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康辉咬文爵字》康辉
云儿飘在海空,
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渔网,
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这是一首优美但容易暴露年龄的老歌——《渔光曲》。它是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电影拍摄于1934年,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成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我们在“咬文嚼字”小课堂里提起这部电影,是因为《渔光曲》曾在蛇蟠(pán)岛取过景。你知道蛇蟠岛在哪儿吗?答案是:浙江台州。要注意的是,“台”字在这个地名中读作“tāi”。
其实除了台州当地人,很少有人知道“台”是个多音字;也很少有人知道,“台”和繁体字“臺”在古代都存在,但意思并不相同。《说文解字》中对“台”的解释为:“说也。从口,㠯(yǐ)声。”这个“说”是“悦”的古字,“台”也就与今天的“怡”字有着相同的含义了。“台”同时也是“胎”字的本字。
而《说文解字》对“臺”的解释为:“观,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可见,今天简化为“台”的“臺”字是指高于四方的平整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亭台、高台之意,后来又衍生为建筑、机构或器物,比如“舞台”“电视台”等,还可以用作量词,如“一台戏”。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明确规范“台”字只在“台州”“天台”这两个地名、山名中读阴平调“tāi”,其余时候都读作阳平的“tái”。
说到天台山,我也是最近查资料才知道,我国有不止一座天台山。在四川、山东、河北、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方都有天台山,统计数据没有定论,有十几座甚至几十座的说法。大概是因为在每座山的高处,都会有一处相对平整的“天臺”。所以,各地的天台山都读作天“tái”山。
但是,只有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读作天“tāi”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浙江这座山的“天台”并非“天臺”。这座天台山的名字源于晋朝流行的天象星宿之学。在大禹时期,中华大地就被分为九州;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撰写的《晋书·天文志》记载了天下九州与天上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道藏本《天台山志》记载:“天台山在县北三里,自神迹石起。按《旧图经》载陶隐居《真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从中可以看出,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道出了天台山与台宿的对应关系:天台山是山名,在会稽郡,山有八重相叠,四面相同,方位在二十八星宿当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正与台宿对应,因此称为天台。台宿指的是“三台(tāi)星”,共六颗星,两两并排斜上,如阶梯一样,因此又称作“泰阶星”。天上的三台,对应着地上的三公。天台山的山名源于三台星,台州这个地名又源于当地的天台山。
天台山自古人杰地灵,甚至有“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的说法。有学者研究,《全唐诗》中的2200多位诗人,有400多位曾来到这儿,留下了1300多首诗歌。诗人们对这里情有独钟,李白曾赞美:“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杜甫曾感叹:“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1613年的初夏,“游圣”徐霞客长途跋涉来到天台山,将天台山作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游历地,开启了他伟大的考察生涯。在台州,真的是可读千载文化长卷,可观一城山海风光,幸福感就贮藏在让人流连忘返的“诗与远方”中。
除了天台山,台州还有两处古迹也值得说一说。第一处是神仙居,当年宋真宗来到这里,便觉得这不是一处简单的山峰,倒像是神仙居住的仙境,于是大笔一挥,将当时的“永安县”改为“仙居县”,“神仙居”的美名也由此而来。第二处是台州府城墙,有“江南长城”的美称。这道城墙始建于东晋,于北宋时期被洪水冲毁,修复时增治城堞,垒石为台,增强了抗洪功能。城墙的马面城台有军事和防洪的双重功能,这在全国城墙古迹中是非常罕见的。到明朝时,戚继光为了抗击倭寇,创建了双层空心敌台,既利于避雨御寒,又便于瞭望防守,在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中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台州这个地方独一无二之处还有很多,被誉为“东方巴黎圣母院”的千年阳光镇—石塘就位于台州,它见证了中国大陆21世纪第一缕曙光落地。按我们通俗的话说,太阳未出地平线前的光是霞光,太阳圆盘刚冒尖时的那道光才是真正的曙光。因此,曙光落地台州的概率就好像“阳光照在竹筒里”那么小,为了永远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这里建起了千年曙光碑。每逢年岁更替,全国各地的人们便追光而至,在这里许下美好心愿。
台州不仅风景美若仙境,还有丰富的历史名胜。我们由台州的读音一路探寻,了解了很多古代文化常识。
最后,我想和大家温故一下华夏大地上曾经具体存在的九州,分别是: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