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又少了一位好医生!李晟医生,下辈子千万不要再饿着加班给病人看病了

罗晓晓说事 2024-07-27 13:33:08

01

李晟医生走了。

惊闻这一噩耗,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李晟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

7月19日中午,李医生像往常一样在医院诊治病人。

尽管已到午休时间,看到门诊大厅里仍有不少病人在等待,他便打消了休息的念头,叮嘱值班医生先去吃饭,自己的午饭却顾不上吃,留下来继续坚守。

就在这时,一名怀揣凶器的男子突然闯入,冲到李医生面前,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榔头和刀具。

李医生还未及反应,便被砍中数刀,鲜血顿时染红了白大褂。

凶手行凶后跳楼自杀,而李医生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李晟医生的不幸遇害,令无数人震惊和愤慨。

他是一位兢兢业业、品德高尚的好医生。

工作中,他始终以病人为先,悉心诊治每一位前来求助的患者。

对待患者,他总是笑脸相迎,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

即便面对言语粗鲁、态度蛮横的患者,他也从未与之争吵,而是以同理心化解矛盾、用爱心感化对方。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好医生,却遭到了患者家属的残忍杀害。

多么令人痛心和惋惜!

02

有知情人透露,行凶者砍错了人。

他的妻子此前曾因病住院治疗,主治大夫是另一名主任医生。

该医生为他妻子诊疗和手术,并给予了悉心照料。

然而,患者病情恶化,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患者家属无法接受这一结果,认定是医生的医疗水平不精导致妻子丧命,由此心生怨恨。

在妻子去世后,他选择在医院对医生实施报复。

然而,伤害无辜医生,岂能挽回逝者生命?

以暴力手段泄愤,只会酿成更多悲剧。

这种将个人不幸归咎于医生,进而实施伤医行为的思想,是极其偏激和危险的。

令人遗憾的是,像李医生这样无辜受害的案例,在我国已屡见不鲜。

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孟庆军,在出诊时被患者用刀刺伤了面颈部。

凶手是一个阳痿患者,因为没治好而对医生心生怨恨,之前找孟医生索赔了几次,孟医生没答应就伺机报复。

2020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专家陶勇医生在门诊室遭到患者持刀砍伤后脑和颈部,场面血腥骇人。

陶医生的左手从此落下了病根,以后再也拿不起手术刀了。

而陶医生的"罪名",仅仅是他的眼睛治疗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2019年平安夜,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医生杨文在急诊室被患者家属残忍杀害。

在急诊室这个生死攸关的地方,医生不仅要与死神赛跑,还要提防患者家属的兵刃相见,悲哀莫过于此。

还有陶炯、何显平等多位医生,都曾遭到过患者及家属的持刀伤害。

屡屡发生的伤医事件,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动摇了广大医生的职业信心。

03

这一系列伤医事件,暴露出医患关系的脆弱和医疗行业的艰难。

一方面,医患矛盾由来已久,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长期短缺,难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加之医患沟通不畅、医学科普缺乏等因素影响,患者对医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旦诊疗结果与之不符,便将怨气发泄到医生身上。

另一方面,医闹、伤医事件频发,医生合法权益缺乏保护,执法部门对施暴者惩处力度不足,难以对潜在的伤医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长此以往,医生群体公众形象受损,有理有据的"自证清白"动力不足。

医患间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

医者仁心,杀医谁心?

面对医患关系的困局,社会各界都应有所作为。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

同时,医院要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加大医学科普力度,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消除医患隔阂。

此外,要加大对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伤医者坚决依法严惩,让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能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公平正义。

04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也应反思自身,摒弃"医生万能"的错误观念,学会理性看待疾病和生命。

要知道,再高明的医生也不是神,面对疾病,他们同样会感到无力和彷徨。

对医生,我们应该心怀敬意和宽容,而不是把个人遭遇的不幸归咎于他们。

正如泰戈尔所言:"我相信,唯有用爱才能换得爱,唯有用理解才能获得理解。"

医患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患者与医者携手同心,用爱心构筑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

李晟医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

他用执着坚守的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医德;

他用大爱无疆的情怀,照亮了无数患者前行的路。

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弘扬他的浩然正气,用责任和担当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医生,一路走好!

下辈子别再饿肚子加班了!

0 阅读:24

罗晓晓说事

简介:说身边事、说关心的事、说最新的事、说最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