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大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打开了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合作、技术进步、文化交流。有形的商品、无形的技术、充当等价物的货币等通过丝绸之路以客体的形式,参与东西方的经济合作,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载体,向世界传播着华夏文明。
一、商品交流
1、古代经济合作中的商品交流
中国的瓷器作为经济合作的客体,因质地精良、造型别致而享誉盛名,成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往来中重要的出口商品。隋唐时期,唐三彩、青瓷、邢窑和白瓷和橄榄釉青瓷开始对外输出,唐代瓷器外销,并无史料记载,后期通过考古证实发现的。
唐代的瓷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西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东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为宋朝瓷器外销奠定了基础。宋朝海外贸易兴起,同宋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宋瓷的销售,对外贸易船只所到达的地方也考古发掘出大量的宋代瓷器,从侧面反映出宋瓷远销贸易的通畅。
古代时期中国茶叶就在世界市场中崭露头角,是古代中国经济合作中重要的贸易商品。始于唐朝的“茶马互市”贸易,使得马与茶作为贸易往来的交换商品,流动不息。元代,蒙古人一统天下,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茶叶传入中亚地区,后来又传播到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演变为“茶叶之路”, 诸多商队历经险阻,翻山越岭,将中国茶叶贩运到中亚地区。
2、近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商品交流
丝绸之路演变过程中经济合作不断推进,参与经济合作的客体结构随之改变。根据商品被加工程度的高低,可以将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未经加工,经过粗略简单加工的商品。
工业制成品是在初级产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加工的产品。古代经济合作中的商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统计,近代以来,初级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相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成为主导出口商品。此外,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也逐渐被高技术产品取代。
二、古代经济合作典型模式
1、朝贡贸易
古代中国自封天朝,周边的落属国或外国要称臣天朝,接受天朝的册封,封其领导为王,赐予其印玺,此举称为“朝”;诸国承认天朝的共主地位,依据不同的要求对中原天朝履行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土地所生异物,从下献上”称之为“贡”;朝拜与进贡简称为“朝贡”,专指下属与上级、中央与地方以及中原与外国的贡赐往来。
从贸易往来实质层次划分,朝贡贸易分为贡赐贸易和附进物品贸易。朝贡给赐贸易指的朝贡者携带本土“方物”来京进贡,同时受到当朝天子定量回赐的贸易。
天朝自古厚往薄来,朝贡给赐贸易往往朝贡者获益于几倍于贡品的回赐,对于天朝而言,朝贡给赐贸易是天朝以高额赏赐的形式向朝贡者购买“贡品”,实属入不敷出的无利贸易。
附进物品贸易指来华朝贡的使臣或者天朝派遣访问别国的使臣,在朝贡的名义下,同时存在大量商人依托使者的身份,顺带本国物品在他国进行贸易。这里的附进物品不再作为贡品,无需进贡,只需用于贸易。
附进物品贸易实质上是不同地域长途贩运贸易,一方面使臣可以将本土物品出售给出使国,出使国再以高于成本几倍的价格将异地物品出售,从中攫取丰厚利润;另一方使臣可以将出使国的普通物品转运回国,贱买贵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2、互市中的鬼市无言贸易
天朝与各民族和外国进行的贸易往来就称为互市贸易。站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立场,互市贸易要在政府的监督控制下进行,具有强烈的官方垄断和控制色彩。
互市贸易起源于东汉与乌桓、鲜卑、匈奴等族的通商,汉武帝时期张蓦西域之旅,开启了与西域诸国的贸易,使中国的茶叶、丝绸、工艺品不断地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汉朝特在边境关口设立关市,以与少数民族通商贸易。
隋唐时期,在京师设四方馆,在西北边睡设立交市监,在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管理陆路和海路互市贸易事务。唐朝时期设置诸多机构用来监督管理互市贸易活动,使商人只能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
宋、辽、金、元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政府对榷场管理十分严格,对交易货物的品种、数量、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除了政府规定的贸易外,商人必须要交付牙钱,取得官方贸易凭证才能进入榷场贸易。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广州、明州、泉州等地设有市舶司,在温州、江阴、青龙镇、板桥镇等地设舶务和舶场。元、明时期在沿海设立市舶司,经营管理互市贸易事宜。
3、民间贸易
官营贸易大都采取垄断专营的方式进行交易,仰仗天朝军威,以次换好,强买强卖,损害贸易方的切身利益。
此外,垄断专营的官方贸易违背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有效地根据市场供给需求改变经营活动,势必使得民间贸易日渐发展,商人成为民间贸易的主体。
民间贸易有合法和非法之分,合法的民间贸易在政府的监控允许下进行,非法的民间贸易就是违法政府规定的走私贸易。
三、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走向衰落
1、主权丧失
弱国无外交,弱国也无外贸。丝路贸易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主权丧失。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使欧美开始走入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向世界各地疯狂扩张,殖民主义者将矛头直指东方。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掠取了惊的的利益与特权,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也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过去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政策被半殖民地贸易政策所取代。
中国变成了列强资产入侵的销售市场与原料供应,对外贸易也失去自立自强的很有可能。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侵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署,中国基本上彻底失去了独立的对外贸易,沿海地区貿易、通商口岸、关税、内河航运、领事馆支配权、海关管理、关税、内贸等均被列强所操纵。古丝绸之路公平、文明行为的对外贸易荡然无存。
2、封建自然经济与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自给自足封建经济传统的国度。在这里一经济结构下,中国中央集权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当然是为此服务项目的,对外开放贸易只有做为这一经济体制的填补,而不太可能提升到流行影响力。
历经时代的变迁,丝绸之路必定日渐衰落而至衰落。中国在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重心点有一个从北到南的清楚主脉。伴随着资产阶级在江北的萌生与发展趋势,尤其是广州市港口的强盛推动南方地区贸易的飞速发展,丝绸之路贸易的重点也从北向南挪动,必定导致路运丝绸之路贸易的衰落。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因为生产主力水准极端化不高,生产制造的进步针对自然条件依靠水平非常大,大家大多数主题活动于生活資源纯天然富足的地域。那时候的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异、資源丰富多彩,具有变成经济中心的物质生活。
但是,根据有关历史资料一记载,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和巨大人口生存压力等,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其优势已不复存在。伴随着大家征服当然改造当然的能力的提高,长江流域获得开发设计,逐渐变成经济中心。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动,必然引起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给传统以西北为主线的丝绸之路贸易带来深刻影响。
结语:
遥想两千年前,三尺丝绸,连系东西大陆,商胡贩客,络绎不绝;黄金、宝石,满载而归,白发三千,丝路万里,何等辉煌。这衰昌盛与荒凉间足迹密密麻麻。条漫长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之路历经两千多年沧桑,经历了开辟、发展、繁荣、落的变迁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参考文献:
《史记》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