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奥运会:90多亿美元打水漂67国缺席,运动员仅去了5179人

峻辉聊过去 2024-09-11 14:40:57

奥运会是展示一个国家与民族竞技体育的重要舞台,也是宣传举办国特色文化的一个绝佳窗口。

不过,要办好一届奥运会,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组织能力、办事效率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纵观整个现代奥运会,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都是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且大多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由此可见,举办奥运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就曾多次申办奥运会而不可得,主要原因就是国家治理不尽人意。

另一个方面,奥运会从未远离过政治,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和莫大的遗憾。

在冷战时期,受美、苏两大意识形态极端对立的影响,第22届莫斯科夏季奥运会就不可避免卷入了政治的风暴之中,成为历史上最为黯淡的一届夏季奥运会。

申办的时代背景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一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并不关心国际奥林匹克奥运会。尤其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权高层,甚至认为奥运会是使工人阶级脱离阶级斗争,并训练他们为新帝国主义战争服务的资本主义产物。

另一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也认为奥运会是维持“欧美中心论”的一场重要文化活动,不容苏联“玷污”和“染指”。

从两个阵营的态度分析,现代奥运会创办伊始就和政治挂钩。

很明显,这种认知脱胎于20世纪初的国际现实,并未逃脱时代的藩篱。

直到二战以后,苏联内部这种传统观念才渐渐转变,并派出了奥运代表团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

这届奥运会上,苏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22金、30银、19铜,赢得了世界人民发自内心的尊重。

苏联领导人眼见派遣代表团参加奥运会有益无害,能够扩大国家形象。

同时,这也是宣传苏联国家体制和面貌的一个契机,就萌发了申办奥运会的想法。

可是申办奥运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苏联这个初出茅庐的“菜鸟”选手而言,更是难如登天。

不过好在苏联毕竟是社会主义的领头羊,作为世界的一极,国家硬实力还是其他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

因此,苏联在奥林匹克世界广交朋友,主要就是获得西欧国奥委会的选票。

莫斯科奥委会早早就开始运作,同德高望重的联邦德国奥委会主席威利·道墨开展了合作,并达成了私下协定:1966年,苏联及东欧的奥委会一致支持德国举办1972年的奥运会;反之,威利·道墨则要说服西欧各国奥委会支持莫斯科申奥。

1970年,苏联首次以莫斯科为主办城市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

可惜的是,那时的苏联在这方面,还是一个“菜鸟”级别的选手,不得不交学费,惜败于蒙特利尔。

四年以后,苏联卷土重来,再次加入申奥的角逐。此次的竞争对手也不可小觑——拥有“天使之城”美誉的洛杉矶。

幸运的是,威利·道墨已然升任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他兑现了当年的诺言,投桃报李,西欧各奥委会委员之间进行斡旋,为莫斯科赢得了西欧大部分国家的支持。

这样,莫斯科大胜洛杉矶,奥运会也首次来到了社会主义阵营。

当成功申办的消息传到苏联,各地民众纷纷喜极而泣,互相拥抱。

莫斯科人更是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苏联政府也做好了准备,将以一流的组织、全新的心态来迎接世界体育的大聚会。

90亿美元打了水漂

莫斯科赢得的是198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意味着他们有6年的时间兴办场馆、完善基础设施等多项工作。

随即,莫斯科政府就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当中。

以往各国举办奥运会,有的国家是翻新旧的体育比赛场馆,特别重视的就会另建一个。

具体到莫斯科,尽管当时就拥有了足以承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体育设施。

但为了办好这百年不遇的奥运会,苏联政府还是决定修建了基辅共和国体育场(能容纳十万人),列宁格勒基洛夫体育场(能容纳8万人)等多达20余个体育场馆。

另外,为了照顾运动员和各国的游客,莫斯科市政府还新建了一批高质量、高服务的星级酒店、餐厅和咖啡厅,确保运动员能在比赛竞技的同时,及时恢复体力,也让游客感受到苏联的异国风情。

每届奥运会,各国都会创造一个吉祥物。

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小熊米莎,就极为可爱,深得各国人民的好评。

另外,莫斯科还在全苏联调配并培训了1500名会讲各国语言的招待员以及6000名会做各国菜式的厨师,尽量让运动员和游客不虚此行。

可以说,苏联为了举办好此届奥运会,真可谓尽了全国之力,邀请了各路艺术名家为开幕式保驾护航。

根据莫斯科奥委会的审计报告,为了筹办奥运会,苏联耗费了90多亿美元,创造当时的最高记录。

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这90多亿美元,放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估计也要几百亿美元。

要想弥补这一额外的财政支出,莫斯科组委会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出售电视转播权、出售体育彩票、奥运会门票以及纪念邮票、还拿出了国库储备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可让莫斯科人民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付出的一片真心终究是错付了,90多亿美元也打了水漂。

到了7月19日那天,竟然有67个国家缺席了此次奥运会。

其中就包括苏联的死对头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也位列其中。

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14个西欧国家虽然参加,但没有使用本国国旗和国歌;新西兰、西班牙等代表团的旗手也没有挥舞本国国旗,而是采用特制的旗帜入场。

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仅有5179人,其中女运动员1124人,是1960年罗马奥运会以来参赛国家和地区数最少的一次。

许多原本打算去观赛的游客也取消了行程。苏联政府起初会有至少30万名国外游客前往莫斯科。

可是截止到1980年6月,莫斯科市长普洛梅思罗夫不得不承认,只有7万游客来到了莫斯科。

其次,参与报道本届奥运会的新闻记者也比往届少了许多,新闻记者也只有5615名,文字记者2685名,广播记者2930名。

由于世界上具有实力的大国都不参加,奥运会成绩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游泳、田径、体操等项目最为严重,有的小项甚至都没有当时世界的世纪水平。

莫斯科奥运会只打破了一届世界记录,就足以说明各国的抵制,对比赛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抵制原因

世界上各大洲有影响力的大国不去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主要还是美国挑头。

1978年12月末,苏联不顾各国反对,悍然出兵阿富汗,加剧了地缘对抗,也为美国国内强硬派的反击提供了契机。

就在苏联出兵当日,美军就洞察了苏军的动向。布热津斯基作为美国政府的高参,向美国总统卡特提交了一份叙述详尽的备忘录。

在备忘录,布热津斯基用锐利的笔锋写道:“尊敬的卡特总统,入侵阿富汗,苏联有可能获得直接通向印度洋的通道,危机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安全。

美国应当援助阿富汗的抵抗者,和巴基斯坦、中国一道,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尽可能使之成为苏联版本的越南。”

卡特对此深以为然,12月28日,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议上,美国最高决策者统一了认识,一致同意在国际上谴责、孤立苏联。

次年,美国就动用各种手段,制裁了苏联。

例如对苏联进行粮食禁运,减少同苏联的经济往来。

值得注意的是,卡特政府并不直接干预阿富汗问题,而是转移了斗争领域,尽可能广的在经济、舆论、外交层面让苏联遭受损失。

正是基于此种战略,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就率先提出了抵制奥运会的反感。

随后,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贯彻。在国际奥委会第82次会议上,美国国务卿万斯正式提出:如果苏联人不在2月20日前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将尽一切力量组织其它国家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昂撒系”国家(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支持。

后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考虑到本国运动员的利益,决定可以不举国旗参加。

但同时,撒切尔领导下的英国,甘愿充当美国的马前卒,率先扛起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大旗。

反观“拉丁系”国家,比如意大利,态度则要委婉地多,采取的办法是:允许运动员前往参加比赛,但政府雇员除外,并且禁止人们使用本国国旗。

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则将皮球踢给了本国的奥委会,让他们自己解决此事,结果以59:40票同意抵制。

最后,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在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将升起下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国旗。

但是由于美国立场强硬,总统卡特坚决反对在列宁体育场升起美国国旗。

无奈之下,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利用空运的方式,将洛杉矶市旗运送到莫斯科,在闭幕式上升起了洛杉矶市旗。

对于卡特总统抵制奥运会,各国的领导人有不同的看法,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当然是举双手赞成。

可英国的死对头法国外长弗朗索瓦·蓬塞却说:“老实讲,我不认为利用奥运会作为一种政治武器有什么好处。”

但总体看来,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国家实力,发起的抵制运动还是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多国大使在开幕式前,就离开了莫斯科,以免扯上关系,影响地位和仕途。

甚至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也拒绝出席开幕式。

4年后,苏联如法炮制,率领19国拒绝参加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让美国也尝到了苦果。

结语:

起源于希腊,兴盛于法国的奥运会本是人类的体育盛事。可在赤裸裸的国家利益面前,体育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毫无反抗的力量。

到了2024年,“俄乌冲突”的爆发,仿佛又是一个轮回。

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再一次无法以国家名义参加奥运会,失去了同台竞技的机会。

参考资料

《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非政治定位—以第2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社会体育学 2015年第五卷第13期

《奥运会与冷战—卡特政府抵御莫斯科奥运会的历史分析》 历史教学 2018年第20期

3 阅读:1012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