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古声新画(中)游——六个字带你重新认识北京的大运河

北京知道 2024-06-24 18:40:19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作为运河沿岸的城市,北京不断发力,持续奏好“保护、传承、利用”三部曲。

新京报推出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特别策划——“城 古 声 新 画(中)游”,从宜居之城、文物考古、运河号子代际传承等古今不同视角切入,用笔、用照片向您呈现一个宝物云集、十年巨变的运河胜景。

水城相融,千年运河成就宜居之城

“一条运河贯通南北,有了通州也美了京城……”6月13日,一曲京东大鼓《通州味》在运河之上回响。传承人金克强用手敲鼓,为船上的嘉宾、外国友人演唱。

《通州味》里唱的是大运河的往昔,也诉说着运河两岸的现在。大光楼、运河文化广场、城市亲水平台……映入眼帘的两岸美景,见证着千载通州的“蝶变”新生。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绵延3200公里,其中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作为运河沿岸的城市,北京不断发力,持续奏好“保护、传承、利用”三部曲。

6月12日,燕子飞过北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考古拓宽运河内涵,千年故城记忆重现

“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通州大光楼码头,接下来,我将带大家感受大运河奔流千年的传奇岁月。”6月13日,一艘游船行驶在运河上,千年古城的历史在讲解员口中徐徐展开。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获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间,保护、传承、利用,使得运河的千年文脉不断延续。 通州,作为北运河的起点,因水而起,因漕运而兴。不论是最早的路县,还是后来的通州古城、张家湾城,都见证着这片仓储重地的兴衰。 随着大运河沿线文物考古、修缮、保护、整治提升进程加快,通州三大“古城”文化名片不断擦亮,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保护。 6月23日,蓝天白云下“三庙一塔”景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长按二维码阅读该篇章)

新生的运河号子,在更多人口中传唱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随着相关活动的开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和他那帮老伙计一起忙着交流、讲演、表演……他告诉记者,“最近一天也没闲着”。 6月13日,北京市通州区大光楼码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在船头喊登船和起航号子。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为运河焕“新”颜

2023年年底,一组饱含东方韵味的文化建筑群在北运河南岸的森林中亮相。凭着优雅新颖的设计,这组建筑群出道即“顶流”,成为北京新晋网红打卡地。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示了大运河流动的文化,为市民提供了优质、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它们与大运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一道,绘成了“公共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2023年12月2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从左到右)。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运河变身绿色走廊 如在“画”中行

史学家们曾说“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说的是当年建城时,粮食、木材、砖石,乃至工匠都随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只一路北上,运抵京城。

大运河北京段从昌平白浮泉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动,经海淀、西城、东城、朝阳,至通州,通惠河、北运河为其主线,坝河、温榆河、南长河为其支线,共同构成一条生态水脉。北京经过多年河道治理,一条条河道焕新为生态河,菖蒲、芦苇、香蒲……水生植物在这里安家,东方白鹳、白天鹅、中华秋沙鸭、大鸨相继而至,大运河成为鸟儿的新家园。

北运河风光。北运河管理处供图

一部手机“游”运河

4月19日,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通州区第一家也是北京中轴线以东第一家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正式和游客见面。

景区为千年大运河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游客看来,大运河是古老的,但景区非常科技智能,很多活动也很潮,可以沉浸式游运河。景区开展智慧化创建工作,借用科技手段转化为数字遗产,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厅,实现了一部手机“游”运河的独特体验。

6月12日,游船驶过北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记者/张建林、展圣洁、行海洋、张璐、吴婷婷

摄影记者/王子诚、王远程、薛珺、王飞

编辑/白爽、张树婧

校对/刘越、吴兴发、杨许丽

运营编辑/刘茜贤

0 阅读:0