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挖的“坑”,最终由宋太祖赵匡胤来填

学典历史 2024-03-30 18:58:10

“五代十国”时期上承盛唐,下启富宋;各个政权之间相互攻伐,导致常年战火不息,百姓生灵涂炭;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持续了近72年的战乱才宣告结束。

宋太祖建立北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一句话总结就是赵匡胤趁出兵北伐之际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之后便返回京城开封,代周自立。

细看“五代十国”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便会发现,“黄袍加身”的剧本并非太祖赵匡胤首创;在他之前,曾上演过两次。

第一次,后唐·李嗣源

李克用原为大唐王朝的河东节度使,而李嗣源就是他收养的儿子;早年间因善于骑射被李克用之父李国昌赏识,后又跟随李克用以及其子李存勖南征北战。

在这期间,李嗣源屡立战功,先后大败后梁军队,并攻破朱温建立的后梁都城——开封;而且在李存勖称帝之后还大败契丹,因而获封镇州节度使。

功高震主的李嗣源遭到了庄宗李存勖的猜忌,并开始疏远他;李存勖称帝后宠信宦官,导致政务荒废,众叛亲离。

公元926年,内部发生叛乱;赵在礼在魏州谋反,李存勖派元行钦率兵平叛;可元行钦连连失利,庄宗无奈,只得启用李嗣源,李嗣源带兵平叛,却被部下拥立称帝。

这时皇帝亲军指挥使郭从谦也谋反了,他的叔父郭崇韬与宦官有过节因而被李存勖所杀,他杀进宫门就是为了报仇。

李存勖亲自带兵平叛,结果被乱箭射中,不久便驾崩了。李嗣源回京之后稳定局势,便登基称帝了,是为“后唐明宗”。

李嗣源在位期间,鼓励臣子积极进谏,减免赋税,劝课农桑,缩减机构以及打击宦官;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后唐的国力日渐强盛,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次,后周·郭威

郭威年少时父母早亡,成年后因勇猛有力受到了潞州留后李继韬的重视,并征为兵卒;后来李继韬投靠了后梁。

后梁被李存勖灭掉后,李继韬也被杀了,他的部下全部编入了后唐军队,郭威因此成为了后唐的一份子。机缘巧合之下,郭威被李嗣源的部下石敬瑭看中。

公元936年,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江山,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联合契丹灭掉了后唐,建立了后晋;郭威这个时候跟随在了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身边。

石敬瑭驾崩后,养子石重贵不愿称臣契丹,结果被契丹所灭;郭威等人扶立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

公元948年,刘知远病逝,其子刘承祐即位;刘承祐不甘大权旁落,于是猜忌并诛杀后汉功臣,最终逼反了郭威。

郭威击败刘承祐之后,扶立了刘知远之侄刘赟为帝;而后率兵北征契丹,相似的剧情再度上演。郭威抵达澶州后,部下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并拥立其为帝。

郭威在位期间,对内勤政治国,发展经济,革除积弊,任贤用能;对外则抗击契丹,开拓疆土,为后周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失为一代明君。

这两次“黄袍加身”与赵匡胤在陈桥驿的经历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李嗣源与郭威都是被猜忌不得已谋反的,赵匡胤则是不甘久居人下,早有预谋。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可谓是功不可没。“五代十国”之所以那么乱,主要是因为武将权力过大,导致后院起火,以至于皇权旁落。

善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赵匡胤,立国之后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做法;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成功解除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威胁。“五代十国”这70余年挖下的坑,最终被宋太祖填了。

宋太祖驾崩后,北宋内乱已除,但外患却不断。事实证明,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来填坑,没有起到江山稳固的效果;反而无形之中为后世之君挖了一个“大坑”,可惜两宋的帝王们用了300多年的时间,仍旧未能填满。这其中的过错,又该怪谁呢?

0 阅读:69

学典历史

简介:学习历史,品读书中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