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是皇太极对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击,此战让大明王朝赔光家底,为何说松锦之战是决定大明生死攸关的一战?

诸葛大鹏 2024-01-12 16:31:31

公元1640年到公元1642年,清帝皇太极消灭了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了关宁锦防线。此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可以说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

公元1626年正月,在辽东地区逐渐趋于稳定的后金势力终于初具立国规模,相较于日益衰颓的大明王朝,其国力和军力都有了十分显著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之下,踌躇满志的努尔哈赤在酝酿已久之后,亲率13万八旗铁骑正式发动了进攻辽西的军事行动,欲求兵临山海关,直奔京师。但令人遗憾的是,一生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还没等到兵临山海关的那一刻就败在了最不起眼的小小宁远城下,最终于同年八月,遗恨而去。

同年九月,四贝勒皇太极在诸贝勒的拥戴之下成功继承了汗位,成为了后金政权的第二位最高统治者。与此同时,秉承着先汗努尔哈赤西进的战略,顺便报宁远城下的一箭之仇,翌年五月,皇太极再次发动了对宁远一带的报复性攻击,但其结局与“宁远之战”如出一辙,仍然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宁锦之战”无疑是继“宁远大捷”之后的又一次大捷,此战不仅没有让皇太极突破明朝在宁远和锦州一带所设置的防务体系,反而使后金方面再次蒙受了损失和挫伤了士气,为明朝统治者幻想收复辽东的愿望添加了一道“亮光”。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两次战役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坚城加大炮”的防御体系基础之上,且由袁崇焕亲自坐镇,换句话说,倘若此二者不复存在的话,这两场战役的最终结局也就不得而知了。

也恰恰是如此,使得后金的统帅们,才从中吸取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战术经验和教训,即倚靠八旗士兵手中原始的冷兵器和其擅长的攻坚战术去攻击装备了当时世界顶级水平的火炮和其他火器的宁远城是难以发挥出军队优势的,如此一来,想要完全攻克宁远城几乎是天方夜谭。在这种情况之下,摆在皇太极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其一,改进八旗军队的武器装备质量,配备与明军同等级别的火炮和火器,由冷兵器作战过渡为火器作战;其二,调整原有的战略战术。

显而易见,以当时后金国家的实力,想要装备上与明军同等级别的火器资源基本上是不现实的,要知道明方在火器上的造诣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支持,其所耗费的银两更是不计其数,这一点是后金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皇太极只有调整原有的战略战术这一条出路,才有机会实现入主中原的“宏伟”大业。

皇太极将改变战略战术又细分成了两个方面,第一,暂时不对辽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先将精力放在由西北林丹汗所统治的漠南蒙古区域,而后再打通由蒙古通往明朝境内的一条通道,由此长驱直入;第二,改强攻为围而不攻,切断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各个军事据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待其弹尽粮绝之后主动投降。

从公元1629年至公元1642年之间,后金方面时时刻刻地履行着这一改进后的战略。事实证明,这一战略也确实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此期间,后金铁骑曾在明朝境内五进五出,给正处于农民起义内乱的明帝国内部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公元1631年,后金围困大凌河城一战,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且从中收归了大批的辽人辽将,为促进后金方面的军事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此举无疑又再次证实了后金方面经过改进后的战略的成功。

本着这么一个已然成熟的战略思路,公元1641年,皇太极再次将军队开向了锦州城外,以作四面围困之势。锦州作为明方“宁锦防线”中的一个主要军事据点,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这种形势之下,明朝政府紧急调来了在西部战场将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的主帅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同时集结其余兵力,组成援救锦州的大军。至此,这场持续了近一年的“松锦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松锦大战作为大明帝国与后金方面的最后一场的大战,此战是否称得上是大明帝国生死攸关的一战?

首先,我们不妨先从辽东局势来判断:

自皇太极控制住了蒙古和李氏朝鲜双方势力之后,后金这把利剑指向明帝国的趋势也就愈加明显,为阻挡后金对山海关造成威胁,明军在辽西地区所构筑的“宁锦防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固措施。具体实施为:第一,集中辽东地区的精锐部队,驻守于宁远和锦州两大主要军事据点;第二,将粮草军事的供应线移至近海运输上,此举是为了避免清军切断内地与辽西之间的粮草供应线。

明朝政府如此大费手笔的终极目的便是希望能够保住这条防线,因为这条防线一旦被清军攻破,等于将山海关大门拱手相让,也就等于失去了整个辽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锦州、宁远、松山等这些军事据点的得失确实是关系到大明帝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此一来,说“松锦大战”是大明帝国生死攸关的一战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再从明军集结的兵力上去分析:

诚如我们所知,主持这场大战的主帅是被派往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的大将洪承畴,除此以外,明朝政府还调来了其他兵力,临时组建成了这支号称13万人的援军。这支援军包括: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蓟州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的八总兵兵马。从这些熟悉的名字当中也不难发现,这些部队基本隶属于明朝九边重镇的系统,是当时明朝统治者手中仅存的最后一张“王牌”。

洪承畴最初所制定的战略是将援锦部队放置于锦州和宁远之间的松山,以松山为依托,解救锦州之围。松山、杏山和塔山堡是由锦州到宁远之间的三座军事据点,是宁锦防线的主要连接部分,锦宁想要成为对抗清军的巩固防线,中间的这三座据点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凡其中一个被切断,都会使锦州与宁远失去其整体的战略价值。洪承畴作为一位极富军事经验的指挥官,采用这一布局无疑是最为稳妥的战略,同时也是一种“持久之策”。

然而,这对于想要速战速决的明朝统治者来说其实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因为部队多停留一日,国家便要多支出一日的粮饷,因此,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之下,速战速决是明朝统治者极度渴望看到的结果。公元1641年八月,在收到了无数次红旗催战信号后的洪承畴不得不仓促出兵,最终明军以失败告终,主帅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了清军,锦州城守将祖大寿在失去了援军的情况下也被迫降清。

“松锦大战”的失败,意味着当时的明朝统治者手中已经失去了最后一张“王牌”,同时“宁锦防线”也失去了对清军的防守意义,在此之后的明军,非但前进无望,就连基本的防御实际上也很被动。

松锦大战对于明朝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了辽西土地这一痛点,最重要的则是失去了手中仅存的十几万精锐部队,同时也失去了诸如洪承畴、祖大寿这类的优秀将领,这些人的降清,间接的带动了内地相当多的上层汉人弃明朝而去,归顺到了皇太极的麾下,为后金入主中原出谋划策等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松锦大战对于明朝来说确实是一场生死攸关的一战,但如此重要的一战最终却在匆匆忙忙之间以失败而草草收场,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原创:大鱼号(诸葛大鹏)

0 阅读:4

诸葛大鹏

简介:感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