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童年岁月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伴随着岁月流逝,那些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的时光终究是一去不复返,如同诗词里所说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一首要分享的是清代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感悟:
本诗俨然一幅生动活动的春日孩童嬉戏图。纸鸢,便是风筝。即便是过了上千年,放风筝依旧是万千孩童最喜欢的游乐活动之一。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依依,春波荡漾,放学归来的孩童,开开心心地放着风筝。
读此诗时,仿佛跟诗人一起欣赏了醉人的春景,感受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二首: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感悟:
杨万里的诗风大多清新活泼,本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一幅暮春孩童追蝶图。诗人笔下的孩童,充满着活力。暮春之时,纷纷开落的花儿,引来了飞舞着的蝴蝶,而这翩翩起舞的蝴蝶,又引来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儿童。他们快速奔跑,追逐着蝴蝶。蝴蝶急急忙忙地飞进一片金黄色菜花中,只留下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急走”、“追”二词形象贴切地将儿童的稚气可爱、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出来,而““无处寻叶绍翁”一词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意蕴无穷。
第三首:宋辽金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感悟:
叶绍翁之诗,流传度更广的是那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相对来说,这首《夜书所见》显得更加孤独。潇潇树叶,飒飒秋风,此情此景总是容易引起羁旅之人的乡愁。
三四两句以儿童的快乐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当听到儿童们斗蟋蟀时的欢声笑语,内心的孤寂感更深。
第四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感悟:
杨万里是少数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的诗人。梅子黄时阴雨绵绵,这时候总是易于让诗人陷入愁绪之中,芭蕉绿时春去夏来,此时总是易于让诗人感怀时光荏苒。柳花飞时故人已离,此景总是易于让诗人感到孤独寂寞。
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选取了梅子,芭蕉,柳花三个意象,读者并没有感到半分忧伤,反而同作者一道悠闲惬意地看着窗外的儿童追逐飘飞的柳絮。
第五首: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感悟:
本诗写的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在专注地水边学钓鱼的情景。色彩清丽,浑然天成,于平淡叙述中透露出无线童趣,以路人问路只招手不回答,来表达此孩童钓鱼时的专注,甚妙。
初学此诗时,还未到十岁,如今再读,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时光流逝竟如此之快!此时再读,眼前不禁浮现孩童时期与小伙伴们一起坐在河边钓虾的场景,那时的快乐竟是如此简单。
第六首:宋辽金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悟:
辛弃疾虽为豪放派的门面担当之一,却也有些许诗词有田园之风。本词中,辛弃疾为读者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剪影,和谐的五口之家。画面中的大儿锄豆,次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给人以闲适,安逸之感,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第七首: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感悟:
这是一首非常可爱的儿童诗。诗句中的儿童,骑在高高的牛背上,在茂密的树林里随心所欲地唱着童谣,忽然听到了响亮的蝉叫声,立马停止唱歌。这由动转静的动作,既突然又自然,将小牧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最后小牧童到底有没有捕捉到蝉呢?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意味无穷。
第八首: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感悟:
本诗描写的同样是乡村生活。诗中的儿童,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却也没有闲着,父辈们每日的劳作,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模仿着大人们的方式,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习种瓜。
画面中的儿童天真可爱,同时也可见这一家老小都在劳动,也是有些辛苦的。
第九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感悟: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本诗也不例外。同样一片风景,不同年龄的人看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诗中的“我”与儿童也是如此。“我”喜爱水中自由游走的鱼儿,给他们喂食,让他们快快长大;儿童喜欢鱼,是喜欢垂钓,感受垂钓时的快乐。
于平淡中道出“爱鱼之心人各有异”的哲理,对比强烈,令人深思。
第十首:唐代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感悟:
不用于前九首诗词从大人的视角看待儿童的情态,本诗是从孩童的视角来观看物态。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这首诗,虽然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却借由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抓住了白鹅的“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显得自然、真切、传神。
诗人笔下的白鹅,徜徉在绿波之中,自由自在地歌唱,一如当时的诗人自己,天真自由,无拘无束。
正如人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童年也是如此。虽然美好的童年时光无法重现,但每每想起,心里还是会因触摸到记忆中的那缕阳光而感到一丝喜悦,如此便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