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毛主席问:抗联不撤到苏联会怎样?周保中的回答令人心疼

司空知山海 2024-07-26 08:30:5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抗日联军是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坚固脊梁。

自九一八事变开始,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儿女便开始了长达十四个春秋的抗日斗争。

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圈内,抗联战士们所面临的,是几乎触及生命极限的困苦与挑战。

东北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东北的国民革命军本是民国政府的正规武装力量。

然而却在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放弃了进行有效抵抗,放弃了捍卫疆土。

富饶辽阔的东三省迅速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这片曾经的粮仓与工业重镇,直接成为了侵略者的后方保障基地。

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爱国主义的号角在东北大地回荡。

激发各界民众的热血,共同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众志成城,共御外侮。

无数爱国之士响应号召,军人、工人、农民、商贾、学子、学界精英,皆手握武器,投身于抵御日寇的洪流之中。

在这场长达十四载的艰苦抗战里,东北抗联在党的指引下,英勇无畏,前赴后继。

据统计,东北抗联与日军交锋逾十万次,成功牵制了数十万敌军,直接消灭侵华日军达十八万之巨。

在白山黑水间,抗联将士们所遭受的艰难凶险、痛苦磨难,是中国革命史上少有的,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曾问过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周保中将军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当时抗联不撤入苏联的话,那会怎么样?

周保中将军沉重地回答道:“可能一个都不剩了。”

残酷斗争与恶劣环境

关东军作为日本的精锐力量,不仅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对比之下,由背景各异的人员临时集结组成的东北抗联,则显得更加弱势,战斗技能与组织程度均不及对手。

加之,日本关东军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个彻头彻尾的汉奸机器。

他们积极配合日军,执行了一系列残忍手段。

包括所谓的“清剿讨伐”行动,“三光”政策,各种企图瓦解抵抗意志的怀柔政策;

以及“集团部落”的建立,制造惨无人道的无人区,将平民集中起来,断绝他们对抗联的支持,从而切断了抗联的补给线。

同时,日本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计划,引入本土民众至东北。

通过各种组织如“拓荒团”及“中日友好商会”等,推行抹除当地文化和身份的政策,进行奴化教育,企图进一步隔离抗联军民。

东北抗联的战士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封锁,还有这片土地严酷的自然条件。

东北属于中高纬度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夏日湿热难耐,冬季寒风如刀。

在这样的环境中,装备简陋又缺乏保暖衣物的抗联战士们,经常要在零下三十四度的刺骨寒风中与敌人搏斗。

身体遭受冻伤,甚至被冻得断趾裂肤都成了家常便饭。

一览无余的雪原里,战士们为了不暴露行踪,很多时候都只能藏身于雪窝中。

即使是休息,也只能是小憩片刻,不敢久睡,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冻死。

敌人的严密封锁,也让抗联陷入了物资匮乏的困境。

缺衣少食,断粮断炊,有时几个月吃不到一粒粮食,药品和弹药更是奢望。

长时间的饥饿迫使他们寻找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靠草根、树皮来维系生命,

面对数量远超己方的敌人,每一次交锋都是以寡敌众的殊死搏斗。

抗联战士们只能以游击形式作战,与敌人交火战斗后就必须迅速转移,甚至要长途跋涉上百公里才能摆脱敌人的追击。

宁死不降杨靖宇

在那段漫长的孤军奋战岁月里,东北抗联涌现出了众多视死如归的民族脊梁。

他们那种义无反顾、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正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真实写照。

1939年秋冬,杨靖宇将军所率领的队伍陷入重围。

面对敌军的密集攻势,他们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超过四十次的激烈交锋。

杨靖宇的部队从最初的五千余人,锐减至仅剩寥寥数人,到杨靖宇牺牲之前,身边只剩下两名警卫员了。

1940年2月18日,三人行至濛江县东南的大东沟地带。

两名警卫员外出寻找食物时,被坏人发现举报,招致敌人猛烈追击,不幸牺牲。

敌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杨靖宇的印鉴,这无疑是暴露了将军的行踪。

追兵的包围网进一步收紧,甚至向地村民颁布禁令,严禁任何人上山时携带食物,以此切断杨靖宇的补给。

杨靖宇将军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与敌人进行了五天五夜的艰苦周旋。

2月23日,他凭意志力支撑,拖着病弱之躯,来到了濛江县城附近的保安村三道崴子一带的密林中。

此时的杨靖宇,不仅遭受着重感冒的折磨,而且由于多日未能进食,饥寒交迫下身体已经到达了极限。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拜托几位上山砍柴的村民代为购买粮食和棉鞋。

然而不幸的是,这其中一名村民,是保安村的伪排长赵廷喜。

他表面上答应帮助,实则迅速向伪县警察队告密,出卖了杨靖宇。

得到消息后,日伪军的讨伐队迅速行动,于当日下午三点左右,分批赶往三道崴子,对密林进行了严密包围。

他们根据留下的脚印,步步紧逼,搜寻着杨靖宇的踪迹。

杨靖宇察觉到敌人的逼近,拖着病躯奋起迎战。

对峙中,敌人高喊着让他归顺投降,然而杨靖宇早就视死如归,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下午四时三十分,激烈的交火持续了约二十分钟。

杨靖宇寡不敌众,身中七弹,壮烈殉国,年仅三十五岁。

杨靖宇的牺牲震惊了敌人。

他们无法相信,一个遭受了多日断粮的人,拖着病躯,竟还能保持如此顽强的战斗力。

在一种近乎残忍的好奇心驱使下,敌人剖开了他的腹部。

杨靖宇严重萎缩的胃中,除了几片树皮、一团团草根和一些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十四年的艰苦斗争中,东北抗联的创建者和高级将领死伤大半。

十一个军中,前后19名军长却只活下来4人。

这支军队的生存环境之恶劣、斗争之残酷、牺牲之巨大,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

乌斯浑河八女投江

历史上不乏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雌佳话。

南北朝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宋代有抗金的梁红玉,满门忠烈的杨家女。

近代史中,亦有东北抗日联军的八位女英雄,面对日伪军的重重包围,选择纵身跳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1938年深秋,一群抗联战士来到了乌斯浑河畔。

他们身穿破旧军服,饥寒交迫,面容憔悴。

不久前,日本关东军联合伪军在三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讨伐”,抗联战士们只能在敌人的重围中辗转作战。

一段漫长而艰苦的西征后,此时只剩下了百余名战士。

他们在乌斯浑河畔找到了一处渡口,以往这里是河面较窄、水流平缓之地,行人可以轻易通过。

然而,连绵的秋雨导致河水猛涨,河面变得宽阔而湍急,夜晚渡河更是艰难。

于是他们暂时安营扎寨,决定等到天明再过河。

其中,一群女战士尤为引人注目。

她们也随部队一起西征,翻山越岭,英勇抗击敌人。

原本的三十多位女战士,历经战火,此刻只剩下八人了。

指导员冷云,不过二十出头,却已是这支小队伍的精神支柱;

而最小的战士王惠民,年纪只有十三岁。

北方的秋夜带着刺骨的寒意,战士们围坐在篝火旁,借着微弱的火光驱散些许寒冷。

然而就是这一簇簇火光,暴露了战士们的位置。

汉奸连夜向日军守备队告密,敌人调遣了大批人马,悄悄埋伏在周围。

第二天清晨,战士们正要渡河之际,四周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日本关东军及伪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发起了突袭。

在一片混乱中,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妇女团的八名战士,被隔绝在了乌斯浑河的岸边。

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这八名女战士没有选择退缩。

她们迅速反应,利用身边的柳树丛作为掩护,向敌人发起反击。

此时,已经成功脱身的抗联主力部队看到战友陷入险境,立即折返试图救援。

然而敌人的火力太过凶猛,战士们伤亡惨重。

日伪军在发现了抗联主力部队的意图后,疯狂涌向河边,却被八名女战士手中的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

敌军调整了策略,先是用迫击炮对八名女战士所在的位置进行猛烈轰炸,随后分三路发动了冲锋。

在敌人的猛烈攻势下,女战士们身负重伤,衣物被炮火点燃,弹药也即将耗尽。

面对再次逼近的日伪军,冷云指导员将仅剩的一颗手榴弹掷向敌群。

杨桂珍和安顺福紧随其后,将最后两颗手榴弹投了出去。

爆炸声中,硝烟弥漫,当尘埃落定,天色也逐渐明亮。

敌人这才意识到,原来与他们激战的仅仅是一小队抗联女战士。

敌人既惊讶又愤怒,他们开始威逼利诱,高声叫嚣:

“她们逃不掉了!抓活的!”

生死关头,八名女战士面对无法逃脱的重重包围,高声呼喊:

“同志们,别管我们,冲出去!保住手中的枪,继续战斗到最后!”

乌斯浑河的名字是满语,意思是“凶狠的河流”。

水深浪急,浪涛汹涌,八位女战士紧紧相依,手挽手踏入了冰冷湍急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岁月在河水的冲刷中不停流逝,但八名女战士忠烈的英魂和不屈的精神永世长存。

民族英雄周保中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强化对东北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央军委派遣了刚从苏联归来的周保中,出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

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在长达14年的抗战历程中,周保中始终保持着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斗争到底。

在后勤补给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守阵地,持续开展抗日游击战,英勇抗击敌人。

直到1942年初,鉴于战局的不利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东北抗联的主要部队被迫撤退至苏联远东地区进行休整和重组。

在那里,部队被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担任旅长。

虽然接受了苏联方面给予的88旅番号,但他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未来的抗日斗争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1932年秋,周保中指挥的部队对宁安县城发起了多次进攻。

在一次激烈的交火中,他的左腿不幸中弹,鲜血浸透了军裤。

尽管疼痛难忍,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亲自带领敢死队,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最终成功攻入宁安县城,消灭了30多名日军,并摧毁了敌军的军火库。

战斗结束后,周保中被紧急送往指挥部接受治疗。

由于战场医疗条件极为有限,没有专业医生,也没有必要的药品和手术器械。

要移除嵌入腿骨的子弹,只能采取原始而痛苦的方法,面对战友们的担忧,周保中果断说:

“不必顾虑,直接用刀子挖,用钳子夹,我能承受得住!”

在周保中的坚决要求下,战友们硬是用刀和钳子从他的腿中挖出了那颗致命的子弹。

整个过程没有使用任何麻醉,周保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一声未吭。

不久后,伤口尚未完全愈合,他就再次率领千余名救国军战士,对宁安县城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这次行动又取得了重大胜利,击溃了100多名日军和伪军。

周保中在战场上负伤不下火线、忍受剧痛刮骨取弹的英勇事迹,很快在部队中流传开来。

他的精神触动了每一位战友,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士气和凝聚力。

1935年,在一次与驻扎在牡丹江的日军及伪满靖安军的激烈交战中,周保中腹部遭受重创,肠子流出了体外。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他竟强忍剧痛将肠子塞回体内,用手按着腹部继续指挥战斗。

直至战斗取得胜利,击退敌人之后,周保中才开始处理伤口。

此举不仅激励了将士们,也让敌人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为此,日寇甚至发布了一份悬赏通告,称“周保中的肉一斤换一斤金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在为中央起草的电文中,称周保中为“义勇军领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中南海的紫光阁接见了周保中。

一见到周保中,毛主席满面笑容,脱口而出:

“我们的民族英雄来了!”

随后,毛主席紧紧地握住了周保中的手,深情地说:

“将军,你辛苦了!”

这不仅是对周保中个人的赞誉,也是对东北抗日联军全体将士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国栋,马占华,徐繁荣,等.永不磨灭的番号——东北抗联[J].兰台世界,2021,(09):123-125.

[2]王广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东北抗联研究[J].新长征,2023,(07):40-42.

[3]李娜.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铁血丹心护河山[N].吉林日报,2024-07-20(002).

[4]卓人政.东北抗日疆场的传奇将军周保中[J].世纪风采,2022,(02):34-37.

0 阅读:2

司空知山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