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头条号做出成绩,一定要领会道德经第一章真义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7 00:55:36
做好头条号,与学习《道德经》有关系?有,大大地有。特别是第一章,如果领会了其中的真义,可以让你拨云见日,立即就能明确目标和方向,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努力。 下面我先把第一章用“甚易知、甚易行”的大白话翻译出来,虽然土得掉渣,但是字字珠玑,比那些上升到了哲学高度、站在形而上云端解读出来的东西要实用得多。 下面就是我的翻译——【道可道,非常道】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是有门道儿的,把事情干好、干成功的门道儿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形成和完善。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门道儿,一个人形成了自己的门道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包打天下,永远有效,要记住:没有固定的、永恒的门道儿。 【名可名,非常名】门道儿从哪里来?从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中来。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不会告诉你门道儿在哪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定的认知逻辑。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知逻辑,认知逻辑要随着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提升,要记住:没有固定不变的认知逻辑,一个人的认知一定不能固化和僵化。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要知道,天地之始是没有什么“认知逻辑”的,因为那时候连有认知的物种都不存在;后来有了人,才有了能够产生认知的灵性特种,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认知逻辑”。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特有的认知,把我们所处的世界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脱离了“认知逻辑”的完全客观的世界,我们把这个世界叫做“无”;一个是由“认知逻辑”构成的主观世界,我们把这个世界叫做“有”。 这一点是本章唯一难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其实身处两个世界,这是学习《道德经》和认知世界的总钥匙,如果明白这一点,你的世界要打开多扇窗,从此变得豁然开朗。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形成、完善、提高自己的做人做事的门道儿,必须掌握和运用“无”和“有”这两个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客观世界的“无”给我们的信息是第一手材料,我们可从中认知到无限的可能性和绝对性;而主观世界的“有”给我们的信息是其它认知主体总结和掌握的第二手材料,我们要充分体察和甄别其中的局限性、片面性和相对性。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无”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和从“有”中甄选第二手材料,是我们要形成自己“认知逻辑”的“认知逻辑”。这两种思维方法一定要结合起来运用,只侧重、依赖于任何一个都不行。在认知实践中,要不断地肯定,也要不断地否定,肯定又否定,否定再肯定,这就是我们掌握做人做事门道儿的门道儿。 我这样一理解,你是不是就有眉目了?如果我这样的解释你还没有眉目,那我就真没办法了!估计又有“道不同”者又会来指导教训我:你这叫糟蹋经典,老子都被你气得活过来了,七窍通了六窍……打住,如果你认为我理解得不对,那就以你理解的为准,我不和你争辩,我不需要用似是而非的理论引起争辩来提高我的流量! 那么我这样理解,具体运用到做头条怎么运用呢? 同理,头条就是一个小宇宙,其中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无”的客观世界;一个是“有”的主观世界。我们先说“有”:各色人等在头条号发表的言论、提供的信息,都是“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你认为的头条号的运行逻辑,你主观上认为的,也是“有”的范畴;而“有”背后的那些东西,就是“无”,“无”是说不清楚的,谁也说不清楚,老子来了也是“惚兮恍兮、绳绳兮不可名、似或存、是谓道纪……”这些模棱两可的表述。 所以,怎样判断“有”的局限性、片面性、相对性,怎样去感悟“无”的绝对性和可能性,是每个作者的感悟能力所决定的,别人帮不上忙。 别人教了那么多的技巧、密宗,你不能拿来就用,因为可能不适合你。 但有一些“逻辑”是我们应该认知到的:一是平台需要你,二是读者需要你。这是从“无”和“有”中“玄之又玄”到的最底层的两个逻辑,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认知逻辑”,我们应该从此出发去寻找自己的门道儿:我能给平台提供什么?我能给读者提供什么? 这就归结到《道德经》第81章结论处的一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句话就是做人做事的总“门道儿”:你既然选择了当一个人,就要当一个有用的人,你越有用,你就会拥有越多;你既然选择当一个社会人(“与人”就是与社会相处的意思,并不是单纯的施与),就要当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越对社会有用,社会对你的回报也越多。 套用到我们平台号作者身上:既然选择了当一个作者,就要对读者有用,越对读者有用,读者给你的阅读量就越多;既然选择来运营头条号,就要对头条号有用,越对头条号有用,头条号就会回报得越多。 《道德经》第一章适用于所有场合,绝对不是空谈哲学。要想理解到最实用的《道德经》,关注【三棱心】是最优选择。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