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的掘墓人,也是中国的重工业之父。他修铁路、开学堂、建工厂,既有儒家士大夫的济世情怀,也有封疆大吏的权谋与手腕。他镇压义和团,敢和慈禧唱反调,最终仍能寿终正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一生。
张之洞的祖籍是直隶南皮,1837年出生于贵州的兴义府。他少年聪慧,天分极高。16岁时就高中顺天府的解元。20岁,张之洞考中进士,名列一甲第三名。
19世纪70年代,也就是慈禧太后掌权时期,朝堂上兴起了清流派。所谓清流派,就是接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青年官员。他们主张强硬反击外国侵略。年轻的张之洞正是清流派的首领。他尊崇当朝明臣李鸿藻讽谏时政,针砭时弊。在沙俄进犯伊犁时,张之洞极力反对与沙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而且主张应该整修武备打退沙俄的侵略。张之洞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满朝文武的附和。清廷拒绝批准《里瓦几亚条约》。1881年,经过数次谈判与交锋,清朝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沙俄交还伊犁。张之洞也因此在朝中声名大振,从清流派领袖变成了当朝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多次受到两宫太后的召见。
1882年,在李鸿藻的推荐之下,慈禧派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不久之后,法国侵略越南。张之洞依然主张与法国开战。慈禧太后派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抵御法军进犯。1885年,法军进犯中越边境镇南关。张之洞举荐老将冯子材驻守镇南关。冯子才以70岁高龄大败法军。李鸿章劝说慈禧及早议和,下令前线撤军。张之洞极力反对。但是清朝仍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有保护权。
此时的张之洞已经开始从清流派转化为洋务派。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87年,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仿照国外惯例铸造银元,开启了中国近代币制变革之先。两年后,张之洞向朝廷建议修建芦汉铁路,即北京芦沟桥至湖北汉口的铁路。于是,清廷将张之洞调任至湖北任湖广总督,主持修建芦汉南段铁路。
为了生产修建铁路所需要的钢轨,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以及大冶铁矿、汉阳枪炮厂等钢铁工业,斥巨资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设备,打开了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大门。汉阳枪炮厂更是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其所生产汉阳造枪械成为近现代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张之洞也没有忘记改革教育。他开办了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留学,训练西式军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一败涂地,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张之洞极力反对。然而,迫于日本的压力,李鸿章最终还是在1895年与日本签下条约。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清朝洋务运动的破产。西方列强又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热潮。梁启超、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张之洞以湖广总督的身份对维新派提供了支持。然而,自幼就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张之洞与维新派人士在观点上存在着诸多不和。不久,张之洞便与康有为决裂。两人分道扬镳。
1898年,光绪皇帝下旨推行新政,史称戊戌变法。张之洞虽然响应了多项新政,但是没过多久,他也发表了一篇《劝学篇》,主张中体西用维护封建皇权,与慈禧太后的想法不谋而合。三个月后,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张之洞作为封疆大吏并没有受到政变的冲击。但是他的学生杨锐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被清廷杀害。张之洞没有来得及救他。
戊戌变法失败后,义和团运动兴起。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向西方殖民势力发起冲击。张之洞坚决主张镇压剿灭。在他看来,义和团只是乌合之众,根本不能扶清,只会借着灭洋扩张势力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而慈禧太后想利用义和团来增加与洋人的谈判价码,决心扶持义和团。张之洞大为恼火,下令在湖北全力镇压。不久之后,八国联军借着镇压义和团的名头发动战争。一向主战的张之洞这次坚决主和,主张与洋人搞好关系。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与洋人签订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东府保护,是为“东南互保”。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清廷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此时的大清朝已是风雨飘摇。
1906年,芦汉铁路修成竣工,距离张之洞上书提议时已过了17年之久。整段铁路全长1214公里,并更名为京汉铁路。
次年,慈禧将湖广总督张之洞调回北京,授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慈禧和光绪死后,张之洞被指定为顾命大臣。1909年,张之洞病逝,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