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天下陷入乱世之中,都说乱世出英雄,最终形成了项羽与刘邦的争霸,既楚汉争霸。刘邦出身布衣,年少时性格豪迈,好结交地痞流氓,被其父太公训斥为“无赖”,成年后,在沛县当个泗水亭长。相比之下,项羽则出生名门望族,是战国末期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羽早年追随其叔父项梁。
项羽熟读兵法,同时力能扛鼎,拥有一身好武功,智勇超群,文武双全,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被世人称为“西楚霸王”
让项羽真正名扬天下的,是巨鹿之战,这场大战,项羽率领江东子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挫秦军,秦军自此元气大伤。巨鹿之战后,秦朝覆灭已成定局,诸侯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世事难料,谁知刘邦率先攻入咸阳,但是,进城之后的刘邦,深知与项羽实力悬殊,于是又退了城,刘邦此举让项羽大怒,项羽谋士范增安排了一场鸿门宴,刘邦赴宴,然而,在鸿门宴时,项羽并没有杀死刘邦,让刘邦逃走。
项羽错失了唯一一次杀死刘邦的机会,放虎归山。有趣的是,从鸿门宴之后,楚军的实力便逐步减弱,而汉军的实力,突飞猛进。
项羽连续犯下了三个致命的错误,让巨鹿之战后的大好格局,付诸东流。
其一是鸿门宴中错过了除掉刘邦的机会。
其二是放弃了关中要地,将都城搬到了徐州,将龙兴之地让给了刘邦,徐州固然富饶,但是无险可守。
其三项羽中了小人的离间计,疏远了谋士范增,范增有才难展,有志难平,郁郁寡欢而死,从此项羽走上来刚愎自用的道路。
错失了鸿门宴,是失去了天时、丢掉了关中要地,是失去了地利,疏远了谋士范增,是失去了人和,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再一个重创,项羽便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而击溃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鸿沟协定”,楚军汉军双方签订了“鸿沟约定”,各自退兵,留下一条“楚河汉界”,项羽一直恪守协定,谁知刘邦擅自撕毁了协定,发动奇袭,楚军四面楚歌,兵败垓下。
项羽带一批孤军突围,逃到了乌江。渡过乌江,便是江东,不渡乌江,唯有死命。渡与不渡,是项羽人生中最后一道选择题。
倘若项羽渡江了,能够卷土重来吗?古代的两位著名诗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答案,与乌江亭长基本上是一致的,认为如果项羽渡江,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卷土重来的依据,则是江东子弟。
而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中则写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则认为,项羽走了乌江那一刻,天下大势已定,无力回天,况且即使回到江东,江东子弟是否还会在跟随项羽,答案是不会。
那么,当事人项羽又给出什么答案呢?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他基本上是觉得卷土重来无望了。项羽失去了良机,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有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刘邦有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刘邦有韩信。
首先,项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则代表他已经丧失了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威严,其次,项羽发出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感叹,指的是他错失天运,时运不济。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