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魏禅代之际,天下纷乱,百姓困苦,儒学荒废。但总有些人,在黑夜中坚守黎明,在离乱中存续薪火。魏晋史学家鱼豢在他的《魏略》中,将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七人并称儒宗。他们就像北斗七星,照亮长夜,才使我们的文明长盛不绝。
一、董遇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人。
董遇这个人,虽然后来被称为儒宗,小时却呆头呆脑的,没有一点大宗师的天赋异禀气象。但这人勤奋好学,甚至被称为痴狂。
汉献帝兴平年间(194—195年),关中地区遭李傕、郭汜之乱,弘农因地接关中,也同时遭殃。董遇和哥哥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只能靠捡拾野稻子卖钱度日。但董呆 子拾稻子也不忘背着书,累了坐下休息就拿出来诵读。
建安初年,天下稍定,董遇被弘农郡举为孝廉,然后进入许都为黄门侍郎。曹操称魏王后,征董遇入邺城。曹丕称帝,董遇外放郡守。明帝时,入京为侍中、大司农,数年后病亡。
弘农郡位置图
董遇初攻《老子》,又善《左传》。有人向他求教,董遇说:“我也没什么可教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就行。”来人说:“我没有时间读书啊。”董遇道:“用三余来读可也。所谓三余:冬日无农忙,是为岁余;夜晚无劳作,是为日余;雨天不出门,是为时余。有此三余,还能没时间吗?”
董遇三余读书法,可打时下许多说没时间读书人的脸。
二、贾洪怀才不遇贾洪,字叔业,京兆新丰(今陕西西安)人。
贾洪好学而有才干,对《左传》尤精。建安初年被郡任为计掾(会计),后又被司隶校尉部征召,再历三县县令。每到一处,贾洪都广开学校,亲为授教。
马超为乱关中时,劫持贾洪,让他做露布(捷报)。贾洪强不过马超,只得从命。钟繇见到露布,却认得是贾洪的字,就向曹操举荐了他。马超败退后,曹操征贾洪入府为军谋掾。但曹操对贾洪曾为马超做事还心生厌恶,于是将其闲置。许久,贾洪才被外放阴泉长。献帝延康(220年)年间,又转为白马国相。
贾洪曾被马超劫掠
白马王曹彪也是位文学发烧友,就以师礼待贾洪。几年后贾洪病逝,当时人多认为以他的才干,没有为一郡之守,实在是屈才。
三、邯郸淳笑林始祖邯郸淳(覆姓邯郸,名淳),字子叔,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邯郸淳博学多艺,在文赋、书法诸方面都颇有建树,还精于书法八体,尤擅虫鸟大篆。
关中之乱,时在长安的邯郸淳与众多士人一起,南入荆州避乱。曹操定荆州后,曹丕和曹植都慕邯郸淳之名,争着要招其入府。曹操当时正偏爱临菑侯曹植,就让邯郸淳为曹植属下。
曹植得邯郸淳,与其一番长谈大喜,而邯郸淳当晚回来,也对朋友说:“曹子建,真天人也!”此后,邯郸淳多次向曹操建议,立曹植为世子。但曹植终于还是在立储之争中败下阵来,曹丕先为世子,再为魏王,继而为帝。
邯郸淳是曹植四友之一
曹丕称帝后,以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而邯郸淳在后世更知名的是,因其著有《笑林》三卷而被称为“笑林始祖”。
四、薛夏获护三代薛夏,字宣声,天水(治在今甘肃甘谷)人。
当时天水郡有姜、阎、任、赵四大姓,把持郡县,连朝廷命官都得让三分。薛夏出身寒族,博学有才而不肯屈就四姓,因此很招他们不高兴,四大家族就要给薛夏点颜色看看。
薛夏流浪到许都后,得到曹操的敬重。但天水四大家族却咽不下这口恶气,跨越千里,买通颍川郡治,将薛夏抓入大牢。
曹氏三代接力护佑薛夏
当时曹操正在邺城,听闻此讯,即表示这是凉州那帮大族想整治薛夏。于是他下令颖川一定严查此事。颍川郡府得罪不起曹操,只好把他放了。曹操就征薛夏为军谋掾。曹丕称帝,薛夏被拜为秘书丞,常随侍左右。曹丕敬薛夏之才,更不呼其名,而称之为薛君。
薛夏在明帝朝去世。明帝为防天水四姓报复,专门下诏,薛夏儿子不必回天水老家,就住在洛阳。曹氏祖孙三代,也算为护薛夏尽了心。
五、隗禧相斫左传隗禧,字子牙,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隗禧也出身寒族,但从小好学不倦,这一点和薛夏挺像。关中之乱时,他也入荆州避祸,又背书拾野稻度日,闲下来读书如旧,又有点像董遇。曹操定荆州,召隗禧为军谋掾,还有点像邯郸淳。
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隗禧为谯王郎 中。谯王曹林知道隗禧为当世儒者,常虚心向学,隗禧对曹林也十分恭敬,因此受赏颇厚。后来隗禧八十余岁告老还乡,前来求学的士人络绎不绝。
《左传》传为左丘明所作
同郡史学家鱼豢,曾向隗禧请教《左传》,隗禧却说,《左传》不过是本“相斫书”罢了,不值得一读。所谓相斫书,就是说这是一本记录征伐的书。《左传》被称为相斫书,就出自隗禧。鱼豢又向隗禧请教《诗经》,隗禧就向他详细讲解了齐、鲁、韩、毛四家经义。
后来隗禧还写了诸家经解数十万言,但还未来得及仔细誊就年老失聪,几年后竟然去世,实在是可惜可叹。
六、苏林多通字指苏林,字孝友,陈留(治在今河南开封)人。
有关苏林的记载较少,只知道他博学多识,尤通古今字指(文字释义),各经书文字有疑惑的,苏林多有注释。建安年间,苏林为五官将曹丕文学掾,而且很受礼遇。曹丕称帝后,为博士、给事中。后以年老辞职,但朝廷有事还多向其征求意见。苏林在八十多岁时去世。
七、乐详五经同授乐详,字文载,河东(治在今山西夏县)人。
乐详小时即好学。建安初年,他听说南郡人谢该善《左传》,于是从南阳步行前去拜会。经谢该讲解,乐详写成《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
杜畿为河东太守时,召乐详为文学祭酒,让其教学后进,河东因此学业大兴。黄初年间(220—226年),乐祥被朝廷拜为博士。当时魏太学刚成立,仅有博士十多人,而且学问不精熟。乐详于是废寝忘食,五经同授,因此闻名远近。此外,乐详还精于天文,因此与太史一起受诏制定律历。明帝太和年间(227—233年),乐详转任骑都尉。
乐详文帝朝被拜为博士
高 贵乡公正始年间(240—249年),乐详以年老辞职归故里,士人数千前往求学。高 贵乡公甘露二年(257年),乐详已经九十多岁,又上书为杜畿表功,朝廷因此颇为感念。
汉魏儒林七宗,无论出身高低,都是一心向学的典范,所以鱼豢说:“学之资于人也,其犹蓝之染于素乎?故虽仲尼,犹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况凡品哉!”意思就是,学习知识,就像白布染色,要靠时间的浸润。所以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也说“我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一切的”,那么一般人怎能不“苟日新,日日新”呢?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