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观点:不要在小事上消磨孩子,不然容易养成孩子敏感、胆小的性格。
我反思了一下,发现自己有时候的确会在小事上要求孩子,打算改一改。
试行了大约一个礼拜,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对。至少是要分孩子的情况而管,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孩子本身开朗外向,细节上再不管,他能爬到房子上去揭瓦。
我家孩子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吃完东西的脏手,直接往裤子上一抹。干干净净的一条裤子,穿不了一天,大腿外侧,已经被星星点点的食物残渣沾满。
且不说给我增加了劳动量,关键是他总这样,别人会觉得他不讲卫生。
尤其是等他长大了,如果还这么邋遢。再加上叛逆,你说不能往衣服上抹,人家偏要做。那时骂了不听,打又打不过,一起出门还要接受别人的指指点点,郁闷的还是我们自己。
我仔细思量,认为还是不能忽视孩子的细节。为了确认想法正确,我专门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在细节上要求孩子,还有3点好处:
01.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个细节。比如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穿衣服。
有的孩子会在前一天晚上睡觉时把衣服叠好放旁边。第二天醒来,伸手就能拿起衣服穿。
大多数孩子则是衣服乱丢。他们一坐起来,睁着朦胧的睡眼,还要先找到衣服,才能穿。
二者相比,第一个孩子的起床时间肯定快一点。等到了初高中,习惯好还能节省不少时间。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从小要求,孩子不但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培养他的整理能力。
就拿玩完玩具善后这件事来说吧。孩子们离不开玩具,有时间会一直坐那里玩。如果是从小家长要求孩子玩之后收拾,他的卫生习惯,整理能力都不会差。
我家之前几乎没怎么管,每次他玩完之后撒一地,9岁了还是这样,我忍受不了,于是要求他自己玩完再放回原位。
起初他当然不乐意,但为了避免我的唠叨,也为了下次能愉快地玩耍,他逐渐学会了收拾玩具。虽然前几次慢一点,收拾一次差不多10分钟,后来就越来越快,4-5分钟完全放整齐了。
我还发现他为了下次玩着方便,居然懂得分类存放。把乐高小人的玩具放一个盒子,底板、武器等等全部按类收拾。
分类存放,是简单的收纳原理。我并没有教他,但他居然摸索出来了。如果不是让他收拾玩具,估计也想不到。
良好的日常习惯,也是我们从细节上要求,一点点形成。
02.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孩子们在学习时,也有很多细节上的要求,比如做完作业或者卷子,自己检查错误。
儿子一年级时,我总是帮他检查卷子。后来我发现自己帮他,他完全没有检查错误的意识。每次卷子一做完,就推到我跟前,让帮忙检查。
没有检查的意识,他考试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检查卷子。虽然题简单,但是他难免粗心或者走神。不检查很难拿到满分。
尤其是数学题,不检查简直是灾难片现场。一会忘记写答案,一会只写一个答案,一会又是2位数的乘法,只计算了一位。
其实小学的卷子没什么难的,如果孩子细心一点,知道做完卷子后检查,拿满分的概率很大。满分的成绩,既是对他的鼓励,也是让孩子练习检查方法的试金石。
习惯的养成需要90天,如果是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需要的时间更长。我们只有从细节抓起,要求孩子每次的作业都遵循一定的步骤,他才会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绩是孩子们学习情况的反映,但这只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想要结果好看,每一个细节都要抓,让他从小知道写字时要字迹工整,写完作业要检查,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03.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礼仪,是家庭教养的体现。良好的礼仪,会让遇到的人都喜欢孩子,至少是不讨厌。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家长带孩子乘坐高铁,孩子一直站在座椅上唱歌,旁边的乘客提醒妈妈管一下孩子,妈妈直接回怼:“我家孩子就是聪明活泼!”
孩子这样做,其实是分不清生活中的边界感,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虽说孩子小,不懂得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但是父母要教孩子,让他知道在公共场合该怎么做。
不然长大后孩子一个人出门在外,仍然没边界感,会有人让他付出代价再学会。
边界感是社交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才能让孩子学会。
比如乘坐电梯时,告诉孩子站在电梯门左边等着,门开后先等里边的人出来再进去。再比如,和别人一起乘坐电梯时,告诉孩子不要和爸爸妈妈窃窃私语。这样容易被人误会,会让在场的人尴尬等等。
我们能多陪孩子的时间,也就是从出生到上小学的12年时间。等他上了初高中,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到了那时,我们想教孩子,也是鞭长莫及。在12年内,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孩子将来也能快速融入社会。
当然,抓细节并不是不允许孩子犯错,而是在规定的大方向下,尽量掌握其中的每一个步骤,最终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