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一次“叛逆”,劳动观念重塑,学校制度因此改写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9 00:32:03

我都快60岁了,我观照我的自身,越来越感到,人的性格可能就是天生的。比如我,从小就喜欢质疑,从来不随意、轻易接受传统、时髦和主流的观点。比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对“劳动处罚”的质疑,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小时候的我,总是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不解。学校的一项规定就曾让我深感困惑:为什么在我们大力倡导“劳动光荣”的同时,又会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呢?

在那个纯真的年代,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我们来说如同圣旨一般。每当有同学因为小错被罚去打扫卫生或者做其他劳动时(当然,我也被经常罚去劳动),我总会觉得这与我们日常所学习的价值观(当然,小时候没有价值观的概念,就是看到墙上的标语贴着“劳动光荣”)格格不入。劳动,不应该是我们展现勤劳、培养责任感的方式吗?怎么会成为一种惩罚呢?

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向学校提出了这个疑问。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站在校长和老师们的面前,心跳加速,却坚定地说出了我的看法。

我的质疑像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校长和老师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个“小小”学生会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他们的尴尬和惊讶,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但很快,这种尴尬变成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

在那场讨论中,我了解到,学校之所以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可能是出于对“做错事”的同学的惩戒和教育。然而,这种做法无形中给劳动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似乎与我们所倡导的“劳动光荣”背道而驰。

劳动,本应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而非惩罚的工具。当我们把劳动当作惩罚时,无形中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劳动是可耻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与我们想要培养的勤劳、自强、自立的品质是相悖的。

有趣的是,我的这次质疑不仅仅改变了学校的惩罚制度,更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入讨论。学校开始重新审视其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否真正符合教育的初衷。

在那之后,学校修改了相关规定,不再将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而是更多地强调劳动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我们开始有更多的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回望过去,我为自己当时的勇气和坚持感到骄傲。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质疑,但它所带来的改变是深远的。这也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和责任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哪怕我们还只是孩子。

“劳动光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我们应该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惩罚。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理念时,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与进步。

多年以后,每当我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因为我知道,正是那一次小小的质疑,不仅改变了学校的制度,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劳动的理解和态度。所以,当面对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事情时,我们都有责任去质疑、去思考,并努力去改变它。

那次“质疑”事件之后,我的“质疑精神”更足了,在上高中的时候,质疑了作家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这件事可以作为另一篇文章的主题)。而如今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我是带着“质疑”来学习研究的,如果我无脑地全盘接受主流的理解,不可能探究到现在这样的成果。当然,我的质疑不是“无脑质疑”,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自己为难自己,自己盘查自己,自己说得清楚。当然,也有可能受到自己认知的限制,不符合老子的本义,但我至少能自己说得清楚,这就是“质疑”带给我的好处。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