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从19世纪末开始,俄国对中亚的政策日益朝着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方向发展。俄国和资本家为了自身利益,希望通过发展国内棉花来代替高额的进口棉花。
因此,俄国加紧对中亚社会的改造,促进中亚棉花业的发展,为近代工业在中亚的出现创造条件。
本文拟分别从俄国在中亚引进优良品种和现代种植技术、改善基础设施、出台政策和法律扶持等几个方面,对俄国在中亚经济政策中的棉花种植业展开论述。
引进优良品种和现代种植技术在中亚并入俄国之初,中亚棉花种植一度出现了一个怪现象: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此前,仅从费尔干纳地区输往俄国的棉纱就达30万普特,而到了1883年,输往俄国腹地的棉纱只有20万普特。
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马萨尔斯基的判断是:其一,在中亚并入俄国之前,中亚诸汗国的汗王对种植棉花很有积极性,因为他们可以抽税,
因此鼓励种植,而中亚并入俄国之后一切都需要重新规划。
其次,中亚并入俄国之后,棉花危机已经结束,棉价骤降,而粮价却猛涨,这就使得当地农民不愿意种植需要精心打理且不太盈利的棉花,纷纷改种粮食。
其三,俄国在中亚改革税收政策,依据种植面积来确定税额,而种植棉花有很多不确定性,单位产量很低,许多农民不愿意种植。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在中亚的首要之事就是复兴棉花业,以此既可以让中亚繁荣,又可以为俄国工业提供棉花原料。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巩固对中亚的统治之后,在棉花资本家的推动下,俄国系统地提高棉花产量。
1871年,俄国总参上校科斯坚科说:“我们所有的努力的目标,都是为了将美国棉花从国内市场上清除出去,代之以我们自己的中亚棉花。”
中亚本地棉花是一种被称为“草棉”的古老品种,质量较差,棉绒太短,脆弱易断,产量低,难以达到机器生产和出口贸易的标准,因而棉花资本家及当地商人强烈要求引入美国棉种。
当时中亚最优质的棉花是希瓦棉花绒长、粗大、细腻丝滑。
19世纪70年代后期,俄国试种美国和埃及棉花品种。
1875年至1880年间,中亚行政当局派人采购棉籽,先后从美国引进了“海岛棉”和高地棉两个品种,在中亚棉农中推广。
大量实验证实,“高地棉”更适于中亚的土壤、气候条件,而“海岛棉”不适合种植。并且,俄国当局还用当地的语言印刷了如何种植新品种棉花的小册子。
为了鼓励中亚当地农民的棉种改良,俄国给种植美棉的棉农提供优惠。
1885年成立了突厥斯坦农业协会,负责组织试验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棉花数量和质量等。
1886年,俄国颁布法律规定,凡是种植美国棉种的棉农,免缴棉花收入的所得税。
俄国还为当地棉农联系固定买家,以优于本地棉花的价格收购美国品种的棉花。
仅仅塔什干郊区就种植了300俄亩棉花,产量1万普特棉花。
1885年种植了1千俄亩棉花,产量是3万普特棉纱;1886年,美国棉花种植面积已达1.2万俄亩,预计产量10万普特,由于早霜导致减产为6万普特。
1887年,种植面积为14338俄亩,产量已达212000普特纯棉。
实践证明,美国棉花品种不仅非常适于中亚的气候土壤条件,而且中亚棉农很快接受了美国棉花品种,美国棉花很快就成了当地占主导地位的棉花品种。
本地棉花已不断萎缩,走向淘汰。在莫斯科市场上,中亚产的美棉大量上市。
从产量来看,最初美国棉花与本地棉花的单位产量差别不大:每俄亩美国棉花产量仅比本地棉花产量高0.5普特。
每俄亩美国棉花的平均收成是14普特到16普特纯棉,如果秋天天气特别好,能够达到每俄亩18普特到20普特。
收成高的例子,是塔什干的种植园:1885年有过1俄亩28普特纯棉、1890年每俄亩产36普特纯棉的情形。
这些措施刺激了美国棉花品种在中亚的普遍播种的同时促进了中亚棉花播种面积的急剧扩大。
引进现代种植技术俄国对中亚的移民有着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边区俄罗斯化的民族主义原则。
利用移民缓和欧俄地区无地少地农民的不满,改变中亚地区的民族成分,巩固俄国在中亚地区的殖民统治。
与此同时,一些作者在研究中指出,俄罗斯移民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巨大影响,尤其指出他们给中亚社会带来了现代技术。
19世纪60、70年代中亚,乃至俄国本土都缺乏现代化的棉花生产技术。
因此,俄国为了在中亚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增加棉花产量,曾在中亚设立了相关机构。
1894年,叶尔莫洛夫在国家杜马会议上说:“突厥斯坦棉花的价值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是一个能够与美国棉花竞争的市场”。
此后,国家杜马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棉花委员会,将棉花问题作为国家政策的优先项目。
棉花委员会的活动包括:扩大和改善农田的灌溉;运输;棉花生产以及销售;解决买卖双方之间的纠纷,制定贸易规则;制定纤维标准等等事项。
另外,还制定与棉花销售直接相关的问题,例如游牧民的土地权、铁路线的维护以及各种考察活动等等。
另外当时突厥斯坦总督召集棉花资本家以及农业学者开会讨论棉花种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1897年,在塔什干成立了突厥斯坦管理局,其职能是学习、实践农业机械设备开发的应用。
于1898年,由国家注资在塔什干成立了一个实验站,主要负责研究棉花以及它的栽培技术等。
该机构研究的成果都发表在了《突厥斯坦农业》杂志上。
1899年,在安集延和饥饿草原建立了两个棉花种植试验基地,用于在不同土壤条件下进行棉花栽培地试验。
1900年,在塔什干的国家仓库中存放了农具和机器设备,以便向农民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售,并且提出农民可以延期付款或进行贷款来购买。
1902年在塔什干成立了农业水利工程学院,以培养水利灌溉建设方面的人才。
此外,还建立了观测台和化学实验室,用于分析该地区的土壤、矿物质和水资源。
一些俄罗斯族移民引入了欧洲的先进农具,取代了当地人世世代代用的畜力,并采用各种方法改良土壤。
1880年,俄国资本家在浩罕安引进两台美式的轧棉机。
到1890年,在费尔干纳地区达到了21架,1901年增加到100架,到1914年该地区已有159家轧棉厂。
A.H.谢维尔左夫这样评价了第一批俄罗斯移民的到来,他认为吉尔吉斯人从移民者身上学会了灌溉和更精细的耕作。
并且,俄国移民所带来的长柄镰刀给草原带来了新的农业用具。
马萨尔斯基证实说,吉尔吉斯人对镰刀的需求量很大,他们可以用镰刀来收割过冬的干草。
值得注意的是,东干移民在1877年至1884年期间的到来也促进了中亚农业的发展。
关于东干移民在种植业上所做的贡献,七河省俄军司令费利得曾说过:“东干移民对七河省的粮食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补充了这里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国传统耕作技术,引进了不少好品种。”
吉尔吉斯人将这些铁质的耙、新式的犁、锄头、铁铲、筛子等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也渐渐开始使用脱粒机、簸谷机、割草机、收割机等等农业机械。
1912年至1913年,在比什佩克县有361辆马车、3538张铁犁。
在普尔热瓦尔斯克县有2469个铁耙、3134张铁犁和402辆马车。当然,在中亚棉农中还未能普遍使用工厂生产的农具。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亚水利灌溉系统在中亚地区引水灌溉是中亚农业发展的基础。中亚很早就有了人工灌溉,从我国古代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这一点。
19世纪80年代,俄国并入费尔干纳后,为了增添新灌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和安顿俄国移民,颁布了关于突厥斯坦灌溉问题的管理条例。
增加灌溉土地面积的主要是通过扩展现有的运河、开挖新的灌溉系统等方式实现的。
尽管从总的来说,俄国在开展灌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不大。
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经营,在中亚水利事业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俄国在中亚的水利事业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885年至1895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依靠在原有的灌溉面积内挤占其它农作物的办法扩大棉花播种面。
1871年,考夫曼总督对扎赫渠的老水道进行了清理,使7万俄亩的土地恢复了生机。
锡尔河地区尼古拉一世运河是这一时期开始动工的主要工程之一,它的建设可以灌溉1.2万俄亩的土地。
随着工程的开工,在运河沿线出现了一些主要由开凿运河的工人建立的俄罗斯村落。俄国在这一时期虽然建了一点灌溉设施,但总的来说水利建设收效甚微。
从1895年至1910年。在这一阶段,俄国和私人资本家对中亚地区采用开拓新灌溉地的办法扩大棉花播种面积。
1909年,俄国建立了突厥斯坦水利局,以满足不断增长地提供人工灌溉技术的需要,特别是推广棉花种植。
因此,这一时期俄国对阿姆河和锡尔河等重要水域展开了全面地地质考察,所获得的水文资料对日后中亚水利事业的建设起到很大作用。
此时整个突厥斯坦的灌溉事业已全部划到俄国农业及国有产业部负责,并且,由俄国从国库中为开拓新灌溉地拨款。
在这一时期,俄国续建了饥饿草原上的罗曼诺夫运河体系;在穆尔加布河上也修建了一些水坝和水库,所提供的水源,使大量河渠的单渠灌溉能力都达到了数千亩。
1903年至1907年间,俄国总共投入1.2亿卢布,用于灌溉土地;建起了大型果园以及棉花加工厂、榨油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
从1910年至1917年。在这几年中,俄国在中亚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考察。
尽可能地取得全面而准确的数据资料,同时要提出建设水利设施的有效方案。
从1910年起,中亚的人工灌溉农田面积已达512万俄亩,其中突厥斯坦边疆区各州比19世纪中后期增长到75%左右,达到302万俄亩。
据1910年至1918年突厥斯坦灌溉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中亚每年的土地灌溉面积达249.3万俄亩,仅灌溉一项投资每年应达到150万卢布,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随着俄国对中亚灌溉设施的修建和完善,中亚棉花种植面积,从1886年的13200公顷扩大到1914年的597200公顷。其中,以突厥斯坦边区费尔干纳省的棉花种植面积增长最大。
修筑铁路19世纪60年代,随着俄国商品大量涌进中亚市场,中亚同俄国腹地的联系日趋紧密。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商队不能适应两者之间经济联系的需要。
商队有严重的缺点,如冬季停止活动、行动缓慢等,从布哈拉到奥伦堡途中甚至有55—65天的路程。
经济交往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变单纯依靠原始的驮运队的交通状况。
因此,俄国各界特别是同中亚商业交往的俄国企业家认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修筑铁路的问题。
1854年至1880年向国家递交了40多个在中亚修建铁路的方案。莫斯科及其他地区纺织资本家也正在讨论铁路走向问题。
从1880年至1910年,中亚的铁路建设大致从主要修筑国营铁路到私营铁路的历程。
1880年8月俄国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筑路队,其中有来自莫斯科、高加索及大批中亚当地的民工。
从里海动工陆续修到查尔朱和布哈拉,1888年修到中亚腹地撒马尔罕。
19世纪90年代,修建了外里海铁路的克拉斯诺沃茨克段和撒马尔罕到安集延的支线铁路。
1899年外里海铁路和撒马尔罕—安集延新线路进行了合并,统称为中亚铁路,含支线在内总长度为2354俄里。
中亚铁路是连接中亚和欧俄地区的重要纽带,最初仅有战略意义,但随着中亚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
铁路的建成使俄国的工商业资本开始以各种形式地涌进中亚。列宁指出,外里海铁路开始为资本开发中亚开辟了条件。
奥伦堡成为中亚棉花中转站,中亚棉花可通过铁路直接运往俄国国内工业中心。
1909年至1913年间奥伦堡—塔什干铁路运输棉花2900万普特,年均590万普特,占中亚棉花运出量的60%。
1913年,从突厥斯坦沿塔什干铁路运输棉花达720万普特,价值1370万卢布。
棉花还通过伏尔加河流域转运至欧俄地区,使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与俄国国内市场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由于大多数铁路都经过棉花产区,既可以把中亚棉花运往俄国,又可以用粮食、农具、等支援中亚棉花生产,促进植棉业的发展。
1891年至1898年,通过外里海铁路和撒马尔罕—安集延铁路往边区输送各种工具39521普特,1912年至1916年输送各种劳动工具1.75万件,包括1万部金属犁函。
中亚铁路修建也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01年至1903年间平均每年从奥伦堡省运输小麦和小麦面粉分别是1080万普特和290万普特,而在1908年至1911年是1250万普特和930万普特。
总而言之,中亚铁路的修建促进了中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增加了中亚与俄国国内市场联系,使中亚逐渐成为俄国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政策和法律扶持与同时期英属印度的情况类似,中亚的棉花种植业得到俄国的大力扶持。俄国直接提高棉花收购价、压低其他农产品价格,促使中亚农民改种或扩种棉花。
随着俄国境内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俄国对进口棉花及时调整关税。
在征服中亚之前,俄国对中亚棉花征收与外国棉花一样的关税,这当然无法推动中亚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
1864年,由于美国内战导致美国棉花无法大量输入俄国,为此,俄国取消了对美国棉花的关税。
此后15年时间里,俄国对进口外国棉花都免除关税。
但从1879年起,俄国为了保证中亚棉花业的顺利发展,开始对每普特进口棉花征税40戈比到50戈比。
1882年,税率为每普特45戈比。随着中亚棉花产量大幅提高,俄国很快就对进口棉花提高关税。
1887年,经海路进入俄国的外国棉花每普特征税1卢布,经陆路进入俄国的外国棉花每普特征税1.5卢布。
1894年,关税额剧增到每普特3卢布15戈比,1900年,则增加到每普特4卢布15戈比。
1913年,达到每普特4卢布。当进口棉的关税达到4卢布时,税费比中亚棉花运往莫斯科的运费还高出一倍半以上。
1915年2月28日,最终将关税提高到每普特5卢布75戈比。
并且,俄国为支持中亚当地的棉花种植,让圣彼得堡对船运谷物至突厥斯坦一直征收较低运费,从而保证中亚当地的粮食需求。
关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中亚、高加索等地棉花产量的稳定增加,鼓励、保护了中亚棉花,推动了本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排挤了进口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