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爱农者看闻 2024-11-05 18:03:05

作者:任依依 谢彦明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之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基于大理市238个家庭农场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阐述了农场的现状、特征及问题。研究表明:大理市农场规模偏小,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每公顷年收益最高。农场主年龄普遍偏大、生产经营压力大、产品和商标注册率低、扶持力度偏弱是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据此,从培育新型农民、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品牌建设、加强融资创新4个方面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020年,大理市共有5 264个家庭农场纳入了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在2019年2 008个基础上增加了3 256个,年增长率高达162.2%。在大理市政府的扶持下,截至2020年底,当地家庭农场的产品范围已包含花卉、蔬果、茶叶、牛羊和生猪等云南地方特色产业,农产品年均销售总额超7亿元。

1.1 经营类型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

按照家庭农场从事的产业类型,家庭农场可以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种养结合、其他六大产业类型。数据显示,畜牧业和种植业型家庭农场数量居多,综合占比80%以上。畜牧业农场数量为115个,占比48.3%;种植业农场数量87个,占比36.6%。产业类型为渔业和其他的家庭农场数量最少,均为1个,占比仅为0.4%。可见,家庭农场经营类型具有较强的地域选择性(表1)。

表1 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数据库(下同)。

1.2 土地经营规模以小面积为主

参照曾平生和孔令孜学者对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的划分标准,如下表所示:在被调查的238个家庭农场中,共有143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不足3.3 hm2,占比超总数的六成;有40个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在3.3~6.7 hm2,占总比的16.8%;经营面积超过6.7 hm2但不足33.3 hm2的家庭农场有48个,占比为20.2%;经营面积超过33.3 hm2的家庭农场偏少,仅有7个,占总数的2.9%。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家庭农场以小面积经营为主(表2)。

1.3 畜牧业家庭农场每公顷年收益最高

如表3所示,经营类型不同,家庭农场每公顷的年收益也不同。从每公顷的年收益高低来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种养结合及其他六类家庭农场的年收益分别为24 868.5元/hm2、3 808.5元/hm2、296 461.5元/hm2、13 698元/hm2、25 093.5元/hm2和28 500元/hm2。其中,畜牧业家庭农场每公顷的年收益最高,几乎是种植业每公顷年收益的12倍,林业每公顷年收益的78倍,而种养结合和种植业家庭农场每公顷的年收益相差不大。

表2 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统计

表3 不同类型家庭农场每公顷年收益情况统计

2 大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农场主年龄普遍偏大

如表4所示,被调查的238位农场主年龄集中在40~60岁,平均年龄接近50岁。年龄超过40岁的有192位,占总数的80.7%;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场主占比已经超过10%。可见,农场主的整体年龄偏大。这将导致以下问题:一方面由于农场主年龄偏大,过去“经验式农业”的思维根深蒂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速度受限,难以有效运用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技术手段来发展家庭农场;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农场主市场分析及调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当前农场主年龄普遍偏大,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市场敏感度也逐渐下降,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管理创新都相对偏难。

表4 农场主年龄段情况统计

2.2 农场生产经营压力大

如表5所示:运用SPSS软件得出单产水平对应的经营面积的t值为-2.889,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经营面积对单产产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就目前来看家庭农场仍具有传统农业的特征,小农场相对于大农场来说享有单产优势。相较于欧美国家的大农场来说,“小且精致”的家庭农场才符合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农场规模的大小需考虑实际情况,规模越大,其管理的范围、难度、投入成本也会随之变大。如果超出了农场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无论是资源整体的利用效率、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还是最终的经济效益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当地农场主必须在平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加紧推进农场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3]。

表5 家庭农场单产产值与经营面积回归系数

2.3 产品和商标注册率低

如表6所示,被调查的238个家庭农场中,只有2.9%的农场有自己的商标,没有进行产品认证的农场占比高达98.7%。值得一提的是,在21家示范农场中,注册过商标的仅有1家,且没有任何一家农场进行过产品认证。可见,建立自主品牌和进行产品认证背后所能为家庭农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没引起农场主们的注意[4]。究其原因,一方面家庭农场正处于摸索创建阶段,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的相关体系和路径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农场主对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的相关认知还不够全面、不够成熟,整体上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农场主是否愿意进行商标注册、产品认证主要还是会从自身既得利益进行考量。我国农业具有“小、散、弱”的特点,投资回报率并不高,加上认证程序烦琐、额外成本的产生通常会让农场主感到得不偿失,进而放弃了对于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的考量,由此难以提升品牌质量。

表6 商标注册及产品认证情况统计

2.4 政府扶持力度偏弱

如表7所示,获得政府扶持的家庭农场仅有17个,占总数的7.1%;有13.4%的家庭农场购买了相关的农业保险。由此可知,政府对于家庭农场的扶持面较小,扶持力度偏弱;家庭农场的农业保险参保率低,农业生产经营缺乏保障,大大削弱了其防御来自市场或自然环境中的风险的能力。此外,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家庭农场数量不足整体的10%,金融服务机构与贷款对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服务供给—贷款需求”不对称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农场实力不足,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物或缺失法人资格,容易造成难贷到或贷不到的局面。

表7 政府扶持、机构贷款及参保情况统计

3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3.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场主是家庭农场的核心。加快培育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提高农场主的综合能力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5]。因此,需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工作。一是与农林院校、单位、企业合作,学习专业、现代的农业管理技术和手段,全方位提升家庭农场人员素质,农场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在农场间建立起激励机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年末评选“年度优秀家庭农场”,并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此外,家庭农场亟须注入新鲜血液,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正在择业的大学生、省外就业的农民工、摸索发展道路的个体户等回乡创业,鼓励其朝着家庭农场方向发展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型职业农民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从“老农人”向“新农人”的跨越和转变[6]。

3.2 延伸农业产业链

要想使家庭农场取得长远高效的发展,就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在此前提下,积极引导有资质、有能力的家庭农场进行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组织形式,以实现规模经济[7]。首先,在生产、储存、保管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农场主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产业链前端的质量。其次,加快家庭农场电子商务发展。积极采用“互联网+家庭农场”的模式,让田间地头的农产品直接运到消费者的手中,让生产者开心的同时也做到让消费者放心,实现产业链的动态发展。最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以乡村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为主旨,建设三产融合的生态旅游农场,实现家庭农场的深度发展。大理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更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将过去功能单一的农场逐步发展成多功能旅游生态区,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联结,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全面提升农场效益。

3.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品牌是实现农场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创新的重要引擎。要想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就必须进行品牌的塑造和建设。一方面家庭农场要强化品牌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切实做好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工作,制定严格、标准的生产流程和体系,严格把控农产品的品质,只有生产环节标准化才能促进产品品牌化,最后通过品牌化来提升产业化,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政府及工商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重点在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鼓励措施,让广大农场主对品牌建设、产品认证有充分的认识,把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成家庭农场的自觉行为。此外,凡进行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奖励,积极开设农产品展销会、农业博览会、农产品推荐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3.4 加大融资创新力度

为了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难题,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是关键,需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首先,规范民间金融机构,在交易形式、交易内容、交易程序等方面进行规划,使其规范化、合法化,充分发挥其重要的补充作用[8]。其次,立足于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有序推进村镇银行、农村社区银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建设,发挥其辅助融资的积极作用。最后,金融机构应大胆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尽可能做到应贷尽贷。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贷款抵押方式,如:农场收益权抵押、大型订单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等。二是根据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大小、示范等级的高低来制定不同梯度的放贷优惠政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对于规模大、等级高的家庭农场,应适当提升贷款额度,弥补其资金上的缺陷;对于规模小、有发展潜质的家庭农场,要降低放贷门槛,进行扶持。除此之外,政府应积极宣传参保的重要性,阐明农业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投资的风险。联合保险企业积极创新保险类目,丰富产品类型的同时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让农户自觉自愿参保,成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守护神”。

基金: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云南省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效率、驱动机制与精准培育研究”(YB2022046)

原标题: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大理市238个家庭农场的数据

作者:任依依 谢彦明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任依依(1999—),女,硕士,研究方向:家庭农场。*谢彦明(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来源:《现代农业》期刊

0 阅读:9

爱农者看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