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是中华大地上丛生的野花,虽不高雅名贵,却为老百姓的生活点染上斑斓色彩,送上了淡淡幽香。吉林北山庙会,是东北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庙会,早于清代,即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甲千山”之说。
北山景色别致、山清水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临四月庙会,人烟稠集,很多人从辽宁、黑龙江来赶庙会,这种盛况,至今不减当年。
吉林市山川地理,确如古人所言堪舆形胜,松花江三环回护绕城而去,形成一个巨大的反S形,如果以中心画圆,可形成一个如《永吉县志》所说的类似八卦图的阴阳仪。吉林城位北为阴仪;江南平原位南为阳仪。《易经》讲二仪生四象:东、西、南、北。吉林城东青龙(龙潭山)、西白虎(小白山)、南朱雀(朱雀山)、北玄武(玄天岭),号称四大名山。吉林城地处长白山余脉,古时四周群山皆是原始森林(窝集),有大量的优质木材,又紧靠水源丰富的松花江得造船地利之势。明时,从永乐到宣德年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三次领兵到此造船,总计十余年。“海上郑三宝,陆上亦失哈”,钦差大臣亦失哈九上北海,十次出巡远在五六千里以外的奴儿干都司,多次从吉林启程。
吉林庙会每年始自三月初三,相传这天为西王母诞辰。四月十八东关娘娘庙会,届时人们拜娘娘、看戏、求雨、逛集市。至今,还留下“逛娘娘”庙会的民歌:
“高粱刚拔苗,杨柳才发芽,盼望的日子四月十八。走呀走呀走呀,逛娘娘庙会去呀,要烧香可别忘了拴娃娃。”
在众多非遗商品的集市上,摆满各种泥娃娃。祖辈传下的手艺,先是用泥作模,捏成各种形态的娃娃,接着是烧制,最后是上色描绘。有的非常讲究的泥娃娃,头上还有头发,梳成各种发型。到庙会买对泥娃娃带回家,这叫“拴娃娃”,有“祈福、纳祥、求子”的美好寓意。
四月二十八,药王庙会,都说这天是药王孙思邈的生辰。修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药王庙,在吉林北山东峰之上。正殿供奉三皇即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又称三皇庙。正殿两侧配祀“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以及历代名医: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雷公、淳于意、葛洪、陶弘景、皇甫谧。药王庙正殿挂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盛京将军都尔嘉所题“民生永赖”的匾额,东西各配有廊庑三间,正殿西南为眼药池。
五月十三是鲁肃邀关羽单刀赴会的日子,为关帝庙会。戏台上演“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古城会”等剧目渲染气氛,以此颂扬关公的忠孝节义。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关帝庙,是北山寺庙群中修建年代最早的庙宇,由正殿、澄江阁、地藏殿、灵仙堂、三菩萨殿、翥鹤轩、戏楼、鼓楼、暂留轩、松风堂等建筑组成。乾隆东巡吉林时曾御笔亲题“灵著豳岐”匾额;嘉庆年间两江总督、著名书法家铁保题字“文武圣神”“泽被松江”。
七月十五中元节,昔时吉林在观音古刹(吉林市光华路南)举办隆重的水陆道场和放焰火。入夜,在北山各庙高悬彩灯,在松花江上放荷花灯。较早的河灯为糠灯,以荞麦面和荞麦皮做成。糠灯上锅蒸后,成瓢状小舟,内装灯芯和植物油。点燃放江中,顺流而下,五彩缤纷,满河红星。河灯带着人们的思念漂向远方。
吉林庙会,“会”因庙而起,庙借“会”而盛,两者结合,自古而今,赶吉林庙会,已相沿成习。人们上北山、赶庙会,总要买两只纸葫芦带回家。葫芦以红黄颜色为主,捏褶粘糊而成,大至二三尺,小到二三寸,可随君所欲。人们认为葫芦谐音“福禄”,可驱灾辟邪。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果实累累,圆润饱满,让人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形态各异,造型优美。丫腰葫芦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清末江南诗人沈兆褆,在记述清代药王庙会盛况的诗中写道:“士女如云北岭趋,药王庙购纸葫芦。不知新旧年年易,觅得金丹一粒无?”
数百年来,吉林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等相互媲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庙会文化,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庙会,经世代延续与传承,已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发展为商贸大集和地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来源:彩练新闻
吉林日报全媒体实习编辑:张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