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死前犯了一个政治错误,自此,彻底断送了清朝数百年江山

意智说历史 2024-04-18 03:25: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玥甥

编辑|t

引言

1861年,年仅三十的咸丰皇帝步入了生命的终点,驾崩前,他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命御前大臣载桓、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大臣,三是授予慈安太后“御赏”印章,而皇太子的“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管。

这区区三件事,却决定了晚清时期“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也断送了大清百年江山。

(咸丰皇帝驾崩)

一、晚清特殊的“三权分立”政治格局

晚清时期的“三权分立”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三权最终还是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

咸丰皇帝驾崩之后,新帝年幼,于是他设立了八位顾命大臣,又是找了两宫太后,就是希望自己驾崩之后,朝堂上的大臣和两宫的太后可以互相牵制,保证皇权的运行。

他确实想得不错,八位顾命大臣里头包括了御前大臣、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涵盖了宗亲、旗人和汉人,可以说这八位本身就是相互制衡的状态,而后宫两位太后又出身于不同家族,也能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由此可见,晚清时期的“三权分立”,是八位顾命大臣所代表的相权、两宫太后所代表的后权,以及新帝所代表的皇权的“三权分立”。

(晚清)

只是“想得好”到最后,还是变成“想得美”。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

咸丰皇帝对这个弟弟委实算不上好,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自个儿带着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逃到了热河去,却把恭亲王奕䜣留了下来,让他负责求和。

奕䜣憋着一股气,各种讨好,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但其实,在当时的朝堂上,掌实权的人并不是奕䜣,而是跟随着咸丰帝逃往热河的端华等人,他们把奕䜣视为政敌,在朝堂上千方百计地排挤这位恭亲王,咸丰帝驾崩后,八位顾命大臣里也没有奕䜣的身影。

最苦、最累、最丢人的活都让奕䜣干了,而其他人却稳坐朝堂,如此,奕䜣自是不同意。所以,这才有了后面和两宫太后联手,诛杀八位顾命大臣的事。

(两宫太后)

二、辛酉政变打倒八位顾命大臣后,相权更替

咸丰皇帝留给两宫太后的印章是有用的,新帝所有的诏书必须要有这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慈禧是个阴险且有野心的人,有传闻说,她想做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她就迫不及待地以皇帝年幼为借口,想要垂帘听政,而这个提议则是被八位顾命大臣以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为由,直接驳回了。

慈禧不死心,便想到了在朝堂上被这八人排挤的奕䜣,决定和他联手,一起除掉这八人。

(大臣)

这件事,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奕䜣当时化妆成萨满的样子,前往热河见了两宫太后,密谋好一切之后,返回北京做了部署,掌握了实际军事权力;而在八人面前,奕䜣一直都是一副平和的样子,以此麻痹他们。

这段时间里,慈禧和八位顾命大臣时有矛盾发生,据史籍《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就是说,小皇帝在场,这两方人马就吵了起来,小皇帝都被吓得尿裤子了。

等到他们把咸丰皇帝的灵柩送回北京之后,慈禧借口端华的兼职太多,直接把他步军统领的位置拿给了奕䜣,从此北京城的军权也掌握在了他的手里。

(慈禧太后)

到了发动政变的那一天,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直接宣布了八位顾命大臣的罪状,把英法联军侵华、圆明园被烧毁等一系列事情都推到了这八人身上,还斥责他们擅改御命,把他们直接踢出了军机处,等待他们的是免职、赐死、流放,是不得善终。

随着八位顾命大臣的倒台,慈禧如愿以偿,开启了晚清内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外有恭亲王奕䜣主政的政治局面。

只是,随着奕䜣在朝堂上势力见长,原来属于八位顾命大臣的相权落到了他的手上,可以说,轮到他走到慈禧的对立面去了。

(垂帘听政)

三、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反目成仇

奕䜣是个有才能的人。早前,道光皇帝立储时,就曾考虑过把奕䜣立为太子,可以说咸丰皇帝无论是文成武略还是孝心,都比不上奕䜣,只是他最终还是夺位失败。

很难说,咸丰皇帝不让奕䜣当顾命大臣,是不是担心他夺位,反正两位兄弟,感情不和是肉眼可见的。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也是友爱了一段时间,他们齐心协力共治朝堂,那段时间在历史上,被称为“同治中兴”。

(清朝)

只是二人的政治立场还是不同,奕䜣大力支持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变法来抵御列强;而慈禧太后更注重权势,她一方面支持奕䜣开展洋务运动,另一方面却又鼓励顽固派,以此制衡朝堂,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随着慈禧的势力起来了,她和奕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蔡寿祺事件”爆发,慈禧乘机斥责奕䜣,说他狂妄自大、投机取巧、胡言乱语,革去了他身上所有的差事,由此揭开了二人反目成仇的序幕。

慈禧独揽大权之后,信重宦官,其中以安德海为最。

慈安太后看不惯她如此,便趁着一次安德海违背祖制出宫的机会,在奕䜣的组织下,联合丁宝桢、同治帝一起,把安德海就地诛杀了,慈禧迫于舆论,对此没做出表示,心里也更恨奕䜣了。

(大臣)

同治帝成年后,撤销了垂帘听政,但还是难以摆脱慈禧的控制,只可惜没听政几年,他就感染上了天花,慈禧太后又重新垂帘听政。

有一段时间慈禧生病,朝政大权落在了慈安太后的手里,这本来是个揽权的好机会,但无奈慈安太后不行,再加上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在这段时间里,她因压力大直接暴毙身亡,从此朝堂上,慈禧太后独揽大权,更是用尽全力把奕䜣排挤出中枢。

几度起起落落,奕䜣已经没了以往的锐气,从此开始淡出朝堂。

没了奕䜣之后,更是没人阻止慈禧太后了,她背地里支持过义和团起义,妄图借用民间势力打击洋人,也一度想要废黜光绪,甚至干预维新变法,最终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却又没有可以抵御西方列强的军事实力,不得不逃亡。

大清从此日薄西山,日渐衰败,最后灭亡。

(八国联军侵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䜣.[OL].

百度百科.辛酉政变.[OL].

百度百科.慈禧太后.[OL].

游宇明.皇权下的"三权分立"[J].民主与科学, 2010(6):1.

0 阅读:1348

意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