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但无论是什么理财工具,都需要投资认知和投资心态打底。
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找的并不是什么理财工具,而是问问自己具备什么程度的投资认知和投资心态。
如果说投资认知等于0、投资心态几近于0,那什么理财工具都不适合你。
反之,投资认知足够,投资心态过关,接下来才是从其它方面思考什么理财工具适合自己。
在投资这行,有个很重要的投资纪律是“不懂不碰”——千万不要碰自己看不懂的东西。这个投资铁纪说的就是“投资认知”。
每个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内的钱,也只能过自己认知内的生活。
所以,在挑选理财工具之前,要问问自己懂什么投资工具。比如懂基金,那就买基金;懂股票,那就玩股票;什么都不懂,那先把钱存银行,然后去学习。
在具备投资认知的前提下,我们再来拷问下自己的投资心态,问问自己面对亏损或盈利时的情绪把控能力如何。
当亏损或盈利达到10%时,能保证自己下投资决策时不受情绪影响吗?亏损或盈利20%时呢?持仓标的腰斩或涨了50%时呢?
比如投资了10万元,现在亏得只剩下了8万元、6万元甚至4万元时,你的心态会怎么样?或者持仓市值涨到了12万元、15万元甚至18万元时,你又会是什么表现呢?
如果说在面对亏损或盈利时做不到“独立思考,理性决策”,做不出符合投资底层逻辑的判断,那就要刻意训练下自己的投资心态了。
当自己投资认知足够、投资心态过关时,我们接下来就可以从自己的投资目标、家庭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与生活的关系、资金量、资金时间期限等方面去选择理财工具。
比如投资与生活的关系方面,无论是处理家庭财产还是个人财产,必然要涉及到家人。那么,我们有没有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呢?
比如你想搞投资,但你的男/女朋友或者伴侣不同意,你该怎么办?是大吵大闹一顿后,选择一意孤行,还是暂时妥协,慢慢找机会劝服对方,甚至直接放弃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生活幸福。
在我看来,投资是为了生活服务的。如果它成了生活幸福的阻碍,那无论自己愿不愿意,都是可以放弃的。
投资服务于生活,而非指导生活。
在资金时间期限方面,有些理财工具适用于短期理财,有些则可以做长远打算。
比如货币基金这个品种,收益率一般,风险几近于0,那么它就只适合放一些零花钱、生活费以及短期内要用到的资金,而投资股票所用到的资金就得是长期用不上的闲钱。
在投资目标方面,我们也可以筛选出适合自己目标的理财工具。
比如我们想给孩子做个教育金,给自己或老人做一个养老金,那就可以选择指数基金这个品种。
先打牢投资基本功(认知与心态),再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配自己的理财工具,如此方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花钱和存钱,谁会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