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视剧都会特地注明一行字,那就是“本故事纯属虚构”,但殊不知,很多影视剧之所以会打动人心,也是因为它的确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例如,在河南闹饥荒的时候,不少妇女狠心卖身,只需要给10斤小米,她们就可以跟着别人走,甚至是当牛做马。
在很多人都在痴迷于玛丽苏电视剧的时候,一部现实主义作品《1942》让很多人潸然泪下。事实上,电影中的很多情节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在河南的。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部接地气的影片同样发人深思。
作为中原大地,河南本就是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更被人誉为“中国的粮仓”,但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那就是粮仓一旦没有粮食的话,这样的一个人口大省又该何去何从?在1942年,河南多地出现了千年一遇的旱灾,仅仅半年之后,频繁的水灾和蝗灾又轮番袭击了这片土地,让农民颗粒无收。
此时,无论是地主,还是贫下中农,他们都不得不四散逃命,只为求一条活路。这时候,如何让肚子填饱成为了他们的当务之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不少人就近跑到了陕西和山西等地,但在沿途之中,不要说粮食,就连草根都没剩下来,更有甚者,很多地方也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真的是令人触目惊心。
到了逃荒的后期,很多人率先干起了贩卖妇女和儿童的勾当,而和如今的人贩子不同,他们在当时属于“正当生意”。因为一方面,很多女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和老公有饭吃,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以换得几升小米。另一方面,中介生则通过这门生意来赚得一两升小米的差价,也算是两全其美。
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很多人都顾不上羞耻,只为让家人不再挨饿。在买卖妇女的黑市上,会认字的妇女会比较“值钱”一点,她们的身价可能值15斤小米。如果是年纪较轻和面容较好的女子,却不认得字,她们顶多也只能换到10斤小米。尽管如此,很多妇女还是蜂拥而至,只为让自己和家人有点活路。
谈及这些妇女的出路,无外乎是成为地主家的帮佣或者是被人转卖到青楼,再不济的话,她们也可能会成为某户人家的儿子的媳妇儿。来不及感慨她们命运的悲惨,还有更多的人会被活活饿死,不仅横尸野外,还被野狗啃食。
令人感慨的是,在如今,小米的价格也不过是几块钱一斤,储量很大,基本不会出现“饥荒”,实在是不值一提。而放在当时,这可以值上一位成年妇女的性命,成为了人人默认的硬通货。在粮食供不应求的当时,无数人命如草芥,就像是蝼蚁一般轻贱。
回想当时,不少人在拿到粮食的第一时间,就被活活撑死了。因为吃得太猛,他们的胃部受不了,根本难以消化。与此同时,更多的老人因为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用手轻轻一按,就是一个坑。即便是拿到小米,他们也根本吃不进去,因为肠胃吸收不了。如果身边没有小米,有的人也会退而求其次地改吃“观音土”。这种土呈乳白色,土质细腻,吃下去会有一种饱腹感,但长期吃着这种土,也会让人的身体变得越发糟糕,最终会肚胀而死。
作为重灾区,当时的河南聚集了数以百万计的难民,这一次饥荒让国民经济倒退十几年,也让很多国人都铭记于心。自此之后,中国也将三农发展放到了社会发展的首位,当袁隆平等人将杂交水稻推到公众视野之中,吃不饱饭的事情似乎再也没在中国发生了。
可多年之后,那一场饥荒仍旧让人难以忘怀。正因为如此,有艺术创作者便以此为题材,从而将其搬上大银幕。对很多年轻一辈来说,饿肚子的滋味或许很难理解,对很多50后和60后来说,他们深知电影《1942》是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凄惨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电影上映之际,很多人都是哭着离开电影院的。
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如今,大家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在世界的很多地区,还有人过着吃不饱的生活。因此,大家不应该忘记血的教训,也应该学会珍惜每一颗粮食。只有这样,大家才可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