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重奖尖子生”有悖教育公平

才干王营评 2024-07-14 01:44:24

“高考后重奖尖子生”有悖教育公平

王营

高考成绩揭榜后,山东烟台一所民办高中在内部发出了喜报,该校2021年自主招生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了,2024年的高考再创新辉煌。学生栾天昊同学高考成绩681分,斩获头筹,成为这一届学生的佼佼者。

7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公布录取结果,烟台青华中学的栾天昊榜上有名,他提前被清华大学未央书院录取。7月6日,烟台青华中学举行2024年挨维“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颁奖典礼,栾天昊同学作为获奖者上台。校长为他颁发了奖学金,亲手将50万人民币交到了栾同学的手中。

高考后重奖尖子生,不仅是学校行为,也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经常采取的一项激励措施。据媒体报道,某贫困县政府每年会拿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财政资金,奖励当地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及其老师,这项政策甚至出现在该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对高考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本无可厚非,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高考,作为一场决定千万学子命运的考试,历来备受社会关注,而在这其中,那些脱颖而出的尖子生,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对他们进行重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其多年努力与汗水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学业成就的一种认可。

然而,这种重奖背后,也隐含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它是否会造成一种“唯分数论”的导向,使得学生们过于追求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自身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重奖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使得一些原本就拥有更多资源的学生,因为奖励而获得更多的优势,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

首先,不容忽视的是,重奖尖子生会带偏高中教育质量的评价导向。高中虽不是义务教育,但也要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达到高中学业水平。高中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两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尖子生,用一两个学生的成功换取大多数学生的失败,而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名学生在取得学业进步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考入心仪的大学继续深造。

重奖尖子生,会引导高中学校和教师只抓尖子生培养,缺失对中等生和差生的关爱,不利于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事实上,许多高中学校、教师也是这样做的,其结果是尖子生并没有真正“冒尖”,中等生和“差生”更差。

围绕高中教育的目标,正确做法应当是“抓差、促中、逼尖”,通过抓好差生转化,促进中等生进步,倒逼尖子生更加优秀。高考的理想结果应当是中等以上的学生能达到本科录取线,所谓的“差生”也能考入理想的大学。有鉴于此,地方政府在评价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时,不能只看有几个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而是要看学校的双一流大学录取率;也不能只奖励少数尖子生,而是要扩大奖励比例,激励所有学生进步。

其次,重奖尖子生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尖子生能否考入清华北大,凭的是实力,也有运气的成分。清华北大每年在各省投放的招生计划,基本上都是定数,两所大学的录取人数加起来,每个县市区平均也就一两个人。有时候,学校平时花大力气重点培养的尖子生,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一定能如愿考上清华北大。

在笔者看来,一个县市区前10名甚至前20名的学生都有实力考入清华北大,因为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有时只是一两分或几分之差,就是一两个选择题、填空题的差异,在实力上并不存在太大差异。重奖考入清北的尖子生,给人一种“成王败寇”的感觉,对大多数优秀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事实上,高考后的尖子生并非一成不变,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重奖虽然能给予他们一时的荣誉和动力,但真正能够支撑他们长远发展的,还是持续的学习、实践和不断的自我提升。

另外,并非只有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才是优秀人才,考入国内一流的体育类、艺术类大学的学生同样是人才。只重视一两个尖子生的培养,只凭文化课分数重奖,显然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差异和他们努力的价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重奖尖子生对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公平。在教育经费相对短缺、不少贫困生连学都上不起的情况下,重奖尖子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有失公允。虽然政府奖励的钱大多来自民间,但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有些尖子生家庭条件本来就不错,重奖他们其实就是“锦上添花”。更何况,许多尖子生本就把清北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根本用不着再以重奖刺激。

然而,对大部分农村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而言,这笔奖励无疑于“雪中送炭”。如果在奖励尖子生的同时,给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适当的奖励资助,既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体现了办教育的情怀和境界。

对于学生来说,高考取胜只能算是十多年寒窗苦读后的首战告捷,即使考上清华、北大,“高考尖子”或“状元”掌握的知识仍是“纸面功夫”,尚未对社会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可以说,仅凭考上清华、北大,就给予“雷人”的重奖,不啻是一次无形的“捧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弊多利少。因此,对于高考“尖子”或“状元”,不是不能奖,而是应节制有度,应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上。

当地政府部门如果有资金财力去重奖尖子生,还不如拿这些重金去奖励培养尖子生的教育,奖励尖子生所在的学校和老师。红花再好也要绿叶相扶。尖子生的成功一部分得益于自身的努力,更大部分还在于他的老师的精心培育的结果。学生脱颖而出了,而把培养他的老师和学校忘记在一边,这既不合情理,又不宜鼓励教育真正的有功之臣。

因此,对于高考后重奖尖子生这一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其正面的激励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肯定学生努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 阅读:0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