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一视财经 翊天
编辑 | 西贝
数年前,外资独资公募在华展业被寄予高度期待。
诸多华尔街巨头都有着在A股大展拳脚的雄心,投资人亦希望其海外投研优势能惠及市场。
可惜,事与愿违。
大牌外资机构在中国拿到公募牌照后,日子并不好过。
一个最简单的迹象就是:投资人要忍受基金净值跌破1元面值的“苦痛”。
近两年太多公募机构的日子不好过,但投资人的期待值却不曾降低,寄希望于基金经理能抓到牛股。
只要看看如今的中国权益市场,指数爬升阻力重重,但依然有为数不少的股票涨势喜人。
很多散户放弃炒股,转向持有权益基金,就是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富达基金为代表的外资主动投资巨头,在海外市场积累的方法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市场?
这个问题受到投资人反复拷问!
主动投资传奇
提起富达基金,许多中国投资人都会想到一个偶像级人物。
彼得·林奇(Peter Lynch)。
林奇可谓主动选股的标杆人物,他在1977年至1990年间管理富达麦哲伦基金,这段时间里他取得了平均每年29.2%的复合年增长率。这个业绩使麦哲伦基金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基金之一。
数据显示:在林奇的实力型操盘下,该基金的资产规模从1800万美元增长到了140亿美元。
林奇擅长发现那些被市场低估但具有增长潜力的公司,他称之为“多倍股”——价格可能翻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股票。
此等业绩,让很多人提及富达基金时,都会想到彼得·林奇的名字。他对投资理念的普及和教育,对全球海量投资者产生颇为深远的影响。
梳理资料显示:富达基金早在1981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当年在中国香港设立办公室,专注于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投研。2005年前后,富达国际在上海、北京设立办公室,2007年在大连设立办事处。
2021年8月,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尔后在2022年12月,富达正式获批开展中国公募业务。
一年的“苦熬”
来看看富达基金在华的“落地”情况。
2023年4月25日,富达基金正式成立了在华首只独资公募产品,名叫“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
所谓的6个月,就是投资者每笔申购的资金,确认后都会锁定半年,期间不可卖出。
上述产品的基金经理是周文群。
这位女性基金经理是富达体系内自主培养的投资人才。她本人曾透露,富达有着独特的培养体系,从分析师到储备型基金经理,再过渡到成熟的基金经理,需要相当长的训练周期。其中,分析师要历经三次轮岗,之后进入基金经理学院,进一步接受股票研究、组合管理、风险控制的学习,之后进行种子基金的实操,并由此发展出自己的投资风格。
换言之,富达在华独资公募第一个推出的基金经理,则有着相当的母公司基因代表性。
关键问题就来了:这家巨头公司在华公募产品业绩如何?
截至今年6月12日,这只产品的单位净值为0.9565。
这个业绩,让诸多一年前踊跃申购的投资人,或许感到“遗憾”——净值依然在1元面值以下。
如果首批投资人持有至今,那么面临着初始资金浮亏的情况。
投资人也可以寻找安慰的信号:以近一年时间段为例,上述富达产品收益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高出近五个百分点。
然而,这位基金经理操盘一年有余,净值未能“归正”,始终会让投资人不断发问:何时能熬出头?
周文群在基金运作报告给出操作思路:“后市持续看好相对稳健的高股息板块,以及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出口出海企业。另外,关注全球定价的上游板块以及AI应用持续发展对科技板块的积极影响。”
人事异动成“注脚”
梳理富达基金公告发现,过去一年出现两位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化。
其一,投资总监阮劭龙因工作调整,于2023年5月23日正式离任;之后,富达总经理黄小薏兼任投资总监。
其二,督察长方芳因个人原因,于2023年6月21日正式离任,继任者为陈星德。
这里则出现一个亟待解释的问题。
黄小薏兼任投资总监,是否能有效提升富达基金在A股市场的竞争力?
资料显示:这位高管此前担任多年的高级管理角色,并非一线管理投资组合的角色。2003年5月她加入华宝基金,先后担任营运总监、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之后担任华宝基金总经理。
目前,黄小薏兼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
毕竟,在中国本土公募机构中,总经理兼任投资总监的案例少之又少,毕竟公司管理与基金投资二者有着很大区别。
另有一个迹象也值得关注。
富达基金在运作报告披露:“报告期内,本基金管理人未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本基金。截至本报告期末,本基金管理人未持有本基金份额。”
这意味着,富达基金并未以公司名义跟投周文群管理的产品。
众所周知,基金跟投可以显示基金管理对公司和产品运作长期发展的支持,有助于建立更稳固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提升基金持有人的信心。
据2023年“富达传承6个月”年报,周文群持有这只基金C份额超过100万份份额。看来,基金经理本人对自己的产品,有着相当的跟投愿景。
未见资金抄底
能够实现长盈的权益基金投资模式,通常是:逢低买入,逢高卖出。
实际上,今年一季度是颇为适合抄底的时点,市场经历了超预期的颠簸,宽基指数出现了大幅杀估值的市况。
此背景下,上述富达的产品并未出现净申购的迹象。
上图为今年一季度基金份额变动情况:无论是A类和C类份额,报告期起初基金份额少于报告期末份额。
此种净赎回的情况,也出现于2023年年末。
这只基金高达九成的权益仓位,也就是高仓位运作下,并没有得到增量资金的青睐。
据天天基金网,富达传承6个月基金A份额净资产从初始5.08亿元,已经降至3.21亿元。
同样在一季度,诸多大型资金抢筹大盘指数ETF。据证券日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资金在此期间增持宽基ETF合计超2000亿元。
既然富达这只产品暂时战胜大盘指数,但并没有在市场低点时,吸引来增量资金。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封闭型权益基金的设计,自然会造成投资人资金在一定时间阶段内“锁定”,丧失流动性。而今年上半年,诸多资金涌入ETF,除了看重指数点位较低,灵活申赎的优势亦是考虑范围。
从此处延伸,富达基金在华落地的产品结构,不能一味与本土同行“接轨”,毕竟封闭型产品在此前指数牛市阶段,是扩充管理规模的一种策略,但是否在当下市况真正有利于吸收增量资金,值得好好思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