持续创新: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避免因技术落后而导致产业外迁。
强化实体经济: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避免经济过度金融化,确保经济基础稳固。
优化教育和培训: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力技能,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需求。
提升产业链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地区发展差距,避免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产业转型过程中对工人和社会的冲击。
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避免金融市场的无序扩张和投机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国际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建设,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应对全球化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灵活的策略应对国际竞争和合作,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利影响。
政策连贯性:保持产业政策的连贯性,避免因政策频繁变动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
重视中小企业: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因为中小企业是创新和就业的重要来源。
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风险点。
通过吸取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美国就是这样一步步产业空心化的,中国要高度警惕,避免步入后尘!
我们先看一个美国的真实案例,一段美国软件公司的内部对话,揭示了资本的无情和产业外流的后果!
一家美国公司的软件工程师所在的整个团队都被公司裁掉了,公司HR告诉他整个团队都会被印度人取代,有意思的对话来了。
工程师:“我就是印度人啊!”。
HR:“但你是美国出生的印度人。”
工程师“我是前几年才移民到美国的印度人啊!”
HR: 我们要雇佣在印度的印度人。
工程师:我是被自己人取代了?
美国企业IT外包到印度可以节约海量的人力成本。
在一些留言区,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德州一个工程师说他年薪10万美元的工作,在印度雇工程师只需要付13美元一小时。这就是美国企业纷纷外部IT的真正原因。
在美国工业和制造业基本上已经大部分外部转移的当下,一些美国最后残余的所谓高端工业和制造业的相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在美国资本追逐利益的驱使下,也加大了外包转移的速度。
这种现象反映出哪些问题和本质?
这个对话揭示了几个关于全球化、外包和移民政策的复杂问题:
全球化和外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经常将工作外包到成本较低的国家,比如印度。这可以显著减少人力成本,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发达国家的工作岗位减少。
移民和工作机会:移民,尤其是技术移民,往往在他们移居的国家寻找工作机会。然而,这个对话表明,即使是移民,也可能面临由于外包而失去工作的风险。
工资差异: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差异,这使得在某些国家雇佣员工的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企业可能会利用这一点来降低成本,但这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较低国家的员工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本土与外籍员工的比较:这个对话还揭示了一种观念,即本土出生的员工可能与外籍员工有所不同,即使他们来自同一个国家。这可能涉及到文化、语言和工作方式的差异。
经济政策和就业: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对企业的外包决策有重要影响。政策制定者需要平衡降低企业成本和保护本国就业市场的需求。
技术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适应性也是关键因素。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变化,这要求教育体系培养能够适应这些变化的人才。
社会和文化影响:外包和全球化对个人、社区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这包括对工作安全感的担忧、文化认同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
企业责任: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其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员工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
这个对话反映出的问题和本质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多个层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
美国的这种后果,中国应该警惕吗?
中国本土就业机会减少,其实也和这种产业向外转移息息相关吗?
应该来说,中国本土就业机会的减少与产业向外转移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全球价值链的变化: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成本较高的地区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如东南亚和印度等。这种转移可能导致中国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
产业升级:中国正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一些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这种结构性变化可能导致某些领域的就业机会减少。
成本上升:中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逐渐上升,使得一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减弱,进而促使企业寻求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
技术进步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
国际贸易环境: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某些产业的就业情况。
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平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也可能对就业分布产生影响。
疫情影响: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疫情可能导致某些行业就业机会的短期减少。
综上所述,中国本土就业机会的减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向外转移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但还需要考虑其他经济、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我们政府必须要发挥政府引导之手,限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的贪婪,导致的产业外流,最终也会破坏我们中国工业产业之基。
我是热谈哥
欢迎大家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