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遗址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国家文物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发布会
真知堂上古史按: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目前陷入了一个怪圈。各地对上古文明的兴趣,集中于旅游开发,搞活经济上。古史研究虽前有“夏商周断代工程”,后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实都不能脱离所谓的“师门”。而这些“师门”,虽然可称之为大匠,但跟今日之考古发现相比,绝大多数师门之观点,早已过时落伍。现在的考古学者,却因为师门问题,不敢放开手脚利用现有资料提出全新见解,实属尸位素餐。
中原中心论影响深远真知堂:网上写文章有几个禁区,某帝起源于何处是其一。陕,豫二省关于某帝故里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
一方面,这是好事。说明中华民族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大家都以自己为炎黄子孙为荣。另一方面,背后的经济利益或许才是两省之间为争夺某帝故里打得不可开交之核心关键。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所谓的夷夏之别。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把中华民族划分为“华夏”和“戎狄”两大部分。
《左传正义》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四夷与诸夏之间必须划清界限。《国语》谓:“是非王之支之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都位于后世所谓的中原附近,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东边的越国,北边的中山国都长时间被华夏诸侯视为蛮夷,所以历史上就形成了所谓“中原中心论”。
真知堂:汉族继承了华夏族血统,华夏古史传说中的以黄帝为始祖的文明起源“一元”论,随着西汉学者司马迁的《史记》流传,被后世公认为正统。
不管后世是哪朝哪代,都要奉黄帝为正朔,匈奴也好,鲜卑也罢,最终都是黄帝苗裔,不如此不能视为正统。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一脉相承”,根本不去探寻其中的黄帝三百年,颛顼,帝喾、帝尧、帝舜都是巨长寿之奥妙。有人质疑,则群起而攻之。
百年前,梁启超撰《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华民族为土著耶?为外来耶?”;其二,“中华民族,由同一祖宗血胤衍生耶?亦自始即为多元的结合?”。
这两个问题,无疑是睁眼看世界之后提出的问题,时至今日,似乎还没有完全定论。
中华文明西来说,是当时的有益探讨。时至今日,还有不少拥趸。所谓的文明三要素,是西人提出,所以今人若以此推之,难免掉入彀中。
中华文明还有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为了凑足这5000年,当代学人无不削足适履,大打口水仗。
真知堂:二省关于某帝故里之争,除了历史上的中原中心说外,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河南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的发掘关系密切。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考古发掘,无人重视。建国之后,万象更新,中国历史才受到重视。
1956年起,安志敏主持对河南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发现:
庙底沟二期的文化面貌介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之间,扮演了承先启后的过渡角色,并且进一步“构成早商二里头文化的前身”。
注意,此时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早商文化遗存。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现,当时学者认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由此确立起来。
进入现代,几乎所有大学里的考古专业和历史专业,都是那批学者的徒子徒孙。中原中心论甚嚣尘上,这就是源头所在。
讲真,开始研究上古史起源之时,庙底沟二期文化是后世所有中华文明的源头的观念深入真知堂内心。
早年真知堂研究文章也认定,某帝起源于豫。因为这是科班观点,是学界正统。
如安氏所言,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影响和推动”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这是真的吗?
考古发掘新发现不支持中原中心说说多了都是泪。
登封王城岗遗址,学界认为是大禹都城遗址。真知堂去了,一座小城啥都没有。
二里头遗址,学界认为是夏朝都城,真知堂去了,没啥东西,一座王陵级别的大墓都没发现。
庙底沟遗址,真知堂去了。讲真的,说它承前启后不假,但说它是源头,没根据,没证据。
怎么解释陕西神木石峁那座大城?它是夏?还是戎狄?正当尧舜禹时期,这座大城的面貌到底属于黄帝体系或否?
真知堂:怎么解释甘肃庆阳那个南佐遗址?如果承认南佐遗址的先进程度和等级制度,那么无疑是对中原中心论的否定。
怎么解释浙江,江苏的良渚文化?
怎么解释湖南高庙文化里那些奇特的纹饰?
红山文化到底和中华文明起源关系如何?中华文明是起源于北方还是西方?抑或南方,还是东方?似乎都有可能,就是不太可能起源于中部!这个问题,估计有见识的人都能意识到,问题是学界似乎对此集体免疫,闭口不言。
山东半岛就不能成为华夏文明起源地吗?提出这个问题,还是源于国家文物局的新闻发布会。
项目研究认为,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
在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大约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开始衰落,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焦家遗址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
山东半岛为主的海岱文化区,包括山东全境和江苏、安徽北部的部分地区。
早期为后李文化,年代和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
之后为北辛文化,再过渡到大汶口文化,则与仰韶文化相当。
此地人民一直被称为东夷。《说文》:“夷,从弓从大,东方之人也。”大汶口文化墓葬的男性平均身高1.72米,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男性,即自古就是山东大汉。下图为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
真知堂:大汶口文化早期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期相当。中后期与仰韶文化的晚期相当,但技术水准和发展水平已经明显高于仰韶文化,这在考古发现中有充分体现。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等级明显。
其中晚期的10号墓有棺有椁,随葬有象牙梳、象牙雕筒、玉钺、玉臂环和玉指环、三条项饰和大量陶器。包括精美的黑陶、白陶和彩陶,单是陶瓶就有38件之多。还有鳄鱼皮鼍鼓,两个猪头和若干猪下颚骨等。死者仅是一位青年女性。同时期内,只有山东半岛才有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迹象。
富有的山东人,其他地区古墓没有这样的。下图就是这座墓的线描。
真知堂: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西北20公里处,距离龙山文化著名的城子崖遗址约5公里。遗址主要时代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发现的城墙的年代不会晚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
根据对焦家遗址墓葬出土的7具人骨碳十四测年,年代数据包括公元前2933~2872年、公元前2911~2861年和公元前2631~2474年等。可以推定焦家城址的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
号为山东第一城没有问题。
大汶口文化,大量的高等级墓葬有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下图为焦家遗址三重棺椁墓。
多层棺椁,为何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呢?
真知堂:古今中外,身份地位高的人死后的棺椁数量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棺材就有七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辛追的棺椁是四层。
椁即外棺,用于放置随葬品。“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礼记.丧大记》)
棺主要为敛尸而用。“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也就是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
早在5000多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出现了三重棺椁,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至少有王者,贵族,平民三个身份不同的阶级。
上面那位年轻女子,无疑就是一位公主或者王妃。所以才能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和双重棺椁。
山东半岛在5000-4000年前,一直在经济和文化上领先于全国多数地区,无疑。
真知堂:山东那种精美的蛋壳黑陶,玉器,大量配置的数目巨大的猪下颚骨,以及多重棺椁制度,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最高水平。山东焦家的古城也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古城。为什么它就不能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呢?
结语真知堂:本文不下结论。大家自己对比着看吧。
难道就因为山东历史上属于东夷族,就否定山东半岛海岱文化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地吗?5000年文明,如果从山东大汶口文化算起,还真没太多问题。如果从4000年前的河南登封王城岗算起,那就不好说了。
中原中心论可以休矣。体制内专家再不正视这些问题,真的把话语权留给民间这些业余学人吗?
本论为真知堂上古史独家首发于今日头条平台,欢迎转发,请勿剽窃。这事,您怎么看?感谢您的点赞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