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神兽傻狍子有多傻?

新周刊 2024-08-30 18:40:34

图/pexels

傻傻惹人怜。

傻狍子,大概很多人都没见过,或许还曾以为它和闰土刺的猹差不多。事实上,狍子是一种鹿科动物,体型比鹿略小,也称矮鹿。

蠢萌到家

如果你与狍子相遇,它不会立刻逃走,常是愣会神才跑,好像反应慢半拍;要是你大喊一声“傻狍子”或者“别跑”,它还真的会站定回头;狍子每跑一段也会停下来回望,仿佛在等你;就算它跑得没影,过不了多久又会绕回来;若是累了,它还可能把头埋进雪里,似乎这样你就看不到它……

图/pixabay

盯盯盯盯盯……狍子体长约1.2米,重约30公斤,十几年寿命。狍群一般3-5只,真·三五成群,也有例外。狍子有冬装夏装:冬天换上又厚又长的灰毛,既保暖又利于伪装;夏天是清爽的红褐色毛,融于斑斓的山林间。图/pixabay

狍子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天山、青海、黄土高原、东北等地,尤以东北的数量最多,也最出名,被戏称为“东北神兽”。狍子亦呼应着东北的轻松诙谐,长着一张傻fufu的脸。它的脑袋比一般的鹿更短圆,顶着两只大大的招风耳;鼻子下面有两块白斑,加上白嘴唇,像偷吃了奶油还没擦干净嘴;鹿科动物的犄角大都优雅霸气,狍子却只有两根“小短棍”插在头顶,长度才20多厘米。

狍子只有雄性长角,主要用于争夺配偶,繁殖期过后角会脱落,再重新生长(一年换一次角)。生长中的角有皮肤和血管包覆,即是“鹿茸”,后期骨化,变为利器。成年后定型的狍子角会分三个杈。图/pixabay

更有趣的是,狍子一受惊吓,尾巴就会“炸毛”,瞬间“绽开”成白屁股:雄性是肾形,雌性是心形。狍子尾巴只有2-3厘米长,内侧有白毛。“炸毛”是一种应激反应,在鹿科、牛科中可以见到,狍子的比较典型;主要用以干扰敌人视线,也给同类视觉信号。狍子学名中的种加词pygargus的语源就来自古希腊语的pyge(臀部)和argos(白色)。在东北,只要看到这种白屁股,基本不会把狍子认错。

图/pixabay

狍子还会兀自在原地旋转跳跃,扑打空气,非常自嗨(其实是在模拟练习搏斗);它若在晚上遇到汽车,也并不会让路或逃走,反而欢脱地在车灯前“领跑”。

如此,狍子“傻”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令人忘了好奇:它为什么叫“狍子”?

图/pixabay

狍子一般栖息在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的山林中,冬天会有大量积雪。它需要寻找视野开阔、有植被避风、光照充足、积雪较浅的地方作为“卧息地”,这一般会在阳坡,常在针阔混交林区域:阔叶林带有较多的食物,而针叶树冬天不落叶,可以改变降雪方向,树下一般雪较浅。狍子会在雪深小于30厘米处,用蹄子刨雪直到露出土地,以避免卧在雪上导致热量散失,这或许是它的得名由来。

脑补狍子用小细腿唰唰唰刨雪的样子,可爱和傻气又添了几分。

大智若愚

与呆傻的外表不同,狍子其实算是鹿科动物里的“鹿生赢家”。它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生存环境最多样的成功典范之一,身影跨越北欧东亚、低中高纬、原野山林;还是目前仅存的几种野生鹿之一。

狍子的适应性很强,从海平面到海拔3000多米、从-40°C的严寒到40°C的酷热都不在话下;它也不挑食,从高大的桦、杨、柳到低矮的木贼、地衣、苔藓,600多种植物都可以满足需求。

图/pixabay

狍子拥有发达的嗅觉和听觉,它的耳廓硕大,可以接收到许多微小声波,而且不时“转动”,一个方向都不放过;它的视觉也对反射光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迅速发现异常。

作为食物链底层的草食动物,狍子非常谨慎,一般日间在林中休息,早晚才到相对开阔的地方活动;常会认真探查各种情况,显得“好奇”。

图/pixabay

狍子运动能力非常出色,体型也较小,相对轻盈,随随便便就可以跳15米远,速度与耐力亦名列前茅。

最关键的是,狍子有一招独门绝技,其它所有鹿科动物都不具备——胚胎延迟着床能力。狍子的受精卵可以在子宫内“休眠”,呈游离状态,最长可以保留到5个月后再着床发育,这就可以完美避开严酷的冬天,让小狍子在适宜的环境出生,保证成活率。

幼狍有白色斑点(像梅花鹿),可能用于伪装,长大后斑点消失。图/pixabay

一般的鹿科动物一胎只产一仔,但狍子生“双胞胎”是常态,有时还能产三仔;一般鹿长到3-4岁才算成熟,但狍子1-2岁就已成熟,如此“香火兴旺”,繁衍不绝。

那它为什么显得那么“傻”?

为避免浪费体力,狍子不会听到什么风吹草动都逃跑,而是先判断威胁程度再决定。常见的天敌它可以很快识别,但人类及其行为对于野生狍子来说算是陌生事物,就显得总在好奇盯人看、反应慢半拍;一有异响狍子就会停下回头,也是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声音轨迹,选择逃跑方向。

被白屁股吸引了注意……图/pixabay

在不同于草原的复杂山林中,肉食捕猎者如果偷袭失败,会选择放弃进攻,保留体力,寻找下一个目标。狍子自然就会跑一段一回头,判断还有没有危险。如果警报解除,它就会回到原来的栖息地或觅食地察看,“安土重迁”。

图/pixabay

而人类的捕猎方式完全打破了狍子习惯的生活。狍子经常面对的捕食者大多独行,但猎人相互配合,声东击西;猎人也会埋伏在栖息地“守株待狍”,或者设下它从没见过的陷阱;尤其在冬天,猎人会循着积雪上的足迹锲而不舍地追击,他们携带着食物,而狍子没有时间进食(植物能量很少,草食动物需要频繁进食),在积雪上奔跑更是费力,一天下来基本筋疲力竭,只能倒在雪地里束手就擒。

车灯和猎枪这些现代科技,狍子更是理解不能。它只觉得晚上有光亮好照路,有时就会被撞死;猎枪无疑是一个“开挂”般的存在,野生世界里往往“近身”才可能有危险,当狍子以为已经甩开人类而暂时安全时,却被一击毙命,可能至死都不明白这是怎样发生的。

因为过度捕猎和耕地扩张导致的栖息地丧失,狍子数量曾大幅减少,现列入保护名录,野外禁猎(有一定人工养殖)。

保护我们,相爱相亲。图/pixabay

保护狍子还有另一重意义。作为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狍子是许多大型动物的主食。尤其在梅花鹿等其它“食物”数量锐减的情况下,数量多、繁殖快的狍子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更为关键。濒危物种东北虎、远东豹、华北豹等都需要依赖足量的狍子进行种群恢复,如果缺乏食物,它们很可能无法存活。

再胖我也是百兽之王哼!东北虎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体型是成年狮子的2倍,体重可达300公斤,前额黑色横纹似“王”字,有“百兽之王”的美称;平均一天需要吃5-10公斤肉,一年食量以吨计……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区域现在建有近15000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狍子是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图/pixabay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为了东北依旧丰饶,傻狍子是不能再打了,看它卖萌就好~

-END-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地理少儿百科:野生动物》

《东北神兽傻狍子有多傻?》樂兮

《美丽中国》

《傻狍子真傻吗?》三北大猫

《狍的生物学特性》李长生

《狍的生物学特性与狍养殖现状》王馨颖等

《黄泥河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朱洪强等

《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国东北狍的分类地位》张明海等

《长白山的狍》杨伯然

3 阅读:236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