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10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郁金香,见证了我一路的成长在郁金香大家庭里,不管你留意与否,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供你选择,公益直播、家长共修、专家答疑、群友自发疗愈活动、能量早课......每天都在如期进行,只要你想学习、想成长,资源触手可及,改变随时可以发生。
当偶然在群里看到郁金香平台推出了第三期陪伴者培训公益活动的信息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我的初衷很简单:郁金香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给了我方向和力量,我知道迷茫无助的痛苦,因此,我想回馈,我要助人。
而且,面对自己和他人,我还有很多未知和困惑等待我去探索,我要成长。
再加上,我从小就喜欢探索人性,我敬畏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我常常被生命所蕴含的潜能和某一瞬间所迸发的能量所深深震撼,这片隐秘的世界让我觉得充满了无穷奥妙。
我是2022年初进的郁金香,从最开始的参加常规家长共修到担任家长学校辅导员,再到今年成为志愿者、陪伴者,可以说,郁金香见证并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成长足迹。陪伴中的“无我”在我与众多家长或郁友接触的过程中,我看到,尽管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孩子呈现出的自我否定、仇亲、不上学、不出门、自残等等认知或行为方面的偏差,但其实,每个孩子生病背后的原因都是非常复杂的。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其所处的阶段也是不尽相同的,从来没有包治百病的一套方法可以直接用到所有人身上,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先入为主,不对求助者进行任何预设,不把自己之前知道的某个理论、某些方法、某些经验套用到求助者身上,而是要全身心地倾听此时、此地,当下你面前的这个求助者的每一句真真切切的表达。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ta此刻的感受是什么?ta为什么会有当下这样的感受和情绪?ta在呼唤什么?ta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ta是怎么想的?
我把自己的关注点全然放在对方的身上,让自己保持谦卑的空杯心态,用自己作为人性共通的那一部分去体会ta、去感受ta,去站在求助者的角度理解ta,与ta的心同频跳动,去接纳ta当下的感受和想法。
只有如此,求助者才能感觉到“我被看见了,我被理解了,我被允许了,我不是孤独的,我被回应了”,我想,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真正的链接才有可能发生。
我想:这大概就是“无我”吧!
无我,更多体现在陪伴的初期,面对一个陌生的求助者,要建立信任和连接,陪伴者需要放下自己旧有的认知和经验系统,全然感受求助者,并向求助者传达这样的信息:我想听你说,我想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陪伴中的“有我”然而,在陪伴过程中,我也并非总是全然地保持“无我”,因为我发现,如果我一直保持完全倾听和共情的状态,我很有可能会被求助者的情绪带跑了。
因此,我认为正确的方向是,既要设身处地地感受求助者,也同时要注意,不要被求助者的情绪淹没,避免和求助者一起陷入情绪漩涡,这样不仅不会给求助者带来实际的帮助,反而可能会让ta更加无力。
我总结下来,陪伴中的“有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陪伴者要保持理性觉知,要平衡自己的感性和理性。一方面营造信任、安全的场域,让求助者充分表达情绪,另一方面,陪伴者要对自己的感性有所克制和觉察。
有时,求助者的情绪可能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陪伴者要保持内心的平和、稳定,才能拖住求助者,才能承载求助者。
二是要守住边界,不越界替求助者针对具体的事情做决定。陪伴者是点灯人,不是救世主。陪伴者的作用是帮助求助者看到真实的自己,启发、唤醒ta本自具足的潜能,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做出最适合ta自己的、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而且不管ta选择什么,对ta都是有意义的。
只有融合“无我”和“有我”,才能给到处在情绪困境中的求助者以启发,才能真正帮到求助者。
陪伴者要在尊重和满足求助者的倾诉需要、求助需要的前提下,在陪伴过程中把握基本的行进方向,要适时地把求助者从ta的情绪模式、认知模式中拉回来,帮助ta看到此时发生的事情对ta意味着什么,启发求助者去自我觉察。
这样的拉回,对求助者是有扰动作用的,有时会帮助ta产生顿悟,后续求助者在生活中遇到同样情境时,有可能会发生主动地调整。
好的陪伴不止在陪伴的有限时间段内,让求助者体验到尊重、温暖、爱、接纳、释放,也要使陪伴的作用延伸到求助者生活中面对具体问题时,有所觉察和调整。陪伴也有“望闻问切”求助者来找我们陪伴,一般来说,或是情绪积压无处宣泄、无人诉说,身心极度痛苦;或是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陷入现实困境,没有方向,希望有人指点迷津。
无论ta是因为哪种原因前来求助,都是某种基本需要没有被满足,都是以感觉不舒服、情绪低落的外在形式呈现出来的。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虽然我们并不是医生,我们的求助者也并不是患者,只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普通人,但在陪伴过程中,陪伴的过程和中医的诊断,有些方面确有共通之处。
比如,面对求助者,陪伴者要通过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微表情、神态等等讯息,了解其当下的情绪状态和感受(ta是紧张的?愤怒的?焦虑的?悲伤的?还是绝望的?)。
此外,陪伴者可以通过倾听对方说的话,来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智模式,并通过适时的发问,来获得求助者更多的信息、去启发对方的深入思考、并确认我们对求助者的评估是否准确。
陪伴者还可以通过感受求助者的感受,来触摸ta的心跳,来理解ta、共情ta,抱持ta。
只是与中医不同的是,望闻问切之后,医生要即时给患者开出明确的药方,而面对人的心理困惑,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从来没有”药到病除”、“立杆见影”一说,如果有,大致也是别有用心之人的骗术罢了。唯有慢下来、走进去、做起来,改变才会一点点的发生。每个人都是陪伴者,让我们彼此陪伴在陪伴过程中,不管是每一个单一的陪伴,还是持续多次的陪伴,对于陪伴者和求助者来说,每一秒都处在全新的、未知的、神奇的探索过程中,这是因为,陪伴者不可能也无法获取求助者全部有效的信息。
也正因为如此,求助者和陪伴者都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推动双方成长的巨大力量。
表面来看,陪伴者在陪伴求助者,实际上,求助者也在陪伴陪伴者。
因为人类的局限性永远存在,我们需要做到“无我”,方能敬畏生命,去除傲慢心,方能与我们作为人共通的那一部分始终保持连接。
而因为人类的潜能是无穷的,每个生命又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也需要要做到“有我”,守住彼此的边界和中心,平衡理性和感性。
只有陪伴过程中“无我”和“有我”的有机整合,才会让求助者和陪伴者踏上一场彼此滋养、彼此成长的心灵之旅。
其实,如果将视野放开来说,在郁金香陪伴的平台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之路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他人的陪伴者,只要我们去打开自己的心,我们便能够陪伴父母家人、陪伴亲朋好友、陪伴子女....
而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也不妨将自己视为一名求助者,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爱和支持。
求助和陪伴,本应该就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本能,最后,祝愿世间有越来越多的温暖陪伴发生,有越来越多的爱在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